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阜新小東北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在遼寧省總工會開展的「保安全、比質量、搶工期、增效益、做貢獻」重點工程勞動競賽的優勝單位,獲得20萬元資金支持。錢一到帳,董事長劉學發馬上告訴財務給工會撥過去10萬元,作為工會給職工謀福利費用。工會主席賈豔春告訴記者,為職工提供免費夫妻房、為包括騎自行車、摩託車在內職工提供車補、一日三餐免費、年年組織優秀員工旅遊、幾大節日發福利……職工待遇在阜新市都數一數二,但董事長還總是想再給職工增加福利。
阜新小東北食品有限公司是集速凍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民營企業。職工865人,其中農民工佔75%。2018年獲得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劉學發之所以對職工這麼好,是他從下崗工人開始創業到企業初具規模的感受。劉學發說:「老闆和員工就是一家人,沒有員工的支持,老闆將一事無成。對職工好,企業才能有發展。」
艱苦創業
1990年,在阜新五龍礦做掘進工的劉學發下崗了。於是他的妻子開始在街邊擺攤賣蔬菜、水果、醃幹品,劉學發負責上貨。
劉學發個子不高,一大麻袋醃幹品他根本無法自己扛到肩上,每次都得求人幫助;等車時他不敢將麻袋放下,因為還得求人幫助讓他扛到肩上。實在累得撐不住了,他就將麻袋靠在牆上,喘喘氣。每次上車他都買幾份報紙,將報紙鋪在車座下,他躺在車座下睡覺。
1994年過春節時,他買了一袋春卷當年貨,感覺春卷挺好吃,也認為技術不複雜,於是,一過完節就到河北一家生產春卷的工廠去打工。怎麼幹學會了,可不知道配方,劉學發到處打聽,但也沒人告訴他。後來曾在生產崗位工作過的收發室老大爺悄悄告訴了他這個關鍵技術。就是憑著這種執著勁兒,劉學發在鄭州、南京學會了做南瓜餅、湯圓、水餃。
1994年,劉學發開始創辦食品廠。因為錢少,只能在阜新郊區租閒置的小房,僱用農民工。已經和劉學發乾了24年、現為公司副總經理的李紅國說,採購、車間管理、設備維修、過年過節給職工買年貨,很多事兒都是劉學發乾,一點不像老闆。
讓職工過上好日子
今年53歲的王豔梅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家鎮王大村人,多年和丈夫趙洪剛在外打工,13年前進了小東北公司就再也沒走,她告訴記者,小東北就像家一樣。
王豔梅在小東北公司做紅薯烤制,丈夫是倉庫管理員,兩人之前打工多年也沒攢下多少錢,買不起房。可進小東北公司沒幾天公司就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讓他們住夫妻房,一分錢不要。一住就是13年。
小東北公司建有15套夫妻房,專門給夫妻都在小東北公司工作又一時買不起房的員工住。現在,公司還準備建280間員工宿舍和100套夫妻房。員工宿舍每間4人,獨立衛生間。記者注意到,宿舍已經建了一層,因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停工。
很多民營企業職工流動性特別強,而記者採訪多名小東北公司員工,都是在這裡幹了一二十年。李紅國1996年從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鎮哈朋村到小東北公司工作時才18歲,今年已經42歲,中學都沒念完的他現在已經是有房有車月收入過萬的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老闆是他事業上的領路人,他非常慶幸一參加工作就遇上這麼個好人。剛到公司時他負責送貨,每天10元,因為春節前忙,劉學發發工資時又給加了150元。農民工外出打工最怕老闆欠錢,而討薪又不容易,可劉學發從來不欠。
李紅國告訴記者:「不太忙時,劉學發就給我們講自己艱苦創業的歷程,告訴我不要怕吃苦受累,成功都是勤奮加汗水幹出來的。還告訴我,在這好好幹,一定讓我過上好日子。」李紅國有一次閒談時無意說了句還沒旅遊過,劉學發很快給拿了1萬元。李紅國說,拿著這個錢,他們一家三口去了趟海南。
在小東北公司,很多關心員工的做法讓人感動。公司有私家車的員工200多個,他們每月享受150元車補;因為員工多來自農村,小東北公司安排17個方向的通勤車接送員工上下班,有些農民工從家到通勤站需要騎一段自行車或摩託車,而這些員工也享受每月90元車補;為了不讓這些農民工的自行車或摩託車淋雨,由阜新市總工會協調相關部門,小東北公司在4個通勤站點建了車棚;公司每年都會組織勞動技能競賽,進行評先選優,每年6月~7月組織優秀員工外出旅遊;一日三餐免費,為職工集體過生日。
因為疫情等原因,很多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可小東北公司卻是產銷兩旺,已經發出招聘通告,準備再招467人。劉學發說,非常感謝員工們,是他們讓企業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