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許多國家有自己的「母親河」,但一提到「父親山」這個概念,很多人就懵了。
地理學者黨雙忍認為,在地理空間和文化傳承上,母親河容易確認,父親山卻不易確認。
奧地利的母親河是多瑙河,但多瑙河從德國西南部的黑森林流出,最後注入黑海。奧地利與德國相愛相殺多年,總不能認德國是爸爸。
南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脈是世界最長山脈,縱貫9000公裡,從智利穿越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一直到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國。各國之間有嚴重的文化隔閡,對同一山脈難有認同感。
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其河源區為東歐平原的丘陵、湖泊,也沒有一座山峰能與這條歐洲最長河流兩兩相望,長相廝守。
中國不一樣。
中華民族有兩大母親河,長江與黃河皆發源於青藏高原,共同哺育著中華文明,而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是東西走向的秦嶺。
(秦嶺太白山。圖源/攝圖網)
▼
大秦嶺綿延3000裡,橫臥於中國腹心地帶,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央之山」, 肩挑著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兩大天府之國,其北流之水為黃河水,南流之水為長江水。
作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秦嶺與淮河共同構成中國南北分界線,又將中國一二三級階梯緊緊連在一起。
陝西作家賈平凹說:「一條龍脈,橫亙在那裡,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著北方南方。這就是秦嶺,中國最偉大的山。」
如果說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秦嶺,就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秦嶺風光。圖源/攝圖網)
▼
秦嶺的誕生
秦嶺是中央之山。
攤開中國地圖,一眼看去最靠近中國腹心地帶的山脈,就是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山脈,北以渭河—黃河主河道為界,南以漢水為界,與大巴山相連,東西狹長400-500公裡,南北寬窄100-150公裡,介於關中平原和漢水谷地之間。
這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秦嶺。
眾所周知,秦嶺—淮河線為中國南北分界線,劃分了中國溫帶季風氣候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形成了南稻北麥、南船北馬的中國南北大格局。
有學者認為,淮河以西,青藏高原以東,所有具有中國南北分界線意義的東西向山脈,都可稱為「秦嶺」,也就是將「秦嶺」擴大為中國腹心地帶中央山脈的總稱。
大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大別山、張八嶺,東西長度1500公裡,在北緯30°至40°之間,與長江、黃河共同組成了「一山兩河」地帶。
據統計,總面積近40萬平方公裡的大秦嶺,佔全國土地面積4%,森林面積佔全國的森林總面積10%以上,秦嶺水供養著全國1/10以上的人口。
(秦嶺黑河國家水庫。圖源/攝圖網)
▼
高峻挺拔的秦嶺群山,阻擋南下的冷氣,也擋住了北上的水汽,從而使得秦嶺北麓與南坡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態樣貌。秦嶺之中,既是中國的南方,也是北方。
在中國,若要直觀地感受南北方差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穿越秦嶺。
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秦嶺以北的北方依舊寒風凜冽。
(無錫黿頭渚櫻花。圖源/攝圖網)
▼
當「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時,南方人還在為要不要披件外套出門犯愁。
(黑龍江雪鄉日出。圖源/攝圖網)
▼
從中國走向世界,通過衛星影像圖可發現,亞歐大陸中央橫臥著由一系列山脈、高原組成的長廊,東西相連,由亞細亞延伸至大西洋。
從亞洲的秦嶺,經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等,一直到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長達1.2萬公裡,構成亞歐大陸的屋脊。
在這一連串山系中,秦嶺如龍首,位於東方的中國中央,傲然屹立。
大概在6億年前,秦嶺還沒有如此雄偉氣勢,卻曾洶湧澎湃。
當時秦嶺一帶是汪洋大海,被現在的地質學家稱為古秦嶺洋。古秦嶺洋的兩岸,一南一北,有兩個地理板塊——揚子板塊、華北板塊隔海相望。
(圖為挪威海。億萬年前,秦嶺也曾是這樣一片海洋。)
▼
可見在誕生之初,秦嶺就有了劃分中國大陸南北的潛質,並默默地積蓄力量。
之後,經過多次造山運動,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碰撞擠壓,發生褶皺變形,秦嶺浮出海面,中國南北陸地連成一體。
到了8000萬年前,在印度次大陸的撞擊下,青藏高原急劇上升,秦嶺的西部也逐漸升高。而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板塊運動引發的地震,成為秦嶺成長過程中的陣痛,並影響至今。
明代嘉靖年間的華縣大地震、1879年的文縣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7年的九寨溝地震,都曾經驚動中國,而這些地震都與秦嶺的板塊運動有關。
秦嶺山河
秦嶺的崛起,引發周邊地區地動山搖,而這座山脈卻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其長久以來的沉默,讓人們淡忘了中華民族父親山的壯美。
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在秦嶺北麓形成一個半月形地帶,造就了秦漢之際關中的天府之國。
終南山在秦嶺山脈中段,此山之名,也是秦嶺最初的名字。《詩經·小雅·天保》中寫道,「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此處的南山,便是終南山。
終南山是漢唐帝都的後花園,秦朝阿房宮、古都長安城、皇家園林上林苑的遺址,都在終南山腳下。
唐代名士常隱居於終南山,藉此獲得名聲達到做官目的,有人將其稱為「終南捷徑」,道教全真派也發源於此。
(終南山南五臺景區。圖源/攝圖網)
▼
在渭河、西漢水、嘉陵江、姜水之間,秦嶺劃分陝西、甘肅兩省,這一段被稱為陝甘嶺(大散嶺)。
因為該山域內有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甘肅人將天水境內的這一段秦嶺,稱為麥積山。
在茫茫秦嶺中,另一處重要地理節點是玉皇山。
秦嶺將中國劃為南北,玉皇山可不簡單,竟將秦嶺一分為二,其北麓是寶雞,南坡是漢中,成為秦嶺中漢江與嘉陵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漢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圖源/圖蟲創意)
▼
玉皇山之東,聳立著秦嶺山脈最高峰太白山。主峰拔仙臺在太白縣境內東部,海拔3771.2米。
《尚書·禹貢》就有太白山的記載,但從文獻資料來看,古代登頂太白山的人不多。因此,1956年,中國登山隊登頂太白山成功後,那一天一度被稱為中國登山運動誕生日。
如果按照大秦嶺的概念,「五嶽」之中的西嶽華山、中嶽嵩山皆在秦嶺。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嵩山峻極於天,居天下之中,兩山共同拱衛著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華山。圖源/攝圖網)
▼
3000裡大秦嶺,承載著中國文化的DNA,這讓一些學者由秦嶺聯想到了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中南部,被稱為歐洲的脊梁,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東西綿延1200公裡,總面積22萬平方公裡,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有128座,其中就有西歐第一高峰——勃朗峰。
秦嶺與阿爾卑斯山,同樣是位於古老大陸的中央山脈,且同樣是氣候分界線,阿爾卑斯山南麓是亞熱帶夏幹氣候,北麓是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
在歐洲歷史上,羅馬人於公元前1世紀在阿爾卑斯山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將大半個歐洲納入帝國版圖,但在400年後,羅馬帝國分崩離析。
如今,阿爾卑斯山分屬於各個國家,西起法國東南部,經瑞士、義大利,東到奧地利的維也納,無法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父親山。
相比之下,秦嶺因秦漢帝國,以及長達2000年的大秦嶺時代,而永遠銘刻了中華民族的記憶。
直至今天,秦嶺依然是中國的中央山脈,連接著青海、甘肅、陝西、重慶、湖北、河南等省市。
秦嶺帝國
秦嶺養育了成都平原、關中平原兩大天府之國,孕育了帝都長安,周秦漢隋唐五個王朝都曾定都於此。
按照威氏拼音法,秦的英文為「Ch'in」。《劍橋中國秦漢史》中提出,英語中秦(Ch'in)一詞,應為中華(China)一詞的由來。
(關中平原。圖源/攝圖網)
▼
在秦漢以前,秦嶺多稱為「南山」,如《漢書》中所說,「南山,天下之阻也」。
在秦漢以後,秦嶺才成了這座山脈的名字,這與大秦帝國的興衰息息相關。
3000多年,西周王室在聯合各部落擊敗殷商後,進駐秦嶺的驪山腳下,中國由此進入了長達2000年的大秦嶺時代,其中歷代王朝都以大秦嶺的長安—洛陽為中心。
直到周幽王敗於犬戎,被誅殺於驪山下,周王室撤出關中之前,西周都背靠秦嶺,以周禮與封建制度統治著華夏大地。
(驪山國家森林公園。圖源/攝圖網)
▼
周王室離開後,秦人進入關中,來到了驪山腳下。
秦人祖先為商朝舊臣,在周滅商後被迫「居犬丘,守西垂」,即西遷至秦嶺西北的秦嶺門,在今甘肅天水境內的河谷盆地一帶為周王室養馬,抵禦朱圉山以西的西戎。
秦嶺之西的甘肅天水,是秦人最早的龍興之地。天水在歷史上曾設有秦嶺縣,如今也有秦州區、秦安縣等帶有秦人印記的地名。
很多人忘記了,這裡是秦朝大一統的最初起點。
到公元前900年左右,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領非子為諸侯,秦人由西周的馬夫一躍成為諸侯之國,先後有三任國君在與西戎的戰爭中戰死。
周王室衰頹後,秦人遷居關中,奪取了東出的要道函谷關。
從關中東端的函谷關到西端的大散關之間,秦嶺與渭河、黃河的山川形勢構成了一個大彎曲。這一帶是關中平原,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
早在秦人在秦嶺播種下第一顆種子的幾千年前,大地灣人與半坡人就已經在此繁衍生息,開墾栽種,留下了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更久遠的時代,秦嶺北麓深深埋藏著華夏之源的另一種猜想。
2018年7月,《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重大考古發現表明,在秦嶺北麓、關中平原的藍田縣,發現了距今21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上陳遺址。這是迄今為止,非洲以外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
秦人在秦嶺開疆拓土時,或許並沒有發掘先民的足跡,更沒想到,他們將會建立一個大一統帝國。
(兵馬俑博物館前的秦始皇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重用商鞅,推行變法,在鹹陽(今陝西鹹陽)營建新都。
秦惠文王在位時,秦軍越過秦嶺,吞併巴蜀,攻佔楚國的漢中。至此,黃河以西,秦嶺巴山,盡歸秦國。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南徵北戰,將國土擴展到江漢中下遊,在白起等名將的率領下,秦軍在與六國的多次大戰中勢如破竹,取得決定性勝利。
終於,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分天下為36郡,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國家。
嬴政自以為其功勝過上古的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為皇帝,這個稱號沿用2000多年,「百代都行秦政法」。
千古一帝強化了國家的統一力量,這是阿爾卑斯山下的羅馬帝國未能實現的萬世偉業。
以渭河為搖籃的大秦帝國從秦嶺中走出,而在秦之後,漢室江山也定鼎於秦嶺南北。
在秦末亂世中,劉邦率領起義軍的先鋒部隊,繞過了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從秦嶺西南迂迴進軍,率先進入關中,滅了秦朝。
此前,起義軍名義上的領袖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
雖然劉邦屈服於手握重兵的項羽,在鴻門宴後讓出關中,以漢中、巴蜀為大本營當了漢王,但他再次出兵,與項羽爭奪天下,正是從秦嶺的棧道開始。
在秦嶺的幽壑深谷之間,多條險峻通道組成的古道群,連接著巴蜀、羌藏、甘青、關中等生態圈。這就是秦嶺古道,這些古代的高速公路,在3000年的時間裡,用最原始的方式,將秦嶺與黃河、長江流域連在一起。
通過秦嶺古道,劉邦上演了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好戲,他先燒了通往關中的棧道,又派韓信明裡修棧道,引起三秦一帶項羽部下的懷疑,背地裡從故道(陳倉道)奇襲陳倉,奪取了關中之地。
劉邦攻下關中後,在與項羽的巔峰對決中屢敗屢戰,最終勝出,開啟了大漢帝國400年基業。
起初,劉邦創業團隊大都是關東之人,西漢王朝本來要以洛陽為都。但有大臣跟劉邦說,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而關中沃野千裡,據三面而守,才是適合定都的天府之國。
於是,劉邦改變主意,定都於長安,又一個秦嶺帝國就此誕生。
大漢帝國走向衰敗後,秦嶺古道再次成為南北交戰的通道。諸葛亮所謂「六出祁山」(歷史上諸葛亮從祁山出兵僅有兩次),實際上就是出秦嶺。
諸葛亮北伐曹魏,沿秦嶺的西漢水逆流而上,奪取隴西,意圖再向關中進軍,怎奈何「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他逝世29年後,曹魏滅蜀,走的也是秦嶺古道。魏將鄧艾率領將士,裹著毛氈從陰平道攀木緣崖而下,身先士卒,突襲成都,迫使蜀漢後主劉禪出城投降。
有感於秦嶺古道的崢嶸、突兀、強悍、崎嶇,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大唐盛世,是秦嶺帝國的最後一段光輝歲月。
一代雄主李世民提筆書寫秦嶺的帝王之氣:「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
詩人王維晚年隱居秦嶺的終南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是楊貴妃愛吃的荔枝,生產於巴蜀,經秦嶺中的子午道快遞到長安。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那是韓愈被貶潮州,在遠行路上思念家人,回望秦嶺之間的帝都長安時,發出的慨嘆。
唐代以後,黃河流域的經濟地位逐漸被南方超越,而關中政治地位的沒落,讓人們漸漸忘記了,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秦嶺南北分界峪口。圖源/攝圖網)
▼
清代康乾盛世,隨著玉米、薯類等作物的種植,人口爆炸性增長。
乾隆下令「山頭地角止宜種樹者聽墾,免其升科」,也就是對深山老林弛禁,免除新開墾土地的徵稅,鼓勵農民向森林要地。
秦嶺湧入了數以百萬計的川陝流民,流民採取遊耕的方式,搭棚耕作,「二三年後,棄之而另覓地耕作」,大規模砍伐森林。
(秦嶺山村。圖源/圖蟲創意)
▼
長久以來,秦嶺是木材、薪材的重要來源地,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就曾「伐薪燒炭南山中」。為了採集食物、藥物,秦嶺的樹木也不斷遭受殘害。
「盛世」透支了森林資源。圍墾森林、溼地,使秦嶺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物種大量滅絕,水土流失嚴重,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
晚清光緒年間,秦嶺大量森林消失,藥材資源銳減(「老林久闢,厚樸、黃連之野生者絕少」)。之前在森林中繁衍的老虎也難以藏身,「不過偶一見之矣」。在破壞森林之前,秦嶺卻曾「地廣人稀,山深林密」(清光緒《鎮安縣鄉土志》)
資料顯示,從西漢到民國,漢中發生的水災由100年1次,變成了3.9年1次,森林植被破壞與洪澇災害的關係一目了然。
當初秦人先祖篳路藍縷,帶著原始的工具來到秦嶺,面對的是西戎的侵略。在秦帝國滅亡的兩千年後,秦嶺面對的,是不斷惡化的自然環境。
(秦嶺楓葉。圖源/攝圖網)
▼
「獻給地球的禮物」
98年長江大洪水後,秦嶺全境停止森林採伐,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與退耕還林工程。
在經過千百年的破壞後,秦嶺山林終於得以休養生息。華夏生命之源,喚醒了昔日的記憶。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秦嶺進行考察後,將這座劃分中國南北的山脈稱為第83份「上帝獻給地球的禮物」。
(秦嶺太白山天池。圖源/圖蟲創意)
▼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漢江水由秦嶺湖(丹江口水庫)出發,沿著華北平原,源源不斷輸入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
源自中國腹心的秦嶺之水,養育著上億人口。
秦嶺,還是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
這一地區是萬物生靈的天堂,保存有多種世界珍稀動物資源。生長在秦嶺中的大熊貓、朱䴉[huán]、羚牛、金絲猴,被稱為「秦嶺四寶」。
(秦嶺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圖源/攝圖網)
▼
隨著秦嶺生態系統的重建,中華父親山再次迴蕩野性的呼喚。
據統計,截至近兩年,秦嶺朱䴉由最初發現時的7隻增加到2000多隻,秦嶺的大熊貓由最少時的百餘只增加到300多隻。秦嶺的金絲猴、羚牛、林麝等也時有發現,在青山綠水之間繁衍生息。
(陝西周至縣秦嶺金絲猴。圖源/攝圖網)
▼
不少專家認為,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
但在秦嶺,仍不時流傳發現華南虎的傳說。2004年《陝西省野生動物圖鑑》稱,「1964年華南虎在佛坪(屬陝西省漢中市)發現後,至今在山區群眾中偶有發現。」
誰都不知道,神秘的秦嶺深處,是否還有奇蹟等待著我們。
(秦嶺再難聽見虎嘯。圖源/攝圖網)
▼
黃河與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緩緩東流,其與秦嶺交匯而成的山河廊道,今日依舊連通著中國東西。
秦嶺與淮河橫貫東西,劃分中國的南北,在這條萬裡長線上,依稀響起漢唐帝國的戰馬嘶鳴聲,聽到悠揚的商隊駝鈴聲,看見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中國,乃至世界,都再難找尋如秦嶺一樣傳奇的地理人文史詩。
這座父親山,至今庇護著中華民族,我們豈能相忘?
(秦嶺山下,金色麥田。圖源/攝圖網)
▼
主要參考文獻:
[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三秦出版社,2004年沈茂才:《中國秦嶺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科學出版社,2010年《地圖上的秦嶺》編纂委員會:《秦嶺全景圖記》,西安地圖出版社,2014年《秦嶺四庫全書》編寫組:《秦嶺四庫全書》,西安出版社,2016年黨雙忍:《秦嶺簡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年單之薔 :《秦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第06期作者/來源:最愛歷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