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時間:4 分鐘
早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即教育引導學生 ,
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
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
站得高,看得遠,深化理解「四個正確認識」才能得高分
四個正確認識落實到了政策層面就是咱們今天著重講的「一體-四層-四翼」
為什麼考?——「一體」:「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
考什麼?—— 「四層」:「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
怎麼考?——「四翼」:「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一體」:即高考評價體系,通過確立「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回答了「為什麼考」的問題。
解 讀
高考,根本目標一定是 「立德樹人」,廣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題、練習高考題、圍繞高考題進行複習,本質上是接受教育的一個過程。
同時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服務於高等學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挑選合適人才。試題必須有難度,能將不同水平的考生區分開來,不會因為高考改革而將選拔難度降低。
「導向教學」其實是說「高考=教學的指揮棒」,不論是高中教學還是初中、小學教學,都要緊盯這根指揮棒,從最終選拔考試來倒推導向教學方向。
「四層」:通過「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回答了高考「考什麼」的問題。
解 讀
第一圈層「必備知識」——強調考查學生長期學習的知識儲備中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
第二圈層「關鍵能力」重點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強調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學生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發展社會的至關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層「學科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複雜任務,具有紮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並體現出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內化的綜合學科素養。
「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往往體現在那些「難題」上,我們將出品專題文章《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考?》,重點解讀學科考查內容。
第四圈層「核心價值」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體現了高考所承載的「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通過明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麼考」的問題。
解 讀
「基礎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具備適應大學學習或社會發展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
「綜合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思想方法,多角度觀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應用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能夠善於觀察現象、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方式。
了解了 「一體」 「四層」 「四翼」構成的實現高考評價功能的理論體系,我們接下來重點講一下2018年高考的考查核心有哪些?
重點考察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向心力」,樹立「四個自信」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2017年的高考中不難看出:語文的名篇默寫、文言文閱讀,政治、歷史、地理試題的背景材料,將更加側重從優秀文學作品和歷史、現實積澱中,精心選粹飽含人文精神與時代氣息的素材,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
重點考查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向心力」,樹立「四個自信」今後的高考將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歷史典故、各類遺產,考生們不能臨時抱佛腳地去背,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去親近、熟悉。把傳統文化學習作為語文等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點考查三
考生的「歷史眼光」「世界格局」「責任意識」
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這是今年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九大精神也將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全黨全社會重點學習、貫徹的內容。這樣的重大現實,必將體現在2018年的高考命題中。考生們切勿認為,這些只會出現在文綜試題中,各個學科都會體現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論述。
2017年高考已經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教材,而是從歷史到現實,從國際到國內,從社會到個人,從理想到實踐,環環相扣,融會貫通,聚焦時代使命。
例子說明
語文
例子:2017年高考語文學科的名篇默寫中,荀子《勸學》、曹操《觀滄海》等呈現出自省好學、樂觀進取等優良品質;古詩文閱讀中,趙憙忠於職守、忠於國家、勤政愛民,許將為官有方、護國有節,他們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楷模,在當下也是立德樹人的榜樣。
政治
例子:我們模考試卷中和高考試卷中都同時考了中華詩詞大會,樹立「四個自信」,今後的高考將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
例子:如全國Ⅲ卷40題,以鄭成功收復臺灣為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收復臺灣的意義,體現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
地理
例子:全國Ⅰ卷43題以「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頭洲村為例,要求學生思考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對傳統古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在開發與保護、生活與旅遊之間維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全國Ⅱ卷第44題「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國Ⅲ卷第43題「砍伐熱帶雨林種植橡膠林」均聚焦天然林與人工林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特徵與差異,引導考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例子:全國Ⅰ卷第36題以「中國公司在坦尚尼亞投資興建劍麻農場」為例,要求考生分析我國劍麻的供需矛盾和中國投資給坦尚尼亞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彰顯我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理念。
數學
英語
例子:2017年全國Ⅰ卷寫作部分第二節設置了教外國朋友學習漢語的情境,要求考生給外國朋友寫一封郵件,告知下次上課計劃,課程內容包括學習唐詩和了解唐朝的歷史。
全國Ⅱ卷同一題型要求考生給外教寫一封郵件,邀請他參觀中國剪紙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