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活性汙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
1.培養前的準備工作
(1)各構築物建成,並經清池清除建築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後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並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最後按有關規程(說明書)驗收合格。
(3)根據日後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汙水處理廠(站)需進行最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pH、水溫、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汙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汙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對受納水體(如接納排汙的河流等)本底水質調查備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後對受納水體的影響提供依據。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備缺什麼補什麼。採用接種培菌法還需備足汙水性質相似其他汙水處理廠(站)的幹(或濃縮)汙泥作為活性汙泥微生物培養用的菌種。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汙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後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範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2.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
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汙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h,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汙水。如此反覆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汙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汙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汙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汙泥也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汙泥量的增多,回流汙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汙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2)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後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後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汙泥出現並逐漸增多。曝氣池汙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由於自然培菌法是用廢水直接培養活性汙泥,其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並獲得馴化的過程。
3.接種培菌
接種培菌法的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汙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城市汙水廠如附近有種泥,也可採用此法,以縮短培養時間。接種培養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種:
(1)濃縮汙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汙水處理廠的濃縮汙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汙泥)來培養。城市汙水和營養齊全、毒性低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汙泥培養,可直接在所要處理的廢水中加入種泥進行曝氣,直至汙泥轉棕黃色時就可連續進汙水(進水量應逐漸增加),此時沉澱池也投入運行,讓汙泥在系統內循環。
為了加快培養進程,可在培養過程中投加未發酵過的大糞水或其它營養物。活性汙泥濃度達到工藝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過程。從經濟上講,種泥的量應儘可能少,一般情況下控制在稀釋後使混合液汙泥濃度在0.5g/L以上。對有毒工業廢水進行培菌時,可先向曝氣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來水(需先曝氣一段時間以脫去其中的餘氯),然後投入種汙泥和未經發酵的大糞水進行曝氣,直至汙泥呈棕黃色後停止曝氣,讓汙泥沉降並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補充一定量的大糞水繼續曝氣,待汙泥量明顯增加後,逐步提高廢水流量。在培菌的後期,汙泥中微生物已能較好地適應工業廢水水質。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