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培養與馴化的實戰總結!

2020-11-2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通過工程實例總結,如何縮短汙泥培養與馴化的時間以及減少在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從汙泥的投加、調試以及按設計廢水的滿負荷運行,確保好氧生化設施裝置一次性運行正常。

一、前期準備工作

1、調試前檢查

鼓風機的油質、油位是否在視鏡的2/3,盤動風機轉鼓,檢查是否正常,啟動風機運行是否有異響。曝氣裝置的曝氣盤是否破裂與緊固,管道是否有漏氣以及各運轉設備是否正常。檢查生化池的竣工資料以及清潔、試漏等準備工作。

2、物料準備

1. 汙泥準備

a:好氧生化汙泥按4-6g/l的幹汙泥計算,如果是可生化性較好的汙水(食品、肉類加工)投加幹泥的量可採取低值,可生化性較差的廢水(化工製藥、焦化、造紙、電鍍等)或高cod、高氨氮廢水投加汙泥量採取高值,甚至多一點。

b:有條件儘可能用同類廢水或相似的廢水汙泥,這樣可減少汙泥培養、馴化的時間。

c:用市政廢水汙泥投加,則需要汙泥的培養與馴化。汙泥的投加量按85%的含溼計算:假如好氧生化池是500M3。則需要幹汙泥500*5kg=2500kg,一噸溼汙泥含幹汙泥1000*(1-85%)=150kg,那麼500M3的生化池需要17噸溼汙泥。

2. 輔料的準備

碳源(葡萄糖、麵粉)、尿素、磷酸二氫鉀、片鹼等。

營養比:普通除碳工藝即廢水中的碳、氮、磷之比,BOD:N:P=100:5:1。硝化反硝化工藝中的碳氮控制在COD:NH3-N=4-6。(這裡不做解釋)

各類營養的當量:

葡萄糖添加換成碳源(鉻法):1g葡萄糖可換算成1.06g COD甲醇添加換算成碳源:1g甲醇可以換算成1.5g COD麵粉添加換算成碳源(鉻法):1g麵粉可以換算成1.1gCOD。紅糖添加換算成碳源:蔗糖的總量50%,1g紅糖可換算成0.5gcod。尿素添加換算成氮源:添加1g N源,需添加尿素2.14 g磷酸二氫鉀換算成磷源:添加1g P源,需添加磷酸二氫鉀 7.35 g過磷酸鈣不建議採用:鈣增加水硬度,而且溶解於水較慢。過磷酸鈣不建議採用:鈣增加水硬度,而且溶解於水較慢。

3. 儀器準備

溶解氧測定儀、1000ml量筒、PH測定計(廣譜試紙)顯微鏡等

4.制定運行記錄

制定生化運行記錄本,並在運行過程中切實做好記錄。

二、汙泥培菌的調試

1、自然培菌法

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並獲得馴化的過程。由於培養周期過長,在前期運行過程中因產泥少,達不到一定的汙泥濃度,微生物較少,導致汙泥負荷過輕等因素,造成出水不達標。所以自然培菌法適用性差,不建議採用。

2、接種汙泥陪菌法

培養時間短,見效快,是常用的活性汙泥培菌、馴化法。適用於各類工業廢水的處理。活性汙泥馴化應遵循的原則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精心控制,正確判斷,科學總結。

1. 汙泥的投加

先把生化池加滿廢水或池體積的四分之三(清水:汙水=1~2:1,有條件的可以直接加清水),接種汙泥投加量按池體積的5%幹汙泥計算。汙泥投加一般採用把汙泥投加到剩餘汙泥池用汙泥潛水泵抽到生化池。

2.悶爆

a、汙泥投加完畢後,開啟鼓風機悶曝氣,悶曝的目的:是為了激活休眠狀態的微生物。要求:微生物被激活後就不需要悶曝了,也就是說汙泥出現絮體,否則過度的曝氣就會對活性汙泥造成過度氧化,最終使活性汙泥發生自分解而死亡。溶解氧控制在2~4mg/L的原因。

悶曝的時間2~3d,直至汙泥曝開、曝散,控制溶解氧含量,用風機變頻轉速或開啟放空控制風量,注意觀察曝氣的大小,均勻,不能出現局部曝氣很大。營養物的投加,分析檢測指標。溫度常溫。注意觀察汙泥絮體的變化,可用沉降比(SV30)觀察,可能水質還有點渾濁,汙泥絮體顏色還有點黑,絮狀大小不一,但能沉降。

b、悶曝完畢後,可採取10~12小時為一個周期進行悶曝,停曝。悶曝時間8-9小時,停曝3-4小時,曝氣、停曝是一個厭、好交替的過程,有助於汙泥細菌的增長。也是防止曝氣過量的一個因素,同時增強汙泥絮體的沉降性能,幫助菌膠團的形成,增加汙泥的活性。周期時間為3-4d。注意觀察水質、汙泥系統沉降性能,一般水質出現透明清澈,汙泥逐漸變黃褐色,沉降比速率較快。

c、悶、停曝周期結束後,可採取悶、停、進水方式對細菌培養、馴化,周期時間12小時,即4-4-2-2方式。悶曝4小時,進水4小時(進水量按設計的50%),悶曝2小時,停曝2小時,逐漸調整進水方式,5-5-1-1即悶曝5小時,進水5小時,悶曝1小時。停曝1小時,3-5天為小周期。直到悶曝6小時,進水6小時。根據運行情況,注意觀察水質,沉降比,控制好溶解氧,檢測指標等,每天進行鏡檢1-2次,菌膠團的形狀變化。如果二沉池充滿汙水可進行回流,回流比控制進水量的100%。二沉池常見的有豎流式、折流斜管式、輻流式、平流式等。檢測指標均有50-60%的去除率以上。以上周期總的需要時間12d左右。

d、進入悶曝,進水各六小時,整個生化系統運行正常,出水穩定,可以按2d左右減少悶曝時間為周期,逐步提高進水時間,減少悶曝時間,直到停止悶曝,長周期進水。進水的水質一定要穩定,切忌忽高忽低,變化無常。最好是通過預處理後進入調節池調理好的廢水。營養物的投加量可根據運行情況而適當減少,溶解氧的控制2-4mg/l。控制好汙泥負荷0.3-0.5kg/(kg.d),剩餘汙泥要定期排放,注意排放量。保證汙泥濃度在4-5g/l左右,常檢測SV30和鏡檢。需要時間在10d左右。

3.負荷提升

停曝結束後,進水量是設計的50%,連續進水量可按10%遞增,回流比也同時調整,直到設計的水量滿負荷運行。首先要保證生化運行正常,二沉池出水達標,嚴格執行和控制生化各項指標。做到勤觀察,勤檢測,勤動腦,精心操作。調整進水量最好是≥2d,需要時間在10d左右。

4、滿負荷運行

汙泥培養馴化達到最終的滿負荷,回流比可提高到進水量的1.5-2倍。運行的結果好壞就靠我們平時積累的經驗,所以我們要嚴格執行活性汙泥的運行參數去指導。

生化好氧池正常運行,如果有較長時間停進水,則開始進水時按設計量的60%進水,6小時左右按20%升負荷,直到滿負荷運行。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
    針對於新建的汙水處理系統,在首次調試啟動時,活性汙泥的培養和馴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如何培養和馴化活性汙泥。在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期間,必須滿足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條件,而且要儘量理想化。
  • 氧化溝工藝的汙泥培養馴化步驟!
    汙泥投加量為池容的5%以上,一般先在一組氧化溝中培養,培養成功後通過回流汙泥泵打入第二組氧化溝繼續培養活性汙泥。活性汙泥馴化第一階段向氧化溝反應池進水並啟動水下推流器。在活性汙泥馴化的第一階段中,由於活性汙泥的濃度較低,在曝氣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泡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採用噴灑水滴等措施來去除泡沫。第二階段汙泥馴化工作進入第二階段後,監控溶解氧的同時,應開始監測活性汙泥的30分鐘沉降比(SV)和營養物質參數。
  •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及成熟汙泥的特徵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汙泥,即消化汙泥。厭氧活性汙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
  • 東道爾水技術: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
    在活性汙泥中,除了微生物外,還含有一些無機物和分解中的有機物。微生物和有機物構成活性汙泥的揮發性部分(即揮發性活性汙泥),它約佔全部活性汙泥的70%—80%。活性汙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它具有很強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 活性汙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
  • 汙水處理行業關於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分析
    這種絮凝體就被稱為「活性汙泥」。在活性汙泥中,除了微生物外,還含有一些無機物和分解中的有機物。微生物和有機物構成活性汙泥的揮發性部分(即揮發性活性汙泥),它約佔全部活性汙泥的70%—80%。活性汙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它具有很強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活性汙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
  • 活性汙泥培養:汙泥培菌的七大注意事項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活性汙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1.培養前的準備工作(1)各構築物建成,並經清池清除建築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後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 生物膜法的培養與馴化的注意事項!
    使具有代謝活性的微生物汙泥在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填料上固著生長的過程稱為掛膜。掛膜也就是生物膜處理系統膜狀汙泥的培養和馴化過程。
  • 某化工廠汙水處理站SBR池汙泥接種、馴化方案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培養、馴化調試方案的制定SBR 反應器運行方式應根據廢水的性質確定,易降解的有機廢水宜採用限制曝氣進水方式,難降解的有機廢水宜採用非限制進水方式。其周期各工序的時間控制與最終處理指標要求有關。
  • 微生物鏡檢在石化廢水汙泥馴化中的指示應
    通過工作實踐,總結鏡檢經驗,希望為其他汙水處理場微生物鏡檢工作提供借鑑。1 九江石化汙水處理場生化處理工藝概述九江石化汙水處理場主要處理煉油化工廢水和生活汙水,此次實踐選取煉油汙水處理過程。調整: 在保證活性汙泥中活性炭足的情況下,加大絮凝劑的投加量和適當降低溶解氧等調節手段,同時加大排泥,再經由慢慢馴化培養。菌膠團情況對比如下圖 3( 左為效果好,右為分散) :
  • 乾貨:活性汙泥的培養步驟和注意事項
    活性汙泥成熟時固著型的纖毛蟲、鍾蟲佔優勢;後生動物是細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輪蟲、線蟲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時才出現,所以當出現後生動物時說明處理水質好轉標誌。其性能指標包括: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汙泥沉降比(SV),汙泥指數[汙泥體積指數(SVI),汙泥密度指數(SDI)。怎樣培養水處理段的活性汙泥?
  • 【經驗】活性汙泥的培養方法與注意事項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水處理設施在正式投入使用時,其生化處理裝置均需進行汙泥接種、馴化(俗稱調試)。對於規模較大的汙水處理設施儘量縮短調試時間,使處理主體儘快投入正常運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 活性汙泥系統管理常見問題
    培菌方法1、所謂活性汙泥培養,就是為活性汙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繁殖條件,即營養物,溶解氧,適宜溫度和酸鹼度。(1)營養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應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環境溶解氧大於0.3mg/l,正常代謝活動已經足夠。
  • 汙泥中毒不要怕,讀完本文心裡就有數了!
    環保水處理 汙泥中毒主要體現為其突發性、不可預測性、難判斷性、難恢復性!所以,汙泥中毒後的操作尤其重要,本文總結了汙泥中毒後的應急操作步驟,可以作為汙水處理汙泥中毒應急預案使用!
  • 活性汙泥中毒現象及中毒後處理方法
    3)減少回流和加大排泥在進水異常事件發生後,在減少進水量的同時,應減少汙泥回流量,增加終沉池惰性汙泥的排泥時間,進一步減少已留存在終沉池的受中毒汙泥回到曝氣池中,適當降低曝氣池的汙泥濃度,對汙水中的汙染物質進行分離或排放,控制汙泥膨脹和汙泥上浮,將中毒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 ,汙泥處理,汙水處理廠,曝氣池-環保在線
    1、汙泥接種   接種汙泥應採用附近城市市政汙水處理廠的剩餘汙泥,為減輕運輸壓力應取脫水幹化後的汙泥。汙泥投加量為池容的5%以上,一般先在一組氧化溝中培養,培養成功後通過回流汙泥泵打入第二組氧化溝繼續培養活性汙泥。
  • ,汙水處理,汙泥處理,曝氣池-環保在線
    1、培養與馴化   由於調試階段進水量較少,進水變化幅度較大。為確保汙泥培養效果,縮短調試周期,一般採用外接碳源方式接種培養活性汙泥。外接菌種首選進水質相近,運行較好的同類型工藝汙水廠重力濃縮後汙泥或脫水汙泥。
  • 關於混(絮)凝劑實戰經驗的總結!
    四、關於混(絮)凝實戰經驗的總結1、問題描述由於進水濃度低,我們也有加麵粉和尿素的,加PAM對於汙泥回流有沒有影響?如果不加PAM,讓老化的汙泥隨水帶走,這樣做好不好?解答:1)加PAM對生化系統不好的。
  • A2O水處理工藝介紹,塗山環保|廢水|池內|汙泥|有機物|厭氧_網易訂閱
    汙泥指數(SVI):本項指標含義是曝氣池出水口處混合液經30min靜沉後,每克幹汙泥所佔有的汙泥體積。它能反映汙泥吸附性、凝聚性和沉澱性,通常SVI在80-150之間。  2.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活性汙泥法生化系統的調試首先是投加EMO高效菌種進行接種。高效菌種可以大大縮短汙泥培養馴化的時間。培養馴化在好氧池內進行。
  • 汙水廠運營最強總結 看完就是專家!
    5、接種汙泥選擇接種汙泥應採用附近城市市政汙水處理廠的剩餘汙泥,為減輕運輸壓力應取脫水幹化後的汙泥。一般先在一組氧化溝中培養,培養成功後通過回流汙泥泵打入第二組氧化溝繼續培養活性汙泥。在汙泥馴化的過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濃度應確保氧化溝出水口處溶解氧濃度不小於1.0mg/L。在活性汙泥馴化的第一階段中,由於活性汙泥的濃度較低,在曝氣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泡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採用噴灑水滴等措施來去除泡沫。
  • 厭氧顆粒汙泥的培養以及注意事項
    厭氧顆粒汙泥的培養以及注意事項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在培養厭氧顆粒汙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在當廢水中N、P等營養元素不足時,不易於形成顆粒,對於已經形成的顆粒汙泥會發生細胞自溶,導致顆粒破碎,因此要適當加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