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2021-01-07 澎湃新聞
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2020-09-20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陳 詩

百年詩壇「地魁星」

「魁星」

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是我國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地魁星」,乃著名歷史小說《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37位的「神機軍師朱武」。

二十世紀80年代,國學大師,著名詩人、詞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蘇州大學終身教授錢仲聯先生編著《近百年詩壇點將錄》,將晚清至民國時期近百年間全國詩壇百餘名詩人,按其詩作藝術的客觀標準、學術價值及其社會影響力排座位,安徽省廬江縣籍詩人陳詩排名第37位,譽其為「百年詩壇地魁星」。

陳詩

(1864~1943),廬江縣馬廠鄉石虎村(今屬廬城鎮)人。因幼時即好吟詩,其祖父遂取名為「詩」。原名為於詩,「於」字乃族中排行,後認為不雅,乃去「於」字,單名詩,字子言,又字鳴郊,號鶴柴。

陳詩出身於官宦世家,其太高祖葑池公(陳大化),清康熙朝翰林,官御史;祖父陳昌文,清鹹豐、同治年間官廣東茂暉、雙恩等場鹽大使。洪(秀全)、楊(秀清)之變後,家道中落。清光緒四年(1878),陳詩隨其父陳希慊(曾任廣東遂縣典史)由廣東回歸故裡,時年15歲。因生長在廣東,只能講粵語,不會家鄉話,常受其父怒斥,便強學方言,遂為口吃,終老不愈。

由廣東回歸故裡後,陳詩即閉門學詩,「見人佳句,若己有之,勤抄不倦,積文成帙。」但終究身處窮鄉僻壤,其學業「無可就正」。光緒十七年(1891),淮軍名將吳長慶之子、「清末四公子」 之一吳保初回鄉省親。是年,吳保初只有20餘歲,已在京城為官,其詩作在詩壇上已斬頭露角,並享有一定聲譽。吳、陳兩故居僅一山坡之隔,機會難得,嗜詩如命的陳詩豈肯錯過?急攜詩作前往就正。時陳詩年長吳保初五歲,但他十分虔誠地「以年長師事年小」,拜吳保初為師,「執弟子禮甚恭」,學業日精,成就近代詩壇一段佳話。

光緒二十六年(1900),陳詩由吳保初帶往上海,介紹他認識近代詞人、學者、大清光緒帝妃(珍妃)之師文廷式,親受其指點,詩亦長進。繼而,由文、吳二位引見,又先後結識了末代皇帝溥儀之師鄭孝胥,著名維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著名的詩人、漢學家冒廣生等社會名流。「滬濱人文藪,同類盡為朋」,相互唱和切磋詩藝。陳詩眼界大開,詩緣大暢,詩藝大進,詩名遂大振。然陳詩雖出身官宦之家,卻淡薄功名,不求仕進。乃至「詩名滿天下」,眾詩友多有舉薦,他概為婉拒,一意埋頭於詩,嘔心瀝血作詩編詩,以鬻文及朋友資助維持生計。

陳詩書法真跡

陳詩的詩作早年學漁洋,中年法(孟)郊(賈)島,晚年取眾精髓,詩體兼唐宋之長,不斷創新出奇,別樹一幟。他每首詩成,都要經過不斷推敲,直至妥帖,方肯示人。所以陳三立贈他詩有「滿紙已黑心猶疑」之句。鄭孝胥曾題詩讚譽:「子言吶於言,其詩殊不爾。論述頗阻深,洵足味義理。平生無他求,所至得如此。俗士偶隨波,當之必披摩。」評價之高,足見陳詩詩功之深、所學之苦、人品之佳。

陳詩的詩還具有「詩史」 的特徵,他用詩文真實地記錄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辛亥革命後,面對國內紛爭和外敵入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被激發了起來,詩作中融入深沉的情感和深長的意味。諸如《塞外春夜》:「孤月向人明,殘春出塞行。風泉枯樹語,沙磧野駝鳴。靜夜聊自適,長鑱空復情。泬寥萬裡地,淺草日縱橫。」《傷洛篇》:「十年世大亂,洛陽有破殘。寅年呼卯糧,耕織不容安。鹿挺各走險,盜賊遂滿山。仁政能勝天,古語鉅欺謾。不見張全義,治洛民庶蕃。」詩文分別記述了因戰亂,塞外肥沃的土地空曠無人耕種的悽涼情景;戰亂中洛陽城景象殘破,百姓流離失所,衣食無依,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紛亂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當然,作為一個晚清遺老,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詩作中封建的正統觀、君臣觀意識濃厚,把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重任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歌頌忠臣名將,呼喚仁政,這些都較為明顯地射到他的詩作之中。

陳詩一生漂泊異鄉,南下閩粵、北上甘隴,流寓吳越、長居滬上達30餘年之久。但他一生極其關注鄉邦的文獻整理和文化的傳承。民國十年(1921),編纂《廬江詩雋》刊印(2卷一冊),民國十五年(1926)又鉛印《廬州詩苑》行世;民國二十一年(1932),有感於「各省詩篇,鹹有總集。導源國風,方興以判,反觀吾皖,乃付闕如」,如是窮數年之力,編纂成《皖雅初集》。該書始順治訖宣統,收錄安徽8府、5個直轄州、55個縣1200餘名詩人3700餘首詩作,分為40卷,附近人詩2卷、名宦詩2卷。每位作者皆附小傳,表其字號、籍裡、科名、官爵,並附諸家詩話評論。從每個地區所收作者、詩篇數量多少,可見各地詩學發展情況的不同,可算是安徽省有清一代詩學簡史。

陳詩是職業詩人,至為執著、虔誠,一生吟哦不輟,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有《藿隱詩草》《據梧集》《尊瓠室詩》《鶴柴詩存》《鳳臺山館詩抄》《鳳臺山館詩續鈔》等;詩學理論著作除先後代人撰《平等閣詩話》《今傳是樓詩話》外,有自撰《尊瓠室詩話》(三卷)、《淞南詩話》等;選編《廬江詩雋》《廬州詩苑》《皖雅初集》,編纂《冶父山志》《安徽通志藝文稿·集部》,民國版《廬江縣誌》中的「廬江疆域考」「名宦傳」 「丁汝昌傳」;重印恩師吳保初的《北山樓集》、史臺懋的《浮槎山館集》、袁履方的《硯亭詩抄》,代刻《金氏二妙集》等。還曾參與編纂奉賢、蕭山等四縣縣誌。遺著有《靜照軒筆記》《紅柳庵筆記》等未刊。時人贊曰:「六十成詩雋,七十成皖雅,獨於文獻勤,誰以吾子者。」

年逾古稀,陳詩於在滬的安徽叢書編印處從事安徽經學考據家著作的編輯工作,被安徽通志館聘為名譽館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在上海病逝,享年79歲。

「名詩而出詩、入詩,『以詩為國』者,陳詩也!」1985年,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韻文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陳聲聰編著《兼於閣詩話》,對陳詩作如此評介。此言或過其實。但陳詩在晚清至民國詩壇上佔有較為重要的一席,恐怕是沒有人會否認的。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慶豐收·迎小康」 !一份來自廬江的邀請函~

作者/汪德生

原標題:《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2歲小夥被稱為當代李白,有人稱他是詩壇希望,有人說他裝模作樣
    所以當農民詩人餘秀華出現時,很多人稱她是希望,一定能拯救詩壇,可在讀完她的很多詩後,不少人又覺得寫得有些小眾了,恐難當此大任。於是,近兩年又有人把目光投到另一位更年輕的小詩人身上,他就是甫子寸。甫子寸,1998年出生的河南籍詩人,今年22歲,被不少粉絲稱為當代李白。
  • 詩壇巨匠李白,名聲歷久不衰,留下的詩句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燦若晨星的唐代詩壇上,李白以那曠達不拘的個性,心雄萬夫的志向,清新激越的詩情,才高氣逸的藝術而名冠詩壇。他善作古體詩和樂府詩,尤擅長五七言絕句,當推為唐三百年第一人。後人把他譽為「詩仙」、「天才絕」。與「詩聖」杜甫齊名。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生於中亞的碎葉,公元762年卒於安徽當塗。
  • 舊體詩的現代性問題
    但在現當代詩歌文化的大坐標上考察,又必須看到近百年來的舊體詩創作,整體上的現代性養成還不夠充分。當今社會生活的現代性,主要以勞動方式專業化、產品交換市場化、生活環境城市化、信息溝通全球化為基本特徵。如果當代舊體詩與此疏隔或相關甚少,它就難以贏得廣大的讀者,難以具有與白話自由體詩平起平坐的「詩席」。
  • 看了他寫的詩,整個人覺得不好了,蘇軾為什麼還要嘲笑他?
    孟郊(751~814)是中唐詩壇奇葩,同時代的著名詩人賈島、白居易等人對他的詩作推崇備至,但自從被蘇軾譏為「郊寒」之後,後世詩評家又將他的人品、詩作貶的一無是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孟郊,是唐代詩壇的「寒號鳥」,以悲愁寒苦的詩風著稱於世。
  • 他是臺灣詩魔,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歌成就比肩余光中
    洛夫的現代詩歌創作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與余光中被並稱為「世界華文詩壇的雙子星」。余光中推崇洛夫是現代詩壇一位「重量級拳手」,是20世紀50年代迄今碩果僅存的幾座「活火山」之一。洛夫的筆名叫野叟,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少年時喜愛蘇聯文學,報考高中時改名洛夫——這兩個字在蘇俄作家名字中很常見。
  • 谷川俊太郎其人其詩:朝向宇宙的想像
    2011年底,第三屆中坤詩歌獎的授獎辭是對谷川俊太郎文學世界的最好概括:「……他的詩在中國的登陸,不僅改變了中國詩人對日本現代詩的印象,而且也給中國當代詩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並激發了一些詩人的創造活力。……谷川俊太郎也是國際詩壇為數不多的重要詩人之一。在日本現代詩壇,谷川俊太郎一直走在嘗試和探索詩歌的最前列,他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成長。世界、感動、沉默和自省始終貫穿著他的作品。
  • 為什麼今年唯獨火了他的詩?——張鵬飛的詩:一支歡樂的草原晨曲
    在詩壇冷落的季節裡,張鵬飛的詩如一股清流給詩壇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仿佛回到了那個火熱的時代熱愛詩的八十年代。餘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能紅!!!憑什麼「月光如水,清風徐來,我在彼岸等你」不能紅???張鵬飛在他《會唱歌的草》,這樣寫道:月光如水清風徐來,我在彼岸等你。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在通行說法中,他常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受到左翼文學的影響對於「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稱號,孫鬱指出汪曾祺身上同時具有現代性,而楊早則認為該稱號是一種誤讀,直言「汪曾祺是一個現代派」。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今天,儘管他仍然不懂中文,但他已經在翻譯軟體以及夫人田海燕的協助下翻譯了多首漢語現代詩,並將其發表在「詩生活」網站上。2018年,兩人獲得了首屆徐玉諾詩歌獎·翻譯獎。在他看來,詩歌是比語言更為古老的東西,他設想一個尚在母體中的嬰兒,他不會說話,但是能聽見母親心跳的節奏。「這是最古老的詩歌。」詩人就是在成年之後,仍然記住這一節拍的人。
  • DFNF:誰的詩史拿走,我許願就行了
    現在刷深淵不指望能爆出什麼值得激動的詩史,只要深淵不光頭我就滿足了,這段時間深淵不給力了,刷多少就光頭多少,爆狗眼也是少的可憐。現在上遊戲有興趣就刷幾盤深淵,每個角色不可能超過5次了,這也許就是不給我畢業的原因吧,總之一切隨緣。偶爾刷刷深淵,最多還是搬磚格藍迪。
  • 北宋初期詩壇: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
    林逋(公元967-1028年)的詩越材狹窄,情調枯淡,成就並不高。但他的《山園小梅》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向來膾炙人口,被稱為詠梅絕唱。王禹偁的白體,林逋等人的晚唐體,在宋初詩壇都未能形成一種轉變唐末五代柔靡詩風的力且和運動,瀰漫詩壇約半個世紀之久的是西崑體。
  • 特朗斯特羅姆大部分詩沉重 或與北歐天氣有關
    特朗斯特羅姆大部分詩沉重 或與北歐天氣有關 2015-03-29 11:40:44來源:錢江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後最偉大的詩人、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通過其凝鍊、通透的意象,為我們帶出了通往現實的嶄新路徑。」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特朗斯特羅姆時稱。  特朗斯特羅姆是詩人北島認識30年的好朋友。
  • 臨江門變成了魁星樓,重慶失去了什麼?
    華潤後來及時抽身出來,用38%的股權,換成了1億現金和兩塊地。開發了旁邊的華亭嘉園。結果銷售大好,找補回來了在魁星樓項目上虧的錢。而魁星樓項目繼續它的奇特旅程。首先,它改了名字,把「魁星樓」中的「魁」改成了「奎」,以避免繼續「鬼鬥」的噩運。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十九世紀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之花》等。波德萊爾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
  • 「大孩子」版的文學評論雜誌——賀《詩探索》創刊40周年
    以謝冕而論,其「學官」履歷也就止於空殼(無經費無實體)的北大新詩研究院院長。正因為無官一身輕,沒有沾上官僚習氣,故他待人沒有城府,天真得如赤子。這位望之儼然、仰之彌高的學者,在桑榆晚年奮筆力書的專著《中囯新詩史略》,只見靈氣、才氣再加上「酒氣」而不見書卷氣。他熱情、奔放,有一顆年輕的心,為人寫序是他寫作生活的重要一環。
  • 乾隆的詩為什麼爛|大象公會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驕傲的宣稱:「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只可惜,乾隆的「藝林佳話」在當代徹底破產。今天談起乾隆,無論談論者是否真的具有文學鑑別能力,其詩作與品味都已淪為笑柄。乾隆的詩到底有多爛?主要問題出在哪?怎樣以正確的姿勢把他批判一番?
  • 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但是在《全唐詩》中卻只留下了這一首,這首詩也是唐代文壇上的「詠蟬」詩三絕之一,也是託物言志的經典之作,他的這首《蟬》可以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毫不誇張地說,虞世南的這首詩把蟬的顏值、氣質、品行寫到了極致。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蟬雖然只有一個夏天,但是不僅會讓我們感嘆到,蟬在它有限的時間裡究竟驚豔了多少個夏天。
  •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你是否讀懂他詩中的深情與溫柔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拈來,在簡潔流暢的文字裡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在這些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的詩作中,也記錄了余光中先生對祖國、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生命的感悟。余光中先生被稱為是鄉愁詩人,其實他的詩作非常的豐富,只不過,鄉愁這首詩最廣為人知。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
  • 「詩魔」洛夫的詩宇宙
    在這個時期,大陸的現代詩已完全消失,相比較而言,洛夫對自己的評價是客觀的。詩人於1959年金門炮戰中,開始寫《石室之死亡》,1965年出版。出版後,即在臺灣詩壇引來爭議,焦點無非是說詩的「晦澀難懂」。《石室之死亡》共六十四節,每節十行,詩中光與黑、火與灰、生與死意象交錯,透出了洛夫式的孤絕與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