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竟是由基因決定的?在體重面前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2020-12-05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有些人喝涼水都長肉,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胖瘦程度也往往與子女的胖瘦程度相似。

於是有人認為,瘦人之所以比較瘦不是因為他們生活方式更健康,而是因為與胖人相比,他們沒有那些導致肥胖的基因。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基因與肥胖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今天就讓我們詳細的了解一下!

如何判斷是否是肥胖?

BMI指數最常用于衡量肥胖的程度,作為大眾纖體指標,根據身高和體重進行計算: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對於亞洲人而言BMI在18.5-23.9內為正常體重,大於這個範圍為超重。

但是對於青少年、孕婦、身體虛弱的老人、運動員等不能簡單用BMI指數來評估,需要藉助體脂率測量、腰圍身高比、內臟脂肪測量等更加專業的工具來判斷肥胖程度。略微豐滿也不能簡單定義為肥胖,不要因為追求」骨感」,盲目減肥。

肥胖會產生什麼影響?

肥胖可以導致心理或者生理上持續的倦怠感、虛弱、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對患者的社會交往、心理和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根據引起肥胖的原因通常可以將肥胖分為慢性肥胖綜合症(CFS)以及疾病相關(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肥胖等類型,其中以癌症相關的肥胖(CRF)最為常見,肥胖症狀可以在癌症患者完成治療後數年存在。

肥胖與基因有什麼關係?

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代表著人群中相同基因座位的細微差別,是指DNA結構上的單鹼基改變,大約只有1%的人群中會產生這種突變。能夠產生功能的SNP一般出現在啟動子、內含子或非轉錄區域,調控相關蛋白的表達,進而影響肥胖的易感性。

肥胖的基因易感性不是單基因調節的結果,在CFS、CRF以及疾病相關的肥胖中,與肥胖相關的SNP位點主要出現在神經遞質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調節、免疫介導的炎症反應通路中,TNF-α, IL1b, IL4 和 IL6 基因的SNP可以大大提高這些肥胖綜合症的易感性。

然而,對於不同的肥胖類型而言,SNP相關的基因位點是不一樣的:CFS和除癌症外其他疾病相關的肥胖有關的多態性基因位點有5-HT, NR3C1,POMC, MAOA, MAOB, TPH2, COMT, GRIK2 和NPAS2等,而這些基因位點與CRF無關。

肥胖的發展一般是由於免疫失調引起的,因此與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1b、IL4和IL-6基因多態性可以使肥胖加劇或使肥胖的持續時間增加。更重要的是,這些基因位點的多態性改變可以幫助預測人們是不是會有很大機率罹患肥胖。

除了以上重要通路的基因與肥胖有關,一些其他基因也通過不同機制影響變胖的過程,如HFE C282Y、DCP1、ACE、APOE、OATP1C1、AHSG和POLDIP3基因等。

如何正確看待基因與肥胖的關係?

對於目前基因與這三種典型肥胖之間關係的研究來說,只有大約七分之一的研究採用了大樣本(超過500人),絕大部分研究的統計效率有待確認。除此以外,實驗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肥胖基因SNP的篩選通常是在人為的候選目標中進行的,並沒有進行人類全基因組範圍內篩選,因此可能存在較大誤差。

肥胖的生活方式也具有生物學上的遺傳性:

母親的生活方式可能對孩子是否肥胖具有很大影響。這種遺傳模式不表現在編碼基因的DNA鹼基改變,而是基因的修飾和表達模式的改變。長期給予小鼠高脂肪飲食,可以使其肝臟和心臟細胞中的DNA甲基化水平發生成千上萬的改變,影響RNA轉錄、免疫應答和線粒體功能。這一改變可以通過母親傳給胎兒,並且可以持續影響至胎兒成年之後,增加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即便後代小鼠採取更加健康的飲食模式,這一影響也是存在的。

因此,單從基因層面的分析得出「肥胖是由基因決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影響」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如何遠離肥胖?

1. 由於不良生活方式造成肥胖的,可以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的方式減肥,不可為了追求短期效果胡亂服用減肥藥物。

2. 由於相關疾病造成的肥胖以及診斷為慢性肥胖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減肥。

3. 不斷優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和下一代的健康從自己做起!

本文專家:田靖博士,原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治醫師

本文審稿:陳海旭博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基因為什麼對我們影響那麼大?胖瘦真的是天生的嗎?
    很多人都會說人的胖瘦是天生的,因為很多胖子的父母很可能也是胖子,那為什麼基因對我們的生活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呢?目前,對基因的研究還不多,我們可以知道,人體內有400多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目前,已經有6-10個基因已被證實是影響肥胖的主要因素。
  • 減肥不能只看體重!真正決定你胖瘦的其實是它!
    體重數值的波動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真正的減肥體重趨勢圖,應該是這樣的:人體在一天之內的體重波動有2~4斤這麼多,所以單單只看體重的話,並不能判斷胖瘦。你身邊也一定有看上去很瘦但體重卻不輕,或者看著挺胖的但體重卻不重的人。既然體重不能決定胖瘦,那麼什麼才是衡量胖瘦的關鍵呢?BMI、體脂率、腰臀比……這些近幾年流行的身體數據指標,又有什麼區別?
  • 什麼是基因決定論?難道我們的一切真的是由基因決定嗎?
    基因決定論是指人的物質特徵和精神特徵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與之相反的則是環境相對論,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當然,現在公認的是基因與環境對人的影響各佔50%。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鼓吹基因決定論,不斷誇大基因遺傳因素對人發展的作用。
  • 收入由基因決定,你信嗎?
    原文發表於《知識分子》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沒有人會懷疑基因在決定生物體生理性狀上的能力:身高、膚色、胖瘦、智力乃至疾病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基因的作用。而在單純的生理性狀之外,對於人這種具有複雜社會性的物種來說,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社會性特徵(比如收入)是否也會受到基因的影響?
  • 體重過百就是胖嗎?一文告訴你:體脂率才是胖瘦的關鍵
    體重不過百,是好身材的徵兆嗎,體重過百就是胖嗎? 如果你還在關注體重,而忽略體脂率,那你就犯了常識性錯誤。減肥的目的是降低體脂率,而不是降低體重。我們的體重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包括水分、肌肉、脂肪、器官、骨骼等物質。而健身鍛鍊的過程中,如果你的脂肪率下降了,肌肉量提升了,體重可能沒有變化或者有上浮,這其實是好事。 一公斤肌肉的體積只有一公斤脂肪的1/3左右,當你減掉1公斤脂肪,提升一公斤肌肉的時候,身材會慢慢變瘦,身體的代謝水平也會提高。
  • 基因能決定我們的一切嗎?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但由於兩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樣子都會不同。在排除了基因突變的情況後,生物學家們認為是後天環境影響了基因的表達,這種影響被稱為表觀遺傳學。就是在基因也就是DNA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外在環境對生物性狀的調節。這種調節通過DNA甲基化、基因沉默和RNA編輯等方式影響基因的表達,也就是DNA的轉錄和翻譯。中心法則認為DNA轉錄為RNA翻譯為蛋白質,而蛋白質決定了生命體的種種特徵。然而,表觀遺傳學的提出改變了DNA決定性狀的說法,認為基因自身不能完全決定個體的宿命。
  • 如何改變自身胖瘦基因呢?簡單幾招讓你擺脫肥胖困擾!
    如何改變自身胖瘦基因 簡單幾招讓你擺脫肥胖困擾導致人體出現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肥胖基因就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那麼如何有效改變自身肥胖基因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如何有效減肥吧。這就要提到人體中的胖瘦基因了,有些人天生就有易胖的基因,所以比較容易出現肥胖的情況,而有些人則情況相反,那是不是擁有易胖基因的人就只能長成胖子呢?當然不是這樣的,人體體型是由基因以及環境兩者共同決定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加強鍛鍊,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夠改變基因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 「衢州市民美容貼士」減不了肥是基因作祟?專家說出真相
    英國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體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那麼,明明沒有胡吃海喝卻依然減不了肥,是否可以歸結於基因作祟?  「肥胖現象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人的胖瘦取決於遺傳、環境、心理、運動等因素。」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農業部駐塔福茨大學人類老年化研究中心博士後沈立榮告訴記者。
  • 減肥別看體重!體重是會騙人的,體脂率才是胖瘦的標準
    減肥別光看體重!很多時候,體重是會騙人的!飽腹跟空腹狀態,體重是有差別的,而晚上的體重跟早上的體重,可能相差1-2公斤左右。一般來說,早上空腹狀態的體重相對比較標準。但是,體重標準範圍並不適用於健美健身人士,只適用於普通成年人。而處於健身減肥期間的人,很多時候,自身體重是會騙人的。
  •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曼徹斯特大學的約翰·哈裡斯(John Harris)和牛津大學的朱利安·薩伏列斯庫(Julian Savulescu)等哲學家認為,我們將有責任操縱我們未來孩子的遺傳密碼,這一概念被薩伏列斯庫稱為「生育慈善」。該領域已將「父母忽視」一詞擴展到「基因忽視」一詞,這表明如果我們在允許的情況下不利用基因工程或認知增強來改善我們的孩子,這也將會是虐待的一種形式。
  • 英國科學家: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
    然而,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家長的餵養方式並非「罪魁禍首」。比較1900對16個月大的雙胞胎的飲食習慣後,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對不同食物的喜好,主要由基因決定,與父母如何餵養關係不大。選擇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排除環境因素的影響。
  • 才能不是由基因決定的
    歐幾裡得58、才能不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來自父母,」中學生說。…基因:生物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父母通過遺傳,將基因傳遞給子女。」中學生接著說。(…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小說名…)請簡述基因和性狀的關係
  • 孩子長相由誰決定 女孩像爸男孩像媽是真的嗎?
    孩子遺傳的奧秘在這個「看臉時代」依舊辣麼神奇,那麼XXXY誰來決定胎寶寶的相貌?都說女孩像爸爸,男孩像媽媽,這種說法是真的嗎?為何有些雙胞胎/大寶二寶長相一模一樣,有些卻並非如此呢?臉盲症晚期的小易媽表示,泥萌仨真的是夠了↓
  • 體重多少才正常?你知道你的身高和體重比例是成正比嗎
    可你知道嗎,肥胖也是有標準的,也許你只是對自己要求太高,不是真正的肥胖。二、身高1米5以上的女生,體重多少才正常?想要判斷自己胖不胖,首先要知道「肥胖」真正的科學含義。在醫學上,「肥胖」的定義是:體內的脂肪堆積過多,或者異常分布,導致體重增加。從外在表現來看,肥胖人群的脂肪組織和其他組織失去了正常的比例。
  • 智商基因在X染色體 兒子智商由媽媽決定?
    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全部都是位於X染色體上面,而男生是XY, X來自媽媽,Y來自爸爸,因此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研究人員統計了美國兩千多個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智商數據,匯總發現,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智商確實比父親和孩子的相關性略強。兒子的智商完全遺傳自媽媽嗎?
  • 基因真的能「劇透」人生嗎
    DNA雙螺旋是否編織好了我們無可逃脫的宿命?必須要承認,人類有一些性狀受到基因的影響,比如身高、體重、眼睛的顏色、新陳代謝率;很多心理性狀也可以遺傳,研究表明,基因對智力、性格、自尊,乃至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都有很大影響。
  • 女生的「標準體重表」新鮮出爐了,對照看看你的體重超標了嗎?
    在現在這個以瘦為美的社會,大多數的女性覺得身材越瘦越好看,而且很多人看到別的女生大長腿小蠻腰都會特別的羨慕,而且就會特別在意自己的身材和體重變化,都會成一次體重,希望自己的體重能夠輕一點再輕一點。雖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麗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如果過度盲目的減肥,或者經常以節食的方式減肥導致體重過輕真的好嗎?那么女人的標準體重又是多少呢?
  • 基因技術真的能讓女人重回青春嗎?
    說道這裡肯定都有些好奇,因為我們人類呼吸全指望氧氣,如果沒有氧氣就無法存活,這為什麼氧化會讓人衰老呢?其實這一點世界上每種生物都是依賴身體器官以及細胞組成,即便非生物也是有特定粒子構成。氧氣雖然維持了我們的呼吸卻也對人體細胞構成了長久的持續傷害。這種傷害我們稱之為氧化。基因技術讓女人重回青春第二:細胞衰老,死亡。
  • 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近期研究表明我們的學業成績,閱讀能力以及智力都有遺傳基   原標題:基因決定了智商高低? 智力的高低是由什麼決定的?
  • 女生體重過百就是胖嗎?對於健身的人來說,體重真的不算什麼!
    女生體重過百就是胖嗎?拜託,都已經2020年了,如果你還是以體重來判斷一個人的胖 瘦,只能說你out了!體重基數的大小,雖然是身材的一種表現,但卻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身材胖瘦的主要參考標準是體脂率的大小。你的體脂率標準嗎?男生的標準體脂率在15%-18%之間,女生體脂率在20%-24%之間,即使你體重超標,你的身材就不會顯得臃腫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