什麼是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如何區分?

2020-11-29 玉亦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云飛趙李

每天學點法律知識

《刑法》第22條 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對比既遂犯、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犯罪的「實行行為」是一種類型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在通常情形下會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果。最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語言表示」一般認為是犯意表示,不應以犯罪論處,但有的犯罪本身就是通過言語實施的,這種情況下語言表示成立犯罪。例如:敲詐勒索罪,侮辱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實行行為

有的情況下,刑法分則將預備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例如,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這種行為往往是信用卡詐騙罪的預備行為,但刑法將此種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罪名: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又如,日本的刑法中規定了殺人預備罪,因此,故意殺人在預備階段就被停止下來的,成立獨立的殺人預備罪。立法將預備行為實行化的原因,表示對部分犯罪的「預備行為」要嚴懲。

什麼是犯罪未遂?

首先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是犯罪既遂是否的標準,不是以犯罪分子的主觀想法為標準,而是以刑法的規定為標準。

例如,綁架罪中,犯罪分子控制了人質,但沒有勒索到財物,雖然他本人以為犯罪行為還沒有最終完成,但該罪是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成立綁架罪的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要求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係,雖然造成了既遂犯所要求的結果,但由於與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只能認定為犯罪未遂。

例如,李偉對趙小實施詐騙,趙小已經識破了他的騙局,但覺得李偉窮困潦倒,於是出於可憐給李偉3000元,李偉的行成立詐騙罪未遂。

犯罪人未得逞是由於意志外的原因造成的,「欲達目的而不能」。行為人主觀上還是希望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果能夠出現,但是行為人本人主觀上認為「不能」達到既遂,進而停止犯罪行為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怎樣定義?

《刑法》第24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什麼條件下,成立犯罪中止?

首先,時間條件:發生在犯罪的過程中,包括犯罪預備階段、實行階段如果犯罪既遂後,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只能算犯罪後的悔罪表現,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主觀上,是「能達目的而不欲」,行為人主觀上認為能完成犯罪,但主動停下來,成立犯罪中止。如果行為人主觀上認為「不能」完成犯罪,進而停止下來的,成立犯罪未遂。

客觀條件上,必須有中止的行為,並且中止行為要做得夠、做得妥當。只要行為人對於防止結果發生有適當的努力,或者實施了與結果防止相匹配的積極行為,有希望藉此避免犯罪結果實現的意思的,中止行為應該被承認。中止不等於暫停,中止要求行為人徹底地放棄此犯罪,迷途知返。

成立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條件:沒有導致既遂結果的出現。只要實施了中止行為,危害結果也沒有出現,就是犯罪中止,如果出現了危害結果,就是犯罪既遂。

總之,區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前者行為人主觀上是惡性的,而後者主觀上已經悔罪,甚至對已經造成的結果進行了補救;後者的行為某種程度是值得嘉獎的。

關於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你明白了嗎?

——END——

相關焦點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都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而且未完成形態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在過失犯罪、間接故意犯罪中都沒有未完成形態一說,他們只有是否成立犯罪的問題,成立了既遂就是犯罪,沒有成立既遂就不構成犯罪。一個完整的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幾個階段:起意階段、預備階段、實行階段、實行後階段。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故意犯罪分為:完成形態——犯罪既遂未完成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2.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為完整地實現了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全部構成事實。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①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徵: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
  •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一樣嗎?刑法:兩者處罰程度大不相同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聽著似乎是一個意思,然而其實它並不是,那麼,犯罪預備和未遂究竟如何區分呢?犯罪預備,又稱預備犯,是指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未遂又稱未遂犯,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 2020寧夏省考法律常識積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   下面我們從兩道題目入手,來帶大家區分一下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 是犯罪未遂還是犯罪預備
    這種威脅已具體指向犯罪對象。如果不出現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的阻礙或行為人自動中止犯罪的情況,這種行為就會繼續下去,而直接達到犯罪既遂。本案中,王、張二被告人在為搶劫準備了工具,選擇了犯罪對象後,登上出租汽車時就應當屬於已經著手實施犯罪,正是檢查人員的懷疑和詢問這樣的行為人意志以外原因的出現,才導致了被告人犯罪未得逞。
  •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分
    【分歧】    對於本案中黃某的故意殺人行為究竟屬於何種犯罪形態產生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黃某為洩私憤,持刀至被害人家中企圖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在行兇的過程中由於被害人妻子及左鄰右舍的人勸解而使其行為未得逞,其行為應當屬於犯罪未遂。
  • 本案是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2007年9月4日晚,被告人林某酒後攜帶火柴和汽油來到被害人孫某居住地,欲對被害人孫某居住的房屋實施放火行為。當被告人林某站在該房屋東側的簡易倉房上,準備向房屋的頂部攀爬時,因踩破倉房的瓦片從簡易倉房的頂部跌落下來,被告人遂離開現場。  上述事實,被告人在開庭審理過程中亦無異議,且有物證汽油、火柴、被害人孫某的陳述、證人孫某某、梁某某的證言和現場勘查筆錄等證據證實。
  •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點擊下方小程序,直接諮詢法律問題】王海軍律師補充:「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則都屬於犯罪的未完成形態。
  • 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過程有未遂、中止等情節,那麼關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屬於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那麼,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網友諮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犯罪中止的認定條件:(一) 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即只能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實行和實行終了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中。
  •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界限——如何認定"著手"
    [分歧]   對於本案中李某的故意殺人行為究竟屬於何種犯罪形態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為洩私憤,持刀至被害人家中企圖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在行兇的過程中由於被害人妻子及周圍居民的幹預而使其行為未得逞,其行為應當屬於犯罪未遂。
  •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對於這2個犯罪形式大家應該比較陌生,一般會有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會進行一些準備的,比如購買犯罪工具,頻繁對犯罪地點提前進行踩點等等就屬於預備犯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將犯罪風險降到最低。
  •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題:犯罪未完成形態類型題目秒懂技巧
    犯罪的未完成形態是國考常識中的考點之一,也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看似混亂,其實可以實現秒懂。要想成功運用這一技巧,備考的小夥伴們需要弄清三個問題。 一、什麼是犯罪的完成和未完成形態 犯罪的完成形態是指滿足了犯罪的四個要件:主體(誰實施)、主觀方面(啥態度)、客體(傷了誰的利益)、客觀方面(結果)。
  • 犯罪形態判斷,三步就夠了
    事業單位考試,犯罪形態一般都是通過案例的形式來考察,所以很多同學都反映自己很難在這個題目拿分,經常自己的答案和標準答案南轅北轍,深究其原因,就是知識點的掌握還不夠深入,沒有完全理解各個形態的特徵,不能很好的區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犯罪形態的判斷方法。
  • 深圳「女顧客遭男伴下藥」強姦案: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本案成立強姦罪預備,而非強姦罪未遂。1、預備犯與未遂犯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著手,即行為是否已具有法益侵害的緊迫性。2、是否具有上述緊迫性,應當以行為時社會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準。本案發生的時空環境是餐廳,而且下的「藥「根本不足以導致被害女子昏迷的程度(是壯陽藥),所以,下藥行為只是預備行為,而非著手。既然不存在著手,本案自然無法成立未遂,只能成立犯罪預備。5、犯罪預備同樣值得處罰。根據《刑法》第22條第2款的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 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在犯罪行為的實施中,犯罪預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對於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又是什麼?今日王海英律師為您解讀犯罪預備處罰及犯罪預備認定標準的有關問題。二、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 1、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的區分在認定犯罪預備時,必須把犯罪預備與犯罪的預備階段這兩種情況區別開來。
  • 中止犯不能比預備犯、未遂犯處罰還寬
    刑法對預備、未遂、中止犯的處罰有著明確規定: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慈谿刑事律師:談刑法的犯罪預備
    慈谿刑事律師陳亮: 從犯罪的形態講,刑法把犯罪分成幾個等級,其中犯罪預備是最輕量的等級.犯罪預備雖然僅僅是一種預備行為,但它已具備特定的犯罪構成.、接近犯罪對象物品的行為;(5)出發前往犯罪場所或者誘騙被害人趕赴預定犯罪地點;(6)勾引、集結共同犯罪人,進行犯罪預謀;(7)擬定實施犯罪和犯罪後逃避偵查追蹤的計劃等.
  • 刑事犯罪預備階段如何認定 是否構成犯罪和受到刑事處罰
    大家都知道,刑事犯罪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那麼為了犯罪準備了工具和做了充分的準備,最終沒有實施犯罪,也就是說犯罪還是再預備階段,是否構成刑事犯罪,如果構成該怎麼處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說說。首先要明確的是,刑事犯罪不同於其他民事犯罪,預備階段就已經觸犯刑罰,屬於犯罪,只不過在量刑上會有所考慮,一般情況下會比照既遂從輕、減輕處罰,情節比較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這個主要是由其犯罪的性質決定的,犯罪預備階段為何會認定為犯罪呢,下面小編接著個大家講。
  • 司法實務|毒品犯罪定性基本問題研究
    在毒品案件辦理中,如何處罰吸毒者購買、存儲、攜帶、運輸毒品的行為,筆者認為,無論代購還是居間介紹,不管是否牟利,均應以販賣毒品罪共犯論處;互易毒品,無論互易對象為何,只要具有對價性和有償性,均可成立販賣毒品罪;販賣毒品罪應以實際交付為既遂標準;運輸毒品罪應以合理位移為既遂標準,進行實質性判斷;應通過因果共犯論認定行為人是否需對毒品總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