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犯不能比預備犯、未遂犯處罰還寬

2020-11-29 民主與法制網

    刑法對預備、未遂、中止犯的處罰有著明確規定: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比較中顯見,處罰的輕重及其順序,對於中止犯首先是免除,其次才是減輕處罰;而預備和未遂犯首先是處罰,其次才是從輕或減輕處罰,預備犯的最後一道機關才是免除,未遂犯壓根兒談不上「免除」二字。

    這就讓人感到,在三者中,中止犯最輕。最近,我在辦理一起殺人案件中就遇到這樣一種法律尷尬:一審法院為了嚴懲一夥被告人,把明明是中止犯定成預備犯,從而科以重刑。 

    2003年4月份,安徽省濉溪縣摩託車經銷商秦紅,因做生意與宿州市志遠車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周產生矛盾,便在其胞弟秦歡(另處)面前表露出惱怒的情緒。事後,秦歡找到秦慶貴,欲花錢讓其找人報復劉周。秦慶貴隨即找到魏家寶,魏又找來王子紅及司開銀(另處)預謀將劉周殺掉。四人攜帶刀具竄至宿州市殺害劉周未果,後又追隨劉周至杭州市,在某賓館見到劉周,後因怕被監控器發現,幾人沒有實施,返回到濉溪縣。

    一審法院開始認為,此案幾被告人在能作案的情況下自動放棄作案,應定性為殺人中止。但一看刑法第二十四條:「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本案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只能免除處罰。但聯繫到這幾個被告人幾次三番,百裡追殺,作案情節這麼惡劣,不判點刑說不過去,於是就找合適的「套」,未遂犯顯然不像,只有定預備犯,判秦慶貴等八年以下徒刑。

    被告人均上訴,二審法院審理時充分注意到預備犯與中止犯、未遂犯的區別:預備犯僅停留在思想和物質的準備階段,而中止則是在犯罪實施過程中思想發生變化,「能為而不為也」,未遂則是主觀想為而客觀不能為也。合議庭認為本案應定中止較為妥當,符合實際。但審判委員會討論時認為:定中止則要對幾被告人宣告免除處罰,在社會中造成的實際影響就是無罪。如果刑期不影響,改變定性似無不可,但量刑上反差太大,就不宜改變定性了。最後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看,大家都認為是中止,卻偏要定預備,就是為了能重處被告人。這樣,對中止的免除處罰是否畸輕就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按理說,中止是已經實行了犯罪,而預備卻沒有實行犯罪,從危害性來說,中止顯然大於預備。像上述案例,多險哪!要不是賓館裡有監控器,劉周早命喪刀下。對這樣的兇手科以一定的刑罰是必要的。但按現在刑法的規定,沒有造成損害的只能宣告免除處罰。

    故筆者建議,將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造成一定損害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相關焦點

  • 刑法:兩者處罰程度大不相同
    犯罪預備,又稱預備犯,是指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未遂又稱未遂犯,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二條: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③犯罪預備的處罰: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例如:張三為了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尚未投放即被告發。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機攔路搶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獲。4.②對未遂犯的處罰:對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例如:張三為了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投放後即被警察發現。5.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形態。
  • 劉明祥:「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因為既然「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是指被教唆的人犯被教唆的罪而未達既遂狀態的情形,那就應該包括犯罪未遂、犯罪預備和犯罪中止。也就是說刑法第29條第2款對構成共同犯罪未遂、預備與中止的教唆犯都應該適用,即都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但這明顯與刑法第22條、第24條對預備犯、中止犯的規定不符。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在犯罪預備階段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如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內的原因自願放棄犯罪,即構成犯罪中止,這時他適用中止犯的刑罰減免規定,而不再適用預備犯罪的減免規定。犯罪預備有以下四個特徵:1、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犯罪的目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犯罪的意圖,那就只是合法行為。
  •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對於這2個犯罪形式大家應該比較陌生,一般會有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會進行一些準備的,比如購買犯罪工具,頻繁對犯罪地點提前進行踩點等等就屬於預備犯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將犯罪風險降到最低。
  • 規範違反意識對實質預備犯認定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規範違反意識既是實質預備犯可罰性的正當根據,又是實質預備犯故意的必要內容,還是刑事證明法則的應然要求,在實質預備犯的認定中不可或缺。  其一,從法理而言,我國刑法第22條規定了預備行為的概念及對預備犯的處罰原則,被視為刑法總則一般性地賦予形式預備犯以刑事可罰性。從處罰預備行為的刑事法理依據來看,規範違反意識是其可罰性的來源。
  • 什麼是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如何區分?
    對於預備犯,可以對比既遂犯、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犯罪的「實行行為」是一種類型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在通常情形下會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果。最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 中止犯的「沒有造成損害」,到底是什麼意思?
    _《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這個條款的準確說法應該是: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任何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沒有造成既遂損害但造成其他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
    那麼,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處罰的方法是怎樣的?蔣興明律師解答:行為人認罪、悔罪,退贓、退賠,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犯罪情節輕微,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一)具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二)沒有參與分贓或者獲贓較少且不是主犯的
  • 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過程有未遂、中止等情節,那麼關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屬於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那麼,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網友諮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廣東維強(太原)律師事務所湛晉金律師解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那麼對於犯罪預備有什麼處罰措施?犯罪預備的認定標準又是什麼?今日王海英律師為您解讀犯罪預備處罰及犯罪預備認定標準的有關問題。一、對於犯罪預備可以怎麼處罰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是犯罪的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一種停止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