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陳 詩
百年詩壇「地魁星」
「魁星」
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是我國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地魁星」,乃著名歷史小說《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37位的「神機軍師朱武」。
二十世紀80年代,國學大師,著名詩人、詞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蘇州大學終身教授錢仲聯先生編著《近百年詩壇點將錄》,將晚清至民國時期近百年間全國詩壇百餘名詩人,按其詩作藝術的客觀標準、學術價值及其社會影響力排座位,安徽省廬江縣籍詩人陳詩排名第37位,譽其為「百年詩壇地魁星」。
一
陳詩
(1864~1943),廬江縣馬廠鄉石虎村(今屬廬城鎮)人。因幼時即好吟詩,其祖父遂取名為「詩」。原名為於詩,「於」字乃族中排行,後認為不雅,乃去「於」字,單名詩,字子言,又字鳴郊,號鶴柴。
陳詩出身於官宦世家,其太高祖葑池公(陳大化),清康熙朝翰林,官御史;祖父陳昌文,清鹹豐、同治年間官廣東茂暉、雙恩等場鹽大使。洪(秀全)、楊(秀清)之變後,家道中落。清光緒四年(1878),陳詩隨其父陳希慊(曾任廣東遂縣典史)由廣東回歸故裡,時年15歲。因生長在廣東,只能講粵語,不會家鄉話,常受其父怒斥,便強學方言,遂為口吃,終老不愈。
由廣東回歸故裡後,陳詩即閉門學詩,「見人佳句,若己有之,勤抄不倦,積文成帙。」但終究身處窮鄉僻壤,其學業「無可就正」。光緒十七年(1891),淮軍名將吳長慶之子、「清末四公子」 之一吳保初回鄉省親。是年,吳保初只有20餘歲,已在京城為官,其詩作在詩壇上已斬頭露角,並享有一定聲譽。吳、陳兩故居僅一山坡之隔,機會難得,嗜詩如命的陳詩豈肯錯過?急攜詩作前往就正。時陳詩年長吳保初五歲,但他十分虔誠地「以年長師事年小」,拜吳保初為師,「執弟子禮甚恭」,學業日精,成就近代詩壇一段佳話。
光緒二十六年(1900),陳詩由吳保初帶往上海,介紹他認識近代詞人、學者、大清光緒帝妃(珍妃)之師文廷式,親受其指點,詩亦長進。繼而,由文、吳二位引見,又先後結識了末代皇帝溥儀之師鄭孝胥,著名維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著名的詩人、漢學家冒廣生等社會名流。「滬濱人文藪,同類盡為朋」,相互唱和切磋詩藝。陳詩眼界大開,詩緣大暢,詩藝大進,詩名遂大振。然陳詩雖出身官宦之家,卻淡薄功名,不求仕進。乃至「詩名滿天下」,眾詩友多有舉薦,他概為婉拒,一意埋頭於詩,嘔心瀝血作詩編詩,以鬻文及朋友資助維持生計。
陳詩書法真跡
二
陳詩的詩作早年學漁洋,中年法(孟)郊(賈)島,晚年取眾精髓,詩體兼唐宋之長,不斷創新出奇,別樹一幟。他每首詩成,都要經過不斷推敲,直至妥帖,方肯示人。所以陳三立贈他詩有「滿紙已黑心猶疑」之句。鄭孝胥曾題詩讚譽:「子言吶於言,其詩殊不爾。論述頗阻深,洵足味義理。平生無他求,所至得如此。俗士偶隨波,當之必披摩。」評價之高,足見陳詩詩功之深、所學之苦、人品之佳。
陳詩的詩還具有「詩史」 的特徵,他用詩文真實地記錄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辛亥革命後,面對國內紛爭和外敵入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被激發了起來,詩作中融入深沉的情感和深長的意味。諸如《塞外春夜》:「孤月向人明,殘春出塞行。風泉枯樹語,沙磧野駝鳴。靜夜聊自適,長鑱空復情。泬寥萬裡地,淺草日縱橫。」《傷洛篇》:「十年世大亂,洛陽有破殘。寅年呼卯糧,耕織不容安。鹿挺各走險,盜賊遂滿山。仁政能勝天,古語鉅欺謾。不見張全義,治洛民庶蕃。」詩文分別記述了因戰亂,塞外肥沃的土地空曠無人耕種的悽涼情景;戰亂中洛陽城景象殘破,百姓流離失所,衣食無依,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紛亂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當然,作為一個晚清遺老,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詩作中封建的正統觀、君臣觀意識濃厚,把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重任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歌頌忠臣名將,呼喚仁政,這些都較為明顯地射到他的詩作之中。
三
陳詩一生漂泊異鄉,南下閩粵、北上甘隴,流寓吳越、長居滬上達30餘年之久。但他一生極其關注鄉邦的文獻整理和文化的傳承。民國十年(1921),編纂《廬江詩雋》刊印(2卷一冊),民國十五年(1926)又鉛印《廬州詩苑》行世;民國二十一年(1932),有感於「各省詩篇,鹹有總集。導源國風,方興以判,反觀吾皖,乃付闕如」,如是窮數年之力,編纂成《皖雅初集》。該書始順治訖宣統,收錄安徽8府、5個直轄州、55個縣1200餘名詩人3700餘首詩作,分為40卷,附近人詩2卷、名宦詩2卷。每位作者皆附小傳,表其字號、籍裡、科名、官爵,並附諸家詩話評論。從每個地區所收作者、詩篇數量多少,可見各地詩學發展情況的不同,可算是安徽省有清一代詩學簡史。
陳詩是職業詩人,至為執著、虔誠,一生吟哦不輟,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有《藿隱詩草》《據梧集》《尊瓠室詩》《鶴柴詩存》《鳳臺山館詩抄》《鳳臺山館詩續鈔》等;詩學理論著作除先後代人撰《平等閣詩話》《今傳是樓詩話》外,有自撰《尊瓠室詩話》(三卷)、《淞南詩話》等;選編《廬江詩雋》《廬州詩苑》《皖雅初集》,編纂《冶父山志》《安徽通志藝文稿·集部》,民國版《廬江縣誌》中的「廬江疆域考」「名宦傳」 「丁汝昌傳」;重印恩師吳保初的《北山樓集》、史臺懋的《浮槎山館集》、袁履方的《硯亭詩抄》,代刻《金氏二妙集》等。還曾參與編纂奉賢、蕭山等四縣縣誌。遺著有《靜照軒筆記》《紅柳庵筆記》等未刊。時人贊曰:「六十成詩雋,七十成皖雅,獨於文獻勤,誰以吾子者。」
年逾古稀,陳詩於在滬的安徽叢書編印處從事安徽經學考據家著作的編輯工作,被安徽通志館聘為名譽館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在上海病逝,享年79歲。
「名詩而出詩、入詩,『以詩為國』者,陳詩也!」1985年,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韻文學會副理事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陳聲聰編著《兼於閣詩話》,對陳詩作如此評介。此言或過其實。但陳詩在晚清至民國詩壇上佔有較為重要的一席,恐怕是沒有人會否認的。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
■「慶豐收·迎小康」 !一份來自廬江的邀請函~
■
■
作者/汪德生
原標題:《他,被譽為百年詩壇「地魁星」,他的詩,具有「詩史」的特徵》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