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位大三陽患者,服用核苷類藥物治療八年,一直是大三陽,問我為什麼還沒轉為小三陽,什麼時候才能轉為小三陽?大三陽轉小三陽,醫學上的專有名詞是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即B肝E抗原轉陰且出現B肝E抗體,在B肝五項檢查結果中表現為135陽轉為145陽,即俗稱大三陽轉小三陽。
為什麼有這麼多B肝人群關心自己是否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呢?我簡單分析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大三陽的停藥要求
在我國15年B肝防治指南中有對於大三陽患者服用核苷類藥物的停藥標準中提到:大三陽應用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治療:建議總療程至少4年,在達到B肝病毒DNA低於檢測下限、ALT復常、B肝E抗原血清學轉換後,再鞏固治療至少3年(每隔6個月複查一次)仍保持不變者,可考慮停藥,但延長療程可減少復發。這其中B肝病毒DNA低於檢測下限一般抗病毒治療半年都可達到,肝功能則在3-6個月就可以慢慢恢復正常,最晚治療一年內病毒DNA和肝功能都能達到上面的標準,唯獨B肝E抗原血清轉換是不容易獲得的。
第二,認為小三陽更穩定
所有的小三陽都是從大三陽變過來的,如果B肝病友在感染B肝病毒以後,自己身體產生一定的抵抗力抑制住B肝病毒的複製,也就是出現了自發性的E抗原血清轉換,像這種的由大三陽轉為小三陽,是比較好的。因為病毒複製基本控制住了,ALT水平也沒有大的異常。而也有一部分大三陽轉小三陽就是由於B肝病毒的變異引起,變異發生的部位是在B肝病毒的前C區或者是C區,發生病毒變異以後,e抗原表達不出,就只是e抗體。這時候檢查B肝兩對半的結果雖然是小三陽,但病毒依然在複製,常見表現是血清B肝病毒含量較高。
第三,認為大三陽傳染性高小三陽沒有傳染性
一般情況下,B肝大三陽病友們的B肝病毒DNA含量都比較高,有的甚至高達7次方、8次方國際單位每毫升的水平。相對而言,小三陽的朋友們一般病毒水平都比較低。而B肝病毒量的高低,是衡量傳染性強弱的重要指標。病毒含量高其傳染性確實相對強一些,但B肝患者,即使血清中B肝病毒轉陰,也依然有傳染性,只是傳染性相對弱一些。
E抗原能否出現血清轉換具體是由哪些因素影響的呢?
服用核苷類抗病毒患者,大三陽轉小三陽一般需要2-3年,但也有少數人群抗病毒一年左右就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的,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抗病毒多年沒有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除了服藥依從性和生活習慣影響,還有一部分是個人體質的原因。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小三陽不一定就比大三陽病情穩定,而且B肝兩對半檢查結果也不是評判病情嚴重與否的標準,具體還需要根據肝功能、超聲檢查、臨床表現等動態變化進行評估。所以,一些病友即使服藥多年依然是大三陽也不要過於焦慮,畢竟病情穩定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