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人類被限制了自由深居簡出,而動物們卻迎來了它們的大好時光。
威尼斯的河水清了,天鵝遊了回來在水中嬉戲;
羅馬的許願池不再人流如織,許久未見的鳥兒們安心在這裡玩耍;
日本奈良的鹿成群結隊找吃的;西班牙的野豬出來撒歡兒、還有咱們中國四川的大熊貓都耐不住寂寞,來到公路旁遛彎……
這種動物「狂歡」的類似的場景,正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精彩的上演著。
看著這些,我不由感嘆,來這世上走一遭,它們也是地球的一份子,也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生命啊!
作為目前唯一可確認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
但是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憑藉著在地球佔據的主導地位,面對野生動物和其他生命,卻越來越肆無忌憚。
這次的冠狀病毒來自野生動物,似乎確信無疑,其實包括我們已知的SARS在內,當今人類近80%的新發傳染病都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
是因為傳染上了病毒我們才不吃那些「美味」的野味了嗎?
是因為發生了疫情我們才需要保護野生動物嗎?
對所有生命常懷敬畏之心,我們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小斑鳩是我最好的朋友」
疫情最嚴重的那幾天恰逢春節,我家陽臺窗戶外的護窗網上經常有一兩隻小鳥在徘徊,還不時發出「咕咕咕」的叫聲。
我好奇走過去一看,護窗網上的塑料箱中多了一些幹樹枝,原來它們是要準備在這裡坐窩孵蛋寶寶。
根據小傢伙的外形和叫聲,我到網上查找了一番,基本能確定這是一對珠頸斑鳩,也大致了解了一些它們的生活習性。
它最引人注意的是頸部兩側為黑色,密布白色斑點,像許多「珍珠」,因此得名「珠頸」斑鳩。
正在大家為新冠病毒焦慮發愁的時候,塑料箱裡多了兩個蛋寶寶。
我和女兒幾乎每天都要到陽臺觀察,我們發現斑鳩爸爸和斑鳩媽媽是輪流孵蛋,小斑鳩出生後,也是由爸爸媽媽共同扶養照顧,一隻在窩裡孵蛋,另一隻則外出覓食。
大約半個多月以後,一隻小斑鳩出生了。
不知什麼原因孵蛋過程中有一個蛋碎了,這是出生大約一周的小斑鳩
自從這隻小斑鳩出生後,女兒更是每天都要去看它好幾次,其實大多數時間是看不到小斑鳩全身的,因為爸爸媽媽整個身子都臥在小斑鳩身上。
看到斑鳩爸爸媽媽覓食非常辛苦,我們還在窩旁邊放了一些小米,但是它們並沒有吃。
小斑鳩是肉眼可見的迅速長大,真的是一天一個樣兒,在它要飛走的前兩天,我們明顯看到它長得已經非常壯實了,女兒也愈發表示出不舍。
飛走前一天的小斑鳩
女兒和我說:「媽媽,我不想讓小斑鳩飛走了,要不我們把它抱到家裡來吧。」
我和她說,小斑鳩是野生動物,在咱們家裡她無法生存,外面才是它們嚮往的世界。
我還告訴女兒,我們給斑鳩放的食物它們都沒有吃,這就說明野生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自然生存規則。我們平時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它們,看著小斑鳩慢慢長大,就是對它們最大的幫助和保護。
預感到小斑鳩快要飛走了,女兒還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棵茂盛的大樹,大樹上有個小鳥窩住著斑鳩寶寶,不遠出有為了它們去覓食的斑鳩爸爸和斑鳩媽媽。
女兒還說小斑鳩是她最好的朋友,她特別想和小斑鳩一起在天空中飛翔。
女兒畫筆下的「好朋友」
女兒看到了野生斑鳩孵蛋寶寶到小斑鳩破殼而出、睜開眼睛、最後展翅高飛,雖然這還不能完全算直接參與一個小生命成長的全過程,但她明白了——
動物是大自然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善待動物,與它們和諧共處。
我們是互相依存的戰友
我曾經看過很多部動物主題的電影,也思考著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影片《戰馬》曾深深震撼了我。
那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和農場少年一起長大,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被迫成為了一匹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的戰馬。在戰爭的大背影下,我們看到了人與馬比肩同行,感受到了人與馬在戰火中不斷升華的感情。
喬伊只是一匹馬,但同時也是一個生命,在和人類的相處中他們堅不可催的情義令人動容。
1925年在阿拉斯加有一場赫赫有名的血清接力事件,20支雪橇隊伍,150隻雪橇犬輪番接力,拿到了拯救孩子性命的救命血清。
於去年底上映的電影《多哥》就是根據這起真實又傳奇的事件改編。
影片中的雪橇犬多哥,一開始並不被男主青睞,但是在一次次與男主共同出任務的過程中,男主改變了對多哥的態度,並與它成為了並肩作戰十年的戰友。
影片最後多哥負傷,男主把它放到自己的床上,這個時候一人一狗,他們不僅是戰友、朋友,更是親人。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看與動物相關的電影、紀錄片都會感動得流下眼淚,還不是因為這些有著狂野而又不屈的生命,會深深地扣擊著我們的心靈?
無論是戰馬、雪橇犬抑或是其他,這些生命無一不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
人與動物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而敬畏生命就是對善的無限追求。
萬物生,皆神聖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在文章中講述了他童年時一段難忘的經歷:
一個春天的早晨,他被同學拉去打鳥,彈弓裝上小石頭並拉緊之後,他卻無法瞄準小鳥,因為有一個神秘的命令來自內心深處:「我面對的是一隻活生生的小鳥,它是一條生命,絕不能傷害它!」於是,他扔下彈弓,驚走了鳥兒……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國著名哲學家、音樂家、神學家、醫學家、人道主義者, 1915年他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將倫理學的範圍由人擴展到所有生命,成為生命倫理學的奠基人,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他認為,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和那些低微的生命都是神聖的。這些生命和我們一樣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懼死亡。
由此我還想到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
每次想到這個細節,我都會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什麼是生命?
每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植物開花結果、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是生命的初始;綠色的樹葉、鮮豔的花朵是生命的色彩;各種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繁衍後代則是生命的延續……
任何生命都有價值,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不僅是對食用野生動物敬而遠之,更要把動物、植物當做地球村的一份子,敬畏每一個生命,並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讓我們在努力使自己過得更好的同時,也請做到敬畏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因為那也是在尊重、善待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桃樂思,曾經的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經理,有著十幾年博物館項目的管理經驗,後投身教育領域,現為學前教育培訓教師。除了日常教學,還致力於中英文兒童繪本教育的探索。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本文來源:家長會了麼 作者:桃樂思 責任編輯: 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