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2021-01-09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天是波德萊爾誕辰198年紀念日。

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

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十九世紀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之花》等。波德萊爾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

導讀、整合 | 風小楊

原文作者 | 郭宏安

導讀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每一個追問生命本質的人,或許都有一個被波德萊爾所吸噬的階段,或者是曾經,或者是永遠。波德萊爾式的頹廢,波德萊爾式的反叛,波德萊爾式的目光,波德萊爾式的表達。他是一個同語言密謀策劃的人,他在詩行裡調遣詞句,就像密謀者在城市地圖前面分派暴動的人手,向生命的腐化這一過程發動叛亂。在波德萊爾這裡,我們得以更深切地體悟到,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兩種趨向,一種趨向上帝,一種趨向撒旦。

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人們時不時要引一句波德萊爾來論證自己言論的合法性,或者直接借用芥川龍之介在小說《某傻子的一生》裡說的那句話: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研究《惡之花》的接受史或許是介入這一現象的通道。

波德萊爾自言,《惡之花》是一本「殘酷的作品」,但是在這殘酷裡,他「放進了全部的溫情,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仇恨」。在這部詩集中,惡與花的對立令人心生震撼,其內在的含混性又使人如墜迷霧。憂鬱與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與死亡這六個段落組成了一個奇異的迴環的內在世界,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獨無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醜陋老邁的娼妓、苟延殘喘的病人、賭徒小偷和腐爛的屍體,全都是這個內在世界的返景。它使人感到驚悸,感到詩人從苦悶到沉迷、到幻覺、到抗爭、再到死亡的痛苦心路。

可以想見,《惡之花》耗盡了波德萊爾多少心力。在這部詩集發表前,波德萊爾的朋友戈蒂耶一眼就看出了它的本質:這是一本「憂鬱與罪惡的詞典」,如果出版它,那麼世人的「道德反應」將會變得理直氣壯。果然,這部詩集將波德萊爾送上了法庭。1857年6月25日,《惡之花》的初版發行引起軒然大波。

1857年8月20日,法國司法部開庭審理《惡之花》一案,以「觸犯公共道德和善良風俗」的名義罰款300法郎,並強制刪除其中六首「淫穢詩歌」:《首飾》《忘川》《致一位極樂女郎》《吸血鬼的化身》《累斯博斯》和《該下地獄的女人》。檢察官在起訴書中說,波德萊爾的原則和理論是「描繪一切,暴露一切。他在最隱秘的皺襞裡發掘人性,他的口吻剛勁而強硬,他尤其誇大了醜惡的一面,他為了使人印象深刻和感覺強烈而過甚其詞」。

當時的法國文壇對此事的態度產生了分裂,大部分是反對的聲音,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邊。維克多·雨果向波德萊爾寄去書信,表示自己很欣賞他的作品。福樓拜也致信波德萊爾,稱讚《惡之花》「光輝耀眼,猶如星辰」。

《惡之花》給波德萊爾帶來了「惡魔詩人」「墳墓詩人」的稱號,使波德萊爾成為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鼻祖,甚至是世界現代主義濫觴的轉折點。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藝術家以及哲學家,向整個世界輻射著他的能量。但直至1946年,法國最高法院才允許《惡之花》申請覆審,1949年才撤銷原判,準許《惡之花》在法全文出版。

許多人都曾將巴爾扎克與波德萊爾並稱,詩人保爾·瓦雷裡曾評價《惡之花》中一首無題詩的第一句「在其十二個音節中,包含了整整一部巴爾扎克的小說」。波德萊爾自己也對巴爾扎克很是推崇,但他更推崇的是美國詩人愛倫·坡。

差不多在《惡之花》每一行裡,我們都可以找出受愛倫·坡影響的痕跡。這裡面有一種現代性。有論者認為,這正是波德萊爾超越巴爾扎克的地方。這種現代性是區別於現實性和時代性的東西,帶有史詩的性質。它是本質性的,而不是紀年性的,所以它不單存在於現代,而是歷來就有的,它表現為一種歷史性。一如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定義:

「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和偶然,是藝術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是不變和永恆。」

將近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尤其是其中有關「現實主義」因素的判定,多少年來也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郭宏安的《論<惡之花>》中,我們或許會理清時代的迷霧。

《論<惡之花>》

作者:郭宏安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9年1月

(以下內容節選自《論<惡之花>》)

淪為「下流」的現實主義

早在1852年,《惡之花》中還只有二十來首詩問世,就有人在報上著文指出:「夏爾·波德萊爾是一位年輕的詩人,神經質、肝火旺、易怒且令人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惹人生厭。(其作品)表面上不合情理,內裡卻是很現實主義的。」此語殊不祥,五年後,《惡之花》果然以「現實主義」罹罪。

這現實主義,仿佛波德萊爾在浪漫主義的夕照中拖在身後的一條長長的影子,在穿越象徵的森林時踩在腳下的一塊堅實的土地,他甩不掉、離不開。然而這現實主義又是波德萊爾的一個問題,時人爭執不下,後人莫衷一是,連他本人也唯恐去之不速。

1857年8月20日,《惡之花》受審,檢察官在起訴書中說,夏爾·波德萊爾的原則和理論是「描繪一切,暴露一切。他在最隱秘的皺襞裡發掘人性,他的口吻剛勁而強硬,他尤其誇大了醜惡的一面,他為了使人印象深刻和感覺強烈而過甚其詞」。檢察官於是籲請法官們懲罰這種「刻畫一切、描寫一切、講述一切的不健康的狂熱」。

他並沒有使用「現實主義」一詞,但已有其意寓焉。果然,在判決書中,人們讀到:「……詩人的錯誤不能消除他在被指控的詩中向讀者展示的畫面所帶來的不良效果,這些畫面通過有傷風化的粗俗的現實主義不可避免地導致感官的刺激。」明眼人一望便知,「現實主義」一詞用在這裡實屬非同小可,隱隱然透著殺機,正如法國批評家克洛德·畢舒阿和讓·齊格勒指出的那樣:「現實主義,在這句話中是關鍵的一個詞,它標誌著下流。」

吳冠中《惡之花》(2008)

為波德萊爾辯護的人沒有迴避法庭的指控,他們針鋒相對地指出,世間不只有一種花,「也有在骯髒地方開放的花,不潔而有害的汙水坑滋潤著的花。毒物和毒草有花神,惡也有花神……」因此,「肯定惡的存在並不等於贊同罪惡」。

恰好相反,他使自以為「最有德、最完善、最高尚」的人感到恐懼和憤怒,因為他打碎了他們的「虛偽或麻木的滿足」。他不是不道德的、褻瀆宗教的詩人,他是「墮落時代的但丁」,他「擅長賦予思想以生動閃光的現實性,使抽象物質化和戲劇化」。為波德萊爾辯護的人也沒有使用「現實主義」一詞,然而已有迴避之意寓焉。

波德萊爾本人倒是並不害怕這個詞,甚至可以說,他對所謂「現實主義」有獨特的理解,他指出:

「有一個人自稱現實主義者,這個詞有兩種理解,其意不很明確,為了更好地確定他的錯誤的性質,我們稱他作實證主義者,他說:『我想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或可能會有的面目來表現事物,並且同時假定我不存在。』沒有人的宇宙。」

這裡的「同時」二字是個極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條件。由於所謂「現實主義者」力圖表現的是一個「沒有人的宇宙」,即沒有創作主體的宇宙,波德萊爾更喜歡把他們稱作實證主義者,並且毫不含糊地說:「一切優秀的詩人總是現實主義的。」波德萊爾的這種表面上的矛盾,使現實主義在波德萊爾研究中成為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

歷史中的「現實主義」

關于波德萊爾詩中的現實主義問題,有論者以為,1855年是個界限。在此之前,波德萊爾因為和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現實主義作家尚弗勒裡等人的友誼,而接近和傾向於現實主義,在此之後,德·邁斯特和愛倫·坡的影響終於使他「完全地脫離了現實主義」。另有論者指出:「他時而被人看作是現實主義者,時而被人看作是浪漫主義者……毫不足怪,他的本質有一部分屬於1830年那一代,另一部分則屬於1848年那一代,即他本人的、尚弗勒裡的、福樓拜的、龔古爾的那一代。」

還有論者只承認在波德萊爾的散文詩《巴黎的憂鬱》中有現實主義,說:「在其《散文詩》中,波德萊爾未曾懼於以某些現實主義的筆觸來突出其畫面……」不過,這種現實主義已然為「夢幻和慈悲」所「糾正」。總之,在《惡之花》中,現實主義因素是有是無,多少年來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攻擊《惡之花》不道德的人強調其有,為《惡之花》辯護的人力辯其無,就連波氏本人也對這個主義懷著某種鄙夷和不屑之情。其實,無論攻擊者,還是辯護者,都是從同一個事實出發:《惡之花》描繪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醜惡鄙俗的現象,揭示了人自身中的陰暗的角落。晚近一些波德萊爾研究者的著作中很少提及「現實主義」一詞,它被代之以「現實」、「真實」、「畫面」等等,然而這種迴避並不能使波德萊爾的現實主義這一問題化為烏有。

法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從來就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凝固的,甚至不是清晰的。作為一次有意識的、有組織的文學運動,法國的現實主義興起於19世紀50年代,於1855年進入高潮,其標誌是畫家庫爾貝的作品《奧爾南的殯葬》、《浴女》等見拒於法國的官方畫展。他的畫被貶斥為「現實主義」,因為他如實地描繪了下層勞苦民眾的鄙俗醜陋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因為他打破了題材、形式、技法等方面的某些陳規舊習。對於官方的排斥,庫爾貝並不示弱,他索性張起敵人扔過來的旗幟,將自己非官方的、個人的畫展命名為「現實主義」。庫爾貝的名言是:「一位畫家只能畫眼睛能夠看見的東西。」他的一班朋友則從旁鼓譟,除了辯護和讚揚之外,還應之以小說創作,遂成為一次頗具聲勢的文學運動。

在今天,「現實主義」被普遍認為是最基本的創作方法,但在19世紀的法國,古典派和浪漫派佔絕對優勢,「現實主義」被人們視為「粗俗、不高雅、次等」的同義詞,這一詞彙來自庫爾貝1855年舉行的個人畫展。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是法國現實主義美術運動代表人物和旗手。圖為庫爾貝的名作《畫室》。

然而,這場現實主義運動並沒有像浪漫主義運動那樣產生出第一流的作家,一如象徵主義運動本身沒有產生出第一流的詩人一樣。考其原因,才力不逮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怕是出於主張的褊狹和膚淺。運動的主將尚弗勒裡、杜朗蒂等專以寫鄉鎮資產者的猥瑣的日常生活為能事,不要描繪、不要畫像、不要風景、不要修辭、不要理想,一切只要纖毫畢現的表面的真實。

他們不無道理地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和強調作家的社會職能,但是他們也要求文學作品直接為現實服務,不適當地強調其「有用性」。總之,他們脫離了被後世公認為現實主義大師司湯達和巴爾扎克的優良傳統,沒有前者的深刻,沒有後者的激情;他們只有眼睛可以看見的「真實」,然而這種真實並不是充分的真實,更不是全部的真實。

這樣的現實主義不能產生足以傳世的傑作,不僅僅是歷史的事實,也是歷史的必然。它不僅使資產階級藉此將一切描寫生活中的醜惡現象甚至貧窮現象的作品,統統鄙之曰「現實主義」,而且也招來創造性地繼承巴爾扎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福樓拜的不滿,他聲稱是「由於對現實主義的憎恨」,才寫出了被後人公認為現實主義傑作的《包法利夫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與尚弗勒裡們的現實主義無緣,他推崇的是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是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即那種「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

於佩爾飾演的包法利夫人(1991)。

波德萊爾與巴爾扎克

波德萊爾是最早全面地、整體地把握《人間喜劇》的批評家之一,他曾經正確地指出過:「巴爾扎克實際上是一位小說家和一位學者,一位創造者和一位觀察者;一位通曉觀念和可見物的產生規律的博物學家。」

後來,他又更確切地指出過:

「我多次感到驚訝,偉大光榮的巴爾扎克竟被看作是一位觀察者;我一直覺得他最主要的優點是:他是一位洞觀者,一位充滿激情的洞觀者。他的所有人物都秉有那種激勵著他本人的生命活力。他的所有故事都深深地染上了夢幻的色彩。與真實世界的喜劇向我們展示的相比,他的喜劇中的所有演員,從處在高峰的貴族到居於底層的平民,在生活中都更頑強,在鬥爭中都更積極和更狡猾,在苦難中都更耐心,在享樂中都更貪婪,在犧牲精神方面都更徹底。」

他欣賞觀察家巴爾扎克,然而,他知道,單純的現實主義難以產生真正偉大的作品,因此,他更欣賞洞觀者巴爾扎克。作為詩人,他歆羨巴爾扎克把「他的所有故事都深深地染上了夢幻的色彩」的能力,因為一位藝術家必須能夠「給十足的平凡鋪滿光明和緋紅」,否則,「只要沒有詩的乳白色的燈光的愛撫,這些故事就總是醜惡的、粗俗的」。

他與巴爾扎克的心是相通的,他與福樓拜的心是相通的,他們都不滿足於陳列醜惡,照相式地摹寫自然。不同的是,巴爾扎克和福樓拜通過小說來創造,而波德萊爾則是通過詩來創造。然而,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他們都達到了更高的真實。

雷歐·白薩尼看到了這一點,他說:

「物充塞著現實主義小說,正如回憶中的物充塞著寫了《憂鬱》這首詩的詩人的精神,其開頭一句是『我若千歲也沒有這麼多回憶』。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靈魂受困於一個世界,似乎迷失在物中,而要描寫這個世界的陰沉、迷人的存在,一個巴爾扎克式的敘述者可以採用類似波德萊爾在《天鵝》一詩中為喚起充滿著詩人過去的大城市所具有的沉重靜止時使用的那些語彙……」

這些語彙是「新的宮殿,腳手架,一片片房櫳」、「破舊的四郊」等等,出在該詩第二部分第一節。白薩尼緊接著指出:「現實主義奇怪地轉向寓意。」

其實並不奇怪,波德萊爾的現實主義經常是為象徵和寓意準備土壤的。我們可以說,波德萊爾也是一位觀察者,更是一位洞觀者,他是詩中的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

《惡之花》中的「現實主義」

《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首先在於題材的突破,法國詩歌自波德萊爾始,才將大門向現代資本主義大城市洞開。

阿爾貝·蒂博代指出:「一直到19世紀,詩人及其讀者都生活在城市裡,但是某種建立在一種深刻規律上的默契卻將城市生活排斥在詩之外。」而波德萊爾的創新正在於:「將自然的價值化為城市的價值,使風景充滿人性。它創造了一種全然巴黎的詩。」在波德萊爾看來,「巴黎的生活在富有詩意和令人驚奇的題材方面是很豐富的」,它提供了嶄新的形象、性格和心理,它尤其提供了嶄新的衝突和對比,使詩人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張開翅膀自由地飛翔。

比如他的《風景》一詩,寫的是一位窮詩人從他的閣樓上眺望巴黎的生動畫面,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現代都市的風光,那是一種由工場、煙囪、煤煙、鐘樓、深霧等組成的,顯示出「現代生活的美和英雄氣概」的奇特風光;然而詩人的眼睛並沒有停留在這些可見的形象上,他很快將視線射入這些形象的背後,實際上是射向自己的精神。他的幻想因有了這樣鮮明而富有特徵的形象而更加美麗動人,而正是在這種對比中躍動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現代的詩意。

波德萊爾有一段評論畫家梅裡翁的話,正好拿來做這首詩的註腳,他說:

「梅裡翁先生以其線條的艱澀、細膩和穩健使人想起了舊時的那些優秀的蝕刻師。我很少看到一座大城市的天然的莊嚴被表現得更有詩意。堆積起來的石頭的雄偉,手指著天空的鐘樓,向著蒼穹噴吐著濃煙的工業的方興碑,正在修葺的建築物的神奇的腳手架,在結實的軀體上運用著具有如此怪異的美的時興設計,充滿了憤怒和怨恨的紛亂的天空,由於想到了蘊含其中的各種悲劇而變得更加深邃的遠景,組成文明的痛苦而輝煌的背景的任何複雜成分都沒有被忘記。」

這些鮮明、凸起的形象使他想起了巴爾扎克,他又一次拿蝕刻師作比,那是怎樣的蝕刻師啊,「他們絕不滿足於腐蝕,而是把雕版的刻痕變成一道道溝壑」。填不滿的溝壑,磨滅不了的形象,這是《風景》一詩的特色之一。

法國畫家查裡斯·梅裡翁(Charles Meryon,1821-1868)的版畫作品。梅裡翁生前受冷落,死在瘋人院,死後才受到重視。

《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還表現為詩人對巴黎人的觀察、認識和描繪。波德萊爾的筆對達官貴人極為吝嗇,不肯給他們一字一句,他把大量的筆墨給了「成千上萬飄忽不定的人」,他們「在一座大城市的地下往來穿梭」,他們具有「另一種英雄氣概」,具有「一種新的、特殊的美」。

法國批評家萊蒙·讓在一本文學史中指出:「《巴黎風貌》也許是所有描繪城市風光的作品中最冷靜(也最有人情味、最溫柔)的部分,在此城市風光中,行人、盲者、小老太婆、紅髮女乞丐迷失在『古老首都曲曲彎彎的褶皺裡』。《晨光熹微》中的那種描繪小巷、潮溼的馬路、兵營的院子和醫院,以及世間一切苦難的現實主義詩歌是波德萊爾最擅長的詩歌之一。」

《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還得力於詩人對普通人尤其是命運乖蹇的人的平等的、感同身受的同情,其筆調如同家常話般的樸素親切更顯示出感情的真誠與充實。《薄暮冥冥》、《晨光熹微》、《醉酒的拾破爛者》等都是其中的典範,在全部《惡之花》中也堪稱佳構。

《惡之花》首版封面,上有波德萊爾的筆記。

當然,《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也體現為勇敢地面對人世間的一切醜惡及可驚可怖的事物,並出之以冷靜準確的筆觸,然而並不止於展示,而是深入到對象的本質,將其升華,挖掘出惡之美。

他說:「放蕩是誘人的,應該把它描繪得誘人;它拖帶著疾病和特殊的精神的痛苦;應該描繪它,像醫院裡的醫生一樣研究一切創傷吧……」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一切創傷」,而且要「研究」,「像醫院裡的醫生一樣」研究。不言自明,醫生研究疾病絕不是為了欣賞,更不是為了迷戀。於是,別人視為「汙泥」不可入詩的東西,波德萊爾可以大膽地拿過來,通過藝術的手段化為「黃金」,鑄成絕妙的詩句。

關於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亨利·勒麥特解釋說:「這是象徵語言的鍊金術,它使自然的現實轉化為詩的超現實。」我們這裡首先注意到的是「自然的現實」,這是「詩的超現實」,賴以生發的起點,而波德萊爾總是準備著一個堅實牢固的起點,例如在《被殺的女人》這首詩中,他首先寫道:

周圍是香水瓶,有金絲的綢緞,給人以快感的家什,大理石像,油畫,燻了香的衣衫拖曳著豪華的皺襞,在一間如溫室般暖和的房裡,空氣又危險又致命,玻璃棺裡面正在枯萎的花枝,翻白的眼,無思無想,……一具無頭的屍體,鮮血流成河,流淌在乾渴的枕上,枕布狂飲著鮮紅的流動的血,仿佛那乾旱的草場。

接下去寫的是那女屍的飾物、形體,都是纖毫畢現,精確得令人咋舌,然而最後一節卻來了個大轉彎:

——遠離嘲諷的世界,不潔的人群,也遠離好奇的法官,睡吧,安詳地睡吧,奇特的女人,在你那神秘的墓間,你丈夫跑遍世界,你不朽的形守護著睡熟了的他,而他也將會像你一樣的忠誠直到死也不會變化。

這陡然地一轉,不禁使我們想起了《腐屍》中體解形存的「神聖本質」。這首詩有一副題:無名大師的素描。據考證,此畫也許並不存在,或是某幅油畫的草稿,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薩達納帕爾之死》。

如果是後者,我們不妨引證波德萊爾關於這幅畫寫的一段文字。他首先將德拉克洛瓦畫中的女人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有時是歷史上的女性(望著眼鏡蛇的克婁巴特拉),更多的是任性的女人,風俗畫中的女人,時而是瑪甘淚,時而是奧菲莉亞、苔斯德蒙娜,甚至聖母馬利亞、瑪大肋納,我很願意稱她們為私生活中的女人。她們的眼中好像有一種痛苦的秘密,藏得再深也藏不住。

她們的蒼白就像是內心鬥爭的一種洩露。無論她們因罪惡的魅力或聖潔的氣息而卓然不群,還是她們的舉止疲憊或狂暴,這些心靈或精神上有病的女人都在眼睛裡有著狂熱所具有的鉛灰色或她們的痛苦所具有的反常古怪的色彩,她們的目光中有著強烈的超自然主義」。這裡的女屍已經沒有了眼睛,然而,我們在波德萊爾的細節描繪中不是已經看見了她「痛苦的秘密」嗎?我們不是在詩的結尾的大轉彎中感到了「強烈的超自然主義」嗎?

德拉克洛瓦《薩達納帕爾之死》(La Mort de Sardanapale,1827)。作品靈感來自拜倫的劇作《薩達納帕爾》(Sardanapalus,1821),講述了一個古代亞述國王的故事。1828年在巴黎展出時引起巨大爭議。

最後,抓住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人物、事件和場景,於準確生動的描繪中施以語言的魔力,使之蒙上一重超自然的色彩,這也是《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的表現之一。

波德萊爾筆下待發的船隻、逃逸的天鵝、過路的女人、城市的建築、工業的設施、破敗的郊區,還有那些盲人、窮人、老人、乞丐、妓女、醉漢,都具有可視可觸可嗅可感的實在性,都活動或靜止於具體的時空中。它們所蘊含的超越的、普遍的象徵,是在讀者的想像中逐漸生成的。波德萊爾能夠使他的詩句成為觸發讀者想像力的媒劑,是因為他和他的詩的讀者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面對著同一個對象,他們的生活是同一的。

我們可以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已經成了《惡之花》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也必須同時指出,《惡之花》的現實主義成分並不是可以析離使之孤立存在的,為了進行觀察,它只能被保存在批評家的冰箱裡。

我們可以感到它,甚至可以抓住它,然而一旦當我們把它放在正常的閱讀環境中時,它就可能變得不純了,或被異質的成分侵入,或消散在左鄰右舍之中。這是《惡之花》的現實主義的特點,也是許多研究者諱言其現實主義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們必須對《惡之花》使用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否則,我們將不能解釋攻擊者如何使用了錯誤的概念進行了錯誤的判斷,而辯護者是如何進行了正確的判斷而拒絕了正確的概念。

本文內容系獨家原創。本文經商務印書館授權摘自《論<惡之花>》一書第九章,較原文有所調整和刪減。作者:郭宏安。導讀、整合:風小楊。編輯:西西;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春天裡的好書,我們選出了這34本

194歲的波德萊爾沒想到,有一天他會和Uber產生關聯

相關焦點

  •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二季第1~6集全集劇情 波德萊爾們被栽贓
    被囚禁在監獄內的波德萊爾們努力地想著怎麼逃出監獄,但礙於監獄裡的限制太多,維奧萊特覺得根本不可能逃出去,雖然監獄裡條件惡劣,波德萊爾們也不忘慶祝克勞斯的生日。午飯期間,奧拉夫把一塊比水泥牆還硬的麵包交給波德萊爾們後,便去接受報社的採訪,在此期間海克特來探望波德萊爾們,並表示如果波德萊爾們能及時趕到飛屋,就可以一同逃離小鎮。
  • 「全世界拼成首詩,我愛你當作最後一行。」
    ——錢鍾書 05 ▽寫了五行關於火的詩,兩行燒茶, 兩行留到冬天取暖, 剩下的一行, 留給你在停電的晚上讀我。
  • 上海譯協舉辦第七期「歐洲之窗」文化系列活動:法語現代詩的「元音」
    隨後,陳杰以法國現代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代表作《惡之花》的最後兩節開場,通過對詩歌其中意象的分析,為讀者勾勒了法國現代詩歌的精神,即詩歌必須是經過理性思考的、有選擇、有目的的對詞語的組織建構,是與過去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雙重決裂。繼而,陳杰又富有感情地介紹了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的生平,及19世紀法國文藝圈的整體概況。
  • 《現代》雜誌與「現代派」詩
    (《二十歲人》)他的《贈詩人路易士》是大都會現代詩人的傳神寫照:  你匆匆地來往,在火車上寫宇宙詩,又聽我說我的故事,拍拍我的肩膀。  出現在咖啡座中,我為你述酒的頌;酒是五光的溪流,酒是十色的夢寐。  而你卻鯨吞咖啡,摸索你黑西服的十四個口袋,每一口袋似是藏一首詩的,並且你又搜索我的遍體。  在他們的筆下,現代生活主要表現為都市生活。
  • 詩妮娜致敬詩麗吉,單手撐起遮陽傘「東施效顰」,卻不如婆婆驚豔
    詩妮娜一直模仿婆婆詩麗吉,不管是髮型還是服裝,戴上婆婆的珠寶首飾還真有幾分相似,只是卻不如婆婆驚豔,主要還是因為出身不一樣,骨子裡的氣質不是說模仿就能模仿!
  • 李白的悲情之詩~秋風詞
    中國古代則有「詩窮而後工」的說法。李白之所以成為偉大詩人,正是命運的窮厄玉成了他。李白的窮厄與憤怒,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強烈矛盾的結果。一行白鷺上青天李白可以說是詩人,也亦是俠客,李白遊歷過許多地方如「凡江、漢、荊、襄、吳、楚、巴、蜀,與夫秦、晉、
  • 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不如普通百姓,李商隱的一首詩告訴你原因
    馬嵬二首其二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首詩的大意是: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柝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鬥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
  • 童詩是兒童寫作之餌 2步為孩子開啟童詩寫作之旅
    啟發想像童詩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有著跳躍的思維,寫作者往往要以一顆童心才能寫好童詩,可以說,童詩中的一行行句子,從創作之初就是以想像來打造的,在啟發孩子豐富想像力方面,可以說是最好的文本工具。提升語言審美中國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創作了大量的童詩,即使在介紹繪本的時候,他也喜歡用童詩來進行,比如他為「聰明豆繪本系列」作的導讀都是有趣的童詩。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
  • 百年中國新文學的另類記憶:「新」詩如巷遇
    這9年是胡適在北京居住的第一個階段,也是他和詩歌關係最為密切的階段。  像胡適這樣舊學根基深厚的知識分子,對白話詩的想像和實踐常常脫不開傳統詩詞的影子。但圍繞「詩體的大解放」其實還有一層意思,胡適真正超前的地方在於,他充分意識到語言問題與現實意識形態的相對關係,秉持「歷史的文學觀念論」認定以語言變革作為文學革命的下手途徑和具體方案。所以他在文章中像繞口令一樣地強調「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這同言必稱「革命」的胡適是不一樣的。胡適的確不是一個優秀的詩人,也許在他的世界裡,白話詩遠不止是辭章義理,而是關乎對於現代民族國家的想像和再造。
  • 看了他寫的詩,整個人覺得不好了,蘇軾為什麼還要嘲笑他?
    孟郊(751~814)是中唐詩壇奇葩,同時代的著名詩人賈島、白居易等人對他的詩作推崇備至,但自從被蘇軾譏為「郊寒」之後,後世詩評家又將他的人品、詩作貶的一無是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孟郊,是唐代詩壇的「寒號鳥」,以悲愁寒苦的詩風著稱於世。
  • 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沈尹默曾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
  • 唐代著名僧人一行與他一生的成就——《大衍曆》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制定大衍曆: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開始遍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曆》。《大衍曆》後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十七年起,根據《大衍曆》編算成的每年的曆書頒行全國。
  • 《詩經》:這首詩一共6行,每一行卻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
    但是像這首詩這般厲害的,還真不是很多。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國風·周南·芣(fú)苢(yǐ)》,《詩經》中的這一首古詩一共6行,每一行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不要說《詩經》中絕無僅有,在後世成熟的詩詞中,能重複到這個程度的,也是比較罕見的。
  • 閻連科:李白的詩在唐代或許就只是「順口溜」
    談及李白,閻連科認為,李白的那種詩在唐代當時或許就只是「順口溜」。  李白名氣很大,「知道」他的人很少  在張大春看來,多數人對於李白的認識或許只停留在一個詩歌的符號上,但對於李白其人本身卻並不真正了解。「李白是被最多人提及的,名氣很大,但是我們『知道』他卻很少,對於他的認識或許也存在很多謬誤。」
  • 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2020-09-20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將枯燥的生活寫成詩,他做到了
    可即便是最最枯燥的櫃員崗位,也可以將每天蓋章20000次的生活寫成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其拼盡全力去複製別人的成功不如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並不一定就是利己主義了解自己是與自己和平相處的前提當你真正接納了自己,才有能力去創造美好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需要我們去做階段總結盤點一下得失,展望一下未來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知道自己向何處去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 數字入詩添佳趣,體會中華文字的無窮奧妙!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書,古詩總有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而古代的數字詩精巧有趣,才情縱逸。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為什麼今年唯獨火了他的詩?——張鵬飛的詩:一支歡樂的草原晨曲
    在詩壇冷落的季節裡,張鵬飛的詩如一股清流給詩壇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仿佛回到了那個火熱的時代熱愛詩的八十年代。餘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能紅!!!憑什麼「月光如水,清風徐來,我在彼岸等你」不能紅???張鵬飛在他《會唱歌的草》,這樣寫道:月光如水清風徐來,我在彼岸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