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藥新規出臺!釋放千億市場,但很多致命問題沒解決_手機網易網

2020-11-27 網易新聞

  

  處方藥網售,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這並不是開玩笑。如果說中國有什麼行業一直在「不管就亂,一管就死」之間來回徘徊,除了房地產之外,另一個一定是處方藥的銷售。

  11月12日到11月3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對外發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就是網絡銷售處方藥將有條件放開。

  其中提到,中藥品零售企業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的,應當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並按照有關要求進行處方調劑審核,對已使用的處方進行電子標記。

  這個消息,對處方藥行業來說,就好比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有了網絡這個銷售渠道,在賣藥這件事情上,藥企想像力更大了。

  但是,這個禁令也不是第一次解除。

  事實上,網售處方藥禁令到底「放」還是「不放」,一直都是個監管困境。

  網售處方藥的生意,已經有不少網絡醫藥平臺打著擦邊球在做,其中不乏網際網路巨頭。但是違規銷售、處方審核形同虛設、處方真實性、假藥、醫保異地結算等問題未被真正解決。

  管不好,就成了致命的「毒藥」。

  

  網售處方藥監管困境

  早在2014年開始,國家藥監局就嘗試放開處方藥網售。那也成為當年全國健康領域內爭議最大的事件。

  當時,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網際網路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將解禁處方藥網上銷售,允許第三方物流配送藥品,非連鎖藥店企業或可網上售藥。

  很快,這個徵求意見稿受到了各方的抨擊。

  有人說,網上售藥準入門檻、經營範圍簡單地放開,將嚴重威脅百姓用藥安全,導致假劣藥品泛濫。

  也有人說,放開網上售藥是大趨勢,對於實體藥店來說,是一次市場洗牌的新機會。此外,網售藥品具有價格優勢,有利於推動醫藥分開。

  

  不過,在當年發生的一件事,直接給醫藥電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在嘗試放開處方藥網售的初期,廣東省就有10家網上藥店因違規銷售處方藥而被暫停交易。

  上述讓整個醫藥電商行業喜大普奔的消息,隨後也被束之高閣。

  此後,2017年、2018年都有解禁處方藥網售的說法傳出,但這個「閘門」屢屢陷入一開就「亂」,一關就「死」的循環,經歷了「幾開幾合」之後,處方藥網售仍然一直沒有真正放開。

  直到2020年初的疫情期間,大部分人在家裡活動,網上問診平臺、網際網路藥品配送成為剛需,也讓市場意識到處方藥網售的重要性,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快速發展。

  特別是一些慢性病群體和需要定期去醫院複診拿藥的病人,疫情期間限制出行,去醫院多有不便,給這些人帶來很大不便。

  為此,疫情期間出臺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網際網路+」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對符合要求的網際網路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目前,慢性病、複診患者依然可以憑藉電子處方,在網絡購買處方藥。但也僅限於慢性病和複診患者,並非所有處方藥都可以網售。

  到底要不要放開網售處方藥?

  

  擠壓實體店

  患高血壓已有5年的付生就很贊成放開。

  作為一名慢性病患者,他每天需要吃的藥很固定,如果放開網售處方藥,他只要上傳一次處方就可以持續從網上買同一種藥,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往醫院跑。每次去醫院都要掛號、排隊、交錢、取藥,整個流程白白花費了他半天時間。

  慢性病群體,也是更為支持放開網售處方藥的主要群體。

  在這個群體中,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頻繁去醫院開藥取藥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負擔。網購處方藥不僅可以免除他們隔一段時間就要醫院家裡來回跑的麻煩,更可以節省很大一筆開支。

  在一些關於放開網售藥的文章評論中,你總會看到支持者們拿出一個理由:網上買藥很便宜。

  同樣的價錢,線下只能買一盒的藥,線上可以買兩盒或者三盒。

  網友馨香表示:前幾天給我媽買的藥,藥房35.5元一盒,網上不到31買了兩盒。

  

  線上跟線巨大的價格差異,也正暴露了兩種利益的博弈。

  醫藥電商有著和其他電商一樣的邏輯:線下藥房有沉重的成本,而網售藥店在刨除了店鋪的成本後,在人工、倉儲等成本上也要低很多,所以有足夠的降價空間。這使得網售藥店的價格往往更加便宜。

  正因此,對於長期吃藥的人來說,處方藥網售禁令的解除是一個重大利好。

  但是,也有網友認為,方不方便不重要,賣真藥才重要。

  網售處方藥雖然有巨大的便捷性,還有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這個也是處方藥這幾年「幾開幾合」,卻始終沒有大範圍放開的原因。

  要知道,這個行業既有傳統電商行業的優點,也集合了電商行業初期一直存在的亂象。

  

  光怪陸離的灰色地帶

  雖然法律上還沒有正式放開,但是已經不少網絡醫藥平臺在銷售處方藥他們活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打擦邊球賺取利益的同時也有各種光怪陸離的亂象。

  2018年11月21日下午,馬曉曉(化名)父母回家,發現女兒服下總量超過200粒秋水仙鹼中毒。

  但最終馬曉曉還是沒有被搶救回來。診斷文件顯示,馬曉曉是因「藥物服食過量致肝功能衰竭」死亡。

  秋水仙鹼是一種用於痛風、腫瘤等疾病治療的處方藥,服用的劑量必須按照醫生處方要求,過量服用則具有劇烈的毒性,馬曉曉服用的劑量,就已經達到「無力回天」的程度。

  她的父母依然倍感煎熬。為了搞清楚女兒從何處得到這麼多可以致命的藥物,馬曉曉父母委託律師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還原了,馬曉曉在網上下單買藥的過程

  2018年11月11日,馬曉曉在一家第三方藥品交易服務平臺上,分別在四個入駐平臺的藥店購買了18盒秋水仙鹼。

  並且律師調查還發現,馬曉曉在網上購買處方藥時,四家藥店都沒有要求她提供處方。

  馬曉曉就像平常上網買一件衣服一樣,毫無阻礙地買到了達到致命劑量的藥物。

  她的父母始終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沒有出示處方的情況下,女兒能在同一個購藥平臺可以這麼輕易買到這麼多可致死的處方藥呢?」

  這個問題也縈繞在許多人心中。

  

  平臺未經審核就發貨(圖自 南方都市報)

  同年5月,來自江西九江的21歲女孩段鑫(化名)因為「痛經」,通過醫藥電商平臺購買了秋水鹼片劑,在陸續服下198片藥後,搶救無效死亡。

  同樣的事件屢屢發生背後,正是處方藥網售一直無法放開的主要原因——處方藥都極強的毒副作用,稍有不慎,過量使用處方藥可能變成「毒藥」。因此需要嚴格遵守醫師開具的處方來服用。

  處方,正是處方藥網上銷售時在安全和便利之間難以平衡的最大難點。如何真實做到無處方不開藥?如何保證處方的真實性?

  在馬曉曉事件後,南方都市報調查發現,網絡購買處方藥亂象普遍存在。

  多家網絡購藥App上不用處方就可以買到處方藥,所謂「藥師審核」形同虛設,甚至虛構病情花5元就可以買到電子處方、把處方藥標記為OTC(即非處方藥)售賣。

  在對18家網絡購藥App展開測評調查時,還發現其中16家不合規展示或銷售處方藥,不合格規佔比88%,且是在買家無需提供處方的情況下銷售。

  中國消費者報導也曾對20家網絡醫藥平臺進行調查,其中17家均可購買種類不一的處方藥。還有15家處方藥進行大肆促銷,買的越多越便宜。其優惠滿減的字樣有種在街市買菜的錯覺。

  甚至於,同樣的問題在線下也存在。

  2018年,《中國藥店》期刊就發文稱,調查發現,國內超四成藥店違規銷售處方藥。

  作為保障基本生命與健康的藥品,在監察更為嚴格的線下都有超過40%的違規率,在監管沒有完善、仍處於灰色地帶中的線上網售渠道,只會更加令人擔憂。

  更嚴重的,已經稱得上有些魔幻了。

  

  據人民網2019年報導,在測試線上購買處方藥時,記者嘗試了用寵物照片當作處方上傳至平臺,在「丁香醫生」「健客」「平安好醫生」「京東到家」「藥房網商城」5家均通過了審核。

  原本處方藥就是一個隨時可能變成「毒藥」的「危險品」,如果連處方都是假的,談何安全?

  藥店作為賣方,有交易才有收入。是否真的有動力、有能力去審核處方單的真假?

  尤其當處方藥的銷售渠道被搬到網上,銷售範圍變成全國後,交易雙方的歸屬地也有無數中組合,歸誰管這個問題就沒有了確切答案。

  在這些問題解答之前,行業裡的玩家們已經行動了。

  

  假藥泛濫 真假難辨

  除了違規銷售,還有假藥的問題也不可忽視。

  不少反對處方藥網售,他們擔憂禁令放開後將導致假藥泛濫,而濫用的處方藥將嚴重威脅患者健康。這一部分人普遍認為,處方藥的安全性遠比其便利性重要。

  供職於外資藥企的王小姐表示,出於安全性的考慮自己不會在網上買藥,尤其是處方藥。醫藥行業的網購達人賈先生告訴媒體,「除非網上非常便宜,不然一般的處方藥我還是會到藥店買。而且可以預見的是,處方藥線上線下價格差距不會太大。」

  但是網售處方藥便宜可不一定是個好的信號。網售藥品為什麼普遍價格較低,除了成本因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其中有不少假藥慘雜其中,真假難辨。

  

  從2019年初開始,楊某從非正規渠道低價買了一批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處方藥波立維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立普妥阿託伐他汀鈣片後,再通過網絡加價出售至全國多地,共計660餘盒。

  上海檢方發現,這些藥品都是假藥,兩種處方藥中均未檢出相應的藥物成分。像這些無成本的假藥,雖然不一定會吃死人,但是耽誤購買者的治療,也是謀財害命。

  這只是偶然被查出來個例,在目前網絡醫藥平臺的數千種處方藥中,那些被標以遠低於線下的價格出售、滿減優惠的處方藥中,又有多少的假藥?

  而且,絕大部分的處方藥,不像非處方藥那麼普遍,很多購買者連正規藥是什麼樣子都沒有見過,就算買到假藥,也很難分辨出來,只能通過使用後的效果判斷真假,到那時,恐怕為時已晚。

  「處方藥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我國又是抗生素濫用範圍較廣的國家,零門檻放開網售處方藥將使得合理用藥難以保障。」老百姓藥房的謝子龍曾表示,網上藥店違法成本很低,加之網上藥店屬地管轄,其業務範圍又可遍布全國,這樣大大加劇了監管難度和監管工作量。如果再降低網上藥店準入要求,會導致網上假劣藥泛濫。

  國家食藥監總局一直在打擊網售假藥的問題,從20137月到2014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通過專項行動打擊關閉違規藥店網站上千家,但仍有一些網站鋌而走險,網售假劣藥屢禁不止。

  除了缺乏醫師指導使用、違規銷售、假處方、假藥、這四個安全問題,還有許多大規模推廣使用時要面臨的實際問題沒有解決。

  

  網售處方藥是個偽命題?

  網絡電商如此熱情地爭取處方藥銷售許可,當然不會是要做虧本生意。

  根據艾昆緯數據預測,隨著醫藥分家的推進,醫療機構的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億元-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

  巨大的市場前景,吸引著許多玩家進場。

  2011到2012年,天貓、京東陸續進入線上藥店行業,近期,資本也陸續入局醫藥電商,健客、七樂康、叮噹快藥近年來累計融資額分別高達10億元。

  然而,儘管線上藥店行業紅紅火火,卻仍然難以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

  所謂的網售處方藥放開,也指處方藥能否順利從上遊的醫療機構放開流出——這正是所謂的「處方外流」。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2016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

  

  國務院層面發文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可見多年來醫院對處方外流這件事有多麼牴觸。

  醫院又為什麼不願意處方外流?

  處方外流受阻,一方面,這是既有藥品利益鏈的慣性使然。

  此前,金角財經曾多次撰文,試圖還原國內醫療產業此前的種種灰色交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藥養醫、醫生和醫院靠藥品拿回扣創收等事件曾出不窮,進而演變出行賄、受賄等亂象。

  2016年至2019年間,全國百強制藥企業中有超過半數被查實存在給予或間接給予回扣的行為,其中頻率最高的企業三年涉案20多起,單起案件回扣金額超過2000萬元。

  這種利益慣性是醫院不願處方外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則是醫保線上支付難以放開。

  正如前文提到的,有持續性地購買處方藥需求的人,普遍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慢性病患者——他們更關心網上購藥能否使用醫保卡。

  目前,連線下零售藥店都還尚未實現個人醫保帳戶定點全覆蓋,網上藥店想要實現這一點,更是遙遙無期。

  更重要的是,醫保實行屬地管理,參保人在本地部分接入醫保系統的藥房賣藥才可用醫保支付,如果網上藥店要用醫保支付,就需要打通「醫保異地買藥結算」這個難題。

  「醫保異地結算」,這是個「銀河級」的難題。

  醫保目前屬於稅務,這本質上涉及到全國32個省市地區的財稅問題,而各個省市區內部的各個城市的財稅制度也不盡相同。以廣東省為例,省會廣州和計劃單列城市、經濟特區深圳市就有不同的財稅制度,醫保結算也是各自獨立,並不相融。

  因此,「醫保異地買藥結算」這個問題,目前算是無解的,網上藥店使用醫保支付也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一位藥監部門人士向媒體表示,人社部放開網上藥店醫保對接的可能性不大,除了異地結算平臺難以短期成型之外,醫保用途的監管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絕大部分的處方藥都是醫保目錄內的,如果處方藥網購平臺不能實現線上醫保支付,患者網上購買處方藥的積極性又還剩多少?

  如果醫保異地賣藥結算問題不解決,網售處方藥最終只是個只有偽命題。

  因此,網售處方藥的便利和安全還需要衡量,落地實操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具體打通。

  但不管怎樣,此次放鬆,仍然不啻於一次行業的大型地震,可以預見的是,又將有一眾電商平臺,會在這個行業加碼。

  但願,他們在掙錢的時候,也能講點道理和法律。

相關焦點

  • 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有人企圖鑽空子
    >閱讀提示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調整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新規」是指,2020年8月20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由原來的「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調整為LPR(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4倍(按11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LPR報價3.85%計算,現為15.4%)。
  • 行業新規定出臺 一次性餐具將淡出餐飲市場
    行業新規定出臺隨著新規的實施,餐飲行業中一直必不可缺的「一次性筷子」將逐漸淡出餐飲市場。
  • 因銷售處方藥患者致死 藥店惹上官司
    目前,涉案5家藥店還在配合進一步調查中,儘管早已有相關政策明確藥店處方藥銷售監督管理,然而藥店擅自售賣處方藥事件並不新鮮,已有藥店因為擅自銷售處方藥而賠償巨額罰款。擅自賣處方藥致死,藥店賠償31萬據《南京晨報》報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一婦女周梅英(化名)患灰指甲多年,服用幾個月後,她卻得了嚴重的肝病,不久就去世了。
  • 泰勒寧鎮痛藥升級管制,但處方藥濫用成癮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可是,臨床實踐告訴我,管制只能緩解一部分不良現象,背後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亟需重視,還有(含可待因)止咳藥水的濫用問題,未能得到遏制等等。而且,我當時就意識到,對某一種藥物濫用成癮只是表象,只要濫用成癮者的心理根源和需求仍存在,成癮者們會在不同成癮性藥物之間轉化。
  • 上海禁限塑新規施行一周,檢查過後仍有這些問題待解--上觀
    今年元旦期間,徐匯區市場監管局曾對區域內部分商戶落實禁塑限塑新規的情況進行過檢查,但1月6日下午,在漕寶路日月光商場內,記者還是發現不少商戶沒有遵守新規。如「遇見小面」「娃哈哈」「鮮之戀情」「半仙豆夫」等餐飲單位,遇到需要外帶餐飲的顧客或打包外賣時,均在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新規出臺後,生豬養殖紅利期還有多久,1年還是2年?
    相信隨著新規的出臺,再加上最近這段時間隨著豬價的下跌,仔豬價格和後備母豬價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前一直心有禁忌處於觀望狀態的農村散養戶將會再次行動起來,促進我國生豬產能的恢復。 最後,從母豬到肥豬產能的釋放需要11個月的時間。正常情況下,母豬到肥豬出欄的時間在10個月左右,當前養豬戶更習慣飼養大豬,所以生豬釋放的周期需要11個月,也就是到明年下半年產能才有逐漸釋放。
  • 7月新規來了!2020年7月1日新規定出臺
    自7月1日起,將有一大批全國性、地方性新規開始實施,事關口罩、車子和票子等,快一起來看看吧。  新出臺的政務處分法明確對有職務違法行為的公職人員,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不同處分。對情節輕微的可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或者予以誡勉,再嚴重的依次規定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乃至開除等處理種類。
  • 智慧停車背後或有千億市場等待發掘!
    本文來源:物聯傳媒本文作者:短頸鹿先生停車難,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數據表明,全球各國車輛平均要花費8分鐘的時間去找到停車位,而這個問題一旦得以解決,就會緩解近三分之一的交通擁堵。所以停車問題也是導致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這問題如果放在醫院門口,則會更具實證性。
  • 抗疫戰中,「醫學界」怎樣突圍處方藥數位化營銷市場?一大波80萬+...
    尤其是合伙人陳婕,她作為主編親自跑營銷、帶著團隊做業務,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她領導的內容團隊很多有希望的年輕人離開了,她卻和簡博士一起,用鎮定的行動、堅決的意志、專業的服務,成了公司專業化的象徵,成了部分員工留下來的理由。
  • 谷歌又一新規上線:華為心存餘悸,小米OV的痛!
    近十年來,國產智慧型手機行業發展迅速,華米OV的產品行銷海內外,出貨量穩居世界前列。但是話說回來,這些巨頭級廠商在很多非常關鍵的技術領域,依舊很容易受到外企制約,不說別的,就連最基礎的作業系統也是別人家的。近日谷歌出臺了一個新規定,各大安卓手機廠商幾乎全部中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社保繳費新規出臺,原來個人自繳的無業人員怎麼辦?一起來看看!
    對於沒能依法參保,按時足額為勞工關係類別的員工繳納社保的用人單位和單位參保人的影響可能會較為明顯,因為違法違規成本及風險明顯加大。對守法單位沒有實質性影響,個人自繳無業人員,這就包括城鎮職工靈活就業參保人和城鄉居民參保人,以及很多所有非勞動關係人員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我們也不必杞人憂天,過度解讀或誤解。
  • 2條新規下,2021年起,房價或超乎你想像
    風光無限的地產界「黑馬」福晟地產就折戟在2019年,就是因為融資監管嚴格以後,資金鍊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開發商好好賣房子就不能解決資金鍊問題嗎?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說過:目前的人口流動並不能完全支撐房價上漲。由於現在房價太高,真正需要房子的買不起房子,買得起房子的人又不缺房子。
  • 誰來給網售處方藥「開處方」?
    該平臺顯示,不少藥品銷售量都在千筆以上,其中處方藥「秋水仙鹼片」已銷售1976筆,處方藥「非布司他片」銷售火爆,已達6萬筆。「沒有醫院開的處方,也沒有專業醫師詢問,竟然可以買到處方藥?就像上淘寶購物一樣,很方便,但是自己配藥配出問題怎麼辦?」
  • 中興推5G設備解決方案 5G板塊持續釋放驅動力!
    消息:  在今年的IFA2018上,中興推出最新的「5G設備解決方案」。據悉,中興將在2019年下半年正式推出5G行動裝置。目前,中興的5G解決方案有四項核心技術,首先是天線進程解決方案,這是5G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其次是5G所需要的硬體架構解決方案。
  • 新規出臺利好私募業!這類資管產品不再穿透檢查,為私募引入長期...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私募監管新規」旨在通過重申和細化私募基金監管的底線要求,讓私募行業真正回歸「私募」和「投資」的本源,推動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促進行業規範可持續發展。在規範中謀求發展。新規中特別提到,對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再穿透核查,不合併計算投資者人數,為私募基金引入長期資金掃除制度障礙。
  • 這個月開始各地出臺了電動車新規,違反以下3點會處罰,請速看!
    導讀:這個月開始各地出臺了電動車新規,違反以下三點會處罰,請速看!但是有件事很多人在做,希望大家要注意一下,到底是啥呢?接下來一起來揭開謎底吧! 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退陳出新,以前去鎮上都是靠走,自從有了自行車以來人們交通方式就變得多樣化,從自行車到摩託車再到現在的電瓶車小汽車,但是從12月份開始,現在各地推出了電動車、電三輪的新規定。
  • 圖解丨民航新規出臺一周,保留國際航線不足百條
    新規出臺後,我國的國際航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哪座城市受影響最大?我們到底面臨著怎麼樣的輸入性風險呢?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了國內外各大航司發布的全新國際航班運營路線,發現民航新規出臺一周後,國際航線削減7成,入境航班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
  • 全球變暖問題還沒解決,海洋開始釋放「毒氣」,人類該怎麼辦?
    海洋「毒氣」釋放,威脅人類的生存,該怎麼與它抗衡?海洋中釋放出大量毒氣今年人類面對很嚴重的威脅,比如全球氣溫持續升高、冰川融化等等,最近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新威脅,海洋中正在慢慢釋放「毒氣」,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並沒什麼,科學家猜測,若海洋中毒氣一直釋放能夠引起物種滅絕,進一步加快了溫室效應的變化。
  • 非處方藥不是百分百安全
    其實氯雷他定是通用名,它還有很多商品名:開瑞坦、克敏能、史泰舒等。聽到這,有市民倒吸一口涼氣:「我得蕁麻疹時也吃過這種藥,好在沒出什麼問題。」  非處方藥也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記者採訪濟南藥學專家了解到,非處方藥分為甲乙兩類,其中乙類非處方藥安全性更高,但也不能保證沒反應,若聯合用藥更易發生互相反應,導致嚴重後果。
  • 新規下,樓市「現金流」扛不住了?專家測算:8萬家地產商將消失
    很多人以為這個新規,跟往年房企融資的約束差不多,開發商照樣可以從銀行貸到款,拿地、施工、蓋房、賣房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現實無情,事實證明,這種想法頗為幼稚。有券商人士指出,「三道紅線」 融資和資金監管新規帶來的影響,可與2018年的資管新規相比。遙想2018年,資管新規一出,資本市場頓時風聲鶴唳,資金空轉、通道業務、多層嵌套等業務迅速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