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白便症候群成因及防治

2021-01-20 水產養殖網
南美白對蝦白便症候群成因及防治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任勝傑等 水產養殖網 2018-08-14 16:24:00
2017年中國水產漁業年鑑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南美白對蝦產量已高達93.23萬噸,然而自2010年至今,頻繁發生的對蝦白便症候群(下文簡稱白便徵)一直是影響南美白對蝦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由於該病的病因複雜多變,缺乏有效防治藥物,因而給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近來如廣西北海等地在養冬棚蝦過程中陸續有報導在養殖過程中觀察到南美白對蝦的「沉性白便」出現,且此種「白便」只有料臺在養殖池中間並仔細觀察才能看到,料臺在水流急的位置則很難觀察到,該症狀情況下蝦吃料一天比一天慢,當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出現養殖均以失敗告終,目前尚未引起重視。所以下文所談白便均為當前生產中暴發且常見的浮性白便。

一、白便徵的暴發情況(2009年至今)

國內關於南美白對蝦的白便相關報導最早出現在2009年的華南地區對蝦土塘養殖過程中。當時養殖過程中會有少量「白便」出現,另外發病率低、危害較小,通過常規的水質調節、內服清熱解毒和保肝類中藥或直接使用抗生素就能治癒,沒能引起養殖者的關注。此後,2010年開始真正出現白便,讓養殖戶開始熟知的是在2011年,但發病率依然較低,通過常規保肝類藥物治療即可治癒,並未引起行業足夠的重視。2012年之後便開始從華南到華北蔓延泛濫,對整個南美白對蝦養殖造成極大損失。

二、白便徵的發病過程

多數蝦塘在白便發病初期,病蝦糞便變得細長或出現明顯拖便,並伴隨極少量白便,仔細觀察可以在池塘下風口塘邊看到少量細長白色棉線狀糞便。對病蝦檢測,可看見其腸道不飽滿,出現「斷腸」、空腸現象,但因對蝦攝食正常,故前期不容易發現。隨著病情的加重,肝胰臟開始萎縮、變小,外觀模糊,部分病蝦出現紅須、紅腿、腸道腫脹、變粗等症狀,水面漂浮的白便也逐漸增多。發病中後期,開始在下風口看到大量的白便聚集,浮在水面、散發惡臭,此時對蝦開始出現明顯減料或不吃料或蝦身瘦弱(殼肉分離),且伴隨遊塘及偷死(蝦腸道發紅或腸道有白色膿狀物),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階段。繼續發展,白便增多甚至遍布全塘。此時病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有的體重下降,變成「乾癟蝦」,池塘內蝦的規格相差懸殊,產量低,餌料係數增高。藥物控制不死的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有的體重下降,池塘內蝦的規格大小相差懸殊,產量低,餌料係數達2.0以上。此病治療成本較高且反覆發作,最後不得不提早出售,因此出現對蝦白便病的蝦池往往很難養成大蝦,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肉眼檢查病蝦明顯反應遲鈍,空腸空胃,肝胰腺變黃,嚴重者肝胰腺已經壞死、糜爛。對病蝦進一步解剖可見,前期病蝦肝胰臟脂肪減少,體積變化不大,中期肝胰臟體積變小,取肝胰臟時沒有液體流出。腸道前段變白,隨著病情發展,腸道從前向後逐漸變白,發病嚴重時整個腸道變成乳白色,呈「白腸」。另外筆者在採集血淋巴過程中發現相比於正常蝦,病蝦的凝血能力明顯減弱。

對病灶部位進行病理切片觀察,可見病蝦前期肝胰臟部分腺管萎縮,大部分腺管正常,少量蝦腸道黏膜上皮畸變,腸壁細胞增生,此時對蝦肝臟和腸道仍有較強的消化吸收能力;發病中期肝胰腺嚴重萎縮,腺管上皮脫落,萎縮的部分佔整個肝胰臟的比例越來越大。腸道黏膜下層細胞增生,上皮細胞脫落;增生並纖維化的細胞層整體脫落,且可多次脫落,形成多次白便。腸道黏膜上皮也開始脫落,腸壁細胞增生更嚴重,脫落的腺管上皮和脫落的腸道黏膜上皮和增生細胞形成「白便」,這一時期對蝦的消化吸收功能嚴重下降;後期肝胰腺腺管萎縮、上皮脫落、壞死,並逐漸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肉芽腫,腸壁細胞不斷增生、不斷脫落,這時對蝦疾病已經不可恢復。

三、流行病學特點

結合長期實地調研資料和當前國內外現有關於南美白對蝦白便徵的文獻報導,發現南美白對蝦白便的發病過程具有以下典型流行病學特點。

1.天氣對發病的影響非常明顯
白便徵主要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7、8、9月高溫期是白便的發病高峰期,高溫過後發病率下降。夏季連續陰雨天氣發生率高,連續陰雨天氣後一個地區的池塘往往會同時發病,當天氣轉晴後病情同時好轉。

2.大規格對蝦發病嚴重
發病蝦以規格在10克/尾以上的蝦體為主,小規格蝦也能發病,最小的1周以內的蝦苗也有發病。大規格蝦飼養期越長,底部有機汙染越嚴重,發病率越高。

3.淡水塘白便發生率高
鹽度越低的池塘發病率越高,淡水池塘發病率最高。海南部分高鹽度地區池水鹽度在30以上,近年在其他地區大面積發生白便徵的情況下只有偶爾一兩個池塘出現過輕微的白便徵,處理後白便很快消失。

4.底質差的土池塘發病率高
底質越差發病率越高,發生底臭的池塘發病率最高,這可能與對蝦習慣在池塘底部攝食的習性有關,養殖塘底質差,飼料很容易被致病菌汙染,對蝦攝食後發病風險增高。經常用氧化性藥物改底的土池,能夠將底質中過多的有機質氧化,發病率低。另外發現鋪膜的高位池每天排掉底部的髒汙,發病率也較低。

5.與投餵飼料的質量和投飼量有密切關係
如果飼料在貯藏或運輸過程中發生酸敗或黴變,投餵後會立即發病,這可能是因為變質的飼料中致病菌或有害物質增多緣故,投餵後更容易發病;投餵量大的池塘發病率高,有的池塘快速加料後水面就出現白便,減料後白便減少或消失,則可能是因為投餵量加大,增加了肝胰臟和腸道的消化吸收負擔,另外出現剩料也會在池底腐敗,被蝦攝食後更易引起發病。從原料質量好、營養價值高的2號料轉投餵低蛋白質的3號料,或從1號料轉投餵2號料,換料兩三天後就容易出現白便症狀,重新改回原來的飼料,白便減少。此外,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白便出現前都會有對蝦暴食的現象,兩三天時間感染率高達80%,並且較難治癒,單純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佳,且易反覆。

6.不良水質易引起白便
藍藻等不良藻相的池塘發病率高。在高溫季節白便徵發病高峰期,池塘出現大量藍藻水華的池塘白便徵的發生率非常高。很多發生白便徵的池塘都是以藍藻為主的池塘。可能與藍藻不易被對蝦消化和死亡藍藻產生的藻毒素能夠給對蝦消化器官帶來損傷有關,另外發現以藍藻藻相為主的池塘一般是有機質高的劣質水,以甲藻為主或其他不良藻類為主的池塘也容易發生白便徵。
此外,特別是在高溫期發生「倒藻」是白便徵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倒藻後水質變渾濁,水色也發生明顯變化,死亡藻類分解產生大量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對蝦攝食死亡藻類也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有毒物質損傷肝臟、腸道等消化器官。

7.嚴重缺氧後也容易出現白便
對蝦養殖池塘若夜間出現嚴重缺氧,即使不發生對蝦死亡,第二天也容易大量發生白便,發生白便後對蝦開始慢吃料和發生其他疾病。缺氧既影響已經攝入體內的飼料消化吸收,也對肝臟等器官造成影響,嚴重缺氧後對蝦白便徵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8.誤食碳酸鈣等
另外近來有報導發現白對蝦誤食碳酸鈣也會引起白便出現,並指出碳酸鈣是造成白便的原因之一等。

四、造成白便的可能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南美白對蝦肝胰腺結構和功能損傷是造成白便症的根本原因。造成肝胰腺受損的因素有天氣、水環境、飼料營養、藥物濫用、病原微生物、藻毒素等。

1.天氣和水環境
天氣和水環境變化是最直接的原因,如凡是下雨過後,就會有白便出現,下雨越久,白便泛濫越嚴重。南美白對蝦是典型的底棲動物,在它們生活的中下層水體,由於殘餌、糞便、死藻的大量累積以及濫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導致該層水質、底質發熱、發臭、泛酸,生物和化學耗氧量大,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原生動物、致病菌、病毒的滋生地,成為大家所熟知的「聚毒層」。「聚毒層」如不及時消除,會加重肝胰臟負擔,腐蝕腸黏膜,肝腸功能紊亂,最終導致「白便」。往往並發黑鰓、黃鰓、爛鰓、爛眼、紅須、紅尾、爛尾、斷須、白濁等症狀。另外對蝦在惡劣水環境中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受致病菌侵襲亦能引發「白便」。

2.投飼量及飼料品質問題
南美白對蝦為熱帶蝦,其最適生長水溫為22~35℃,夏季高溫季節對蝦生長代謝旺盛,然而投飼過多或投餵過快會導致肝臟和腸道消化吸收負擔加重,造成損傷並引起白便。另外攝食大量蛋白質含量低或品質低劣的飼料會引起肝臟代謝紊亂,導致白便,很多發病池塘停料後,對蝦發病程度明顯減輕。此外養殖期間對蝦是否長期攝食腐敗黴變的飼料、死藻或其他含化工成分的傷肝食物等,這些因素會導致對蝦生長緩慢,飼料效果變差。副溶血性弧菌、黴菌毒素使對蝦機體免疫受到抑制,容易誘發大規模的疾病,由於劣質原料和貯存方法不當等原因,往往造成飼料中黴菌毒素超標。長期食用黴變飼料造成肝細胞壞死,肝胰臟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礙。

3.濫用藥物
濫用抗生素、消毒劑、殺蟲劑均能導致對蝦肝胰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肝功能障礙。苗場標苗期間是否使用損害肝胰臟的產品,比如過量的抗生素,都會對後來的養殖造成明顯的影響。另外藥物消毒、絮凝劑改底等因素會導致水質不穩定,底質發熱、發臭、缺氧,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超標,均會造成致病菌滋生甚至暴發疾病。

4.病原微生物感染
研究報導發現,通過對病蝦進行解剖、檢測發現,其肝胰臟及腸道內的副溶血弧菌、哈維氏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創傷弧菌等致病菌嚴重超標。這些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附著在飼料、殘餌、有機碎屑、死藻上不斷繁殖生長,對蝦攝食這些物質後,通常引起胃腸道感染、心肌損害、肝胰臟明顯萎縮。通過對發病池塘水樣和患病對蝦肝臟和腸道做弧菌培養試驗發現弧菌數嚴重超標。由於養蝦密度高,殘餌、排洩物增多,在高溫季節容易分解造成水體內水質、底質變壞,弧菌大量快速滋生。實踐表明,當水中弧菌含量超過1000個/毫升時,對蝦有暴發細菌病的風險。大部分弧菌是兼性厭氧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可分布於池塘水體、池邊或聚集於池塘底部,也可附著於水生動植物體表和體內、飼料以及殘餌上。對蝦感染後,弧菌可在其體內快速增殖從而致病。此外,國外亦有報導發現在病蝦肝胰腺中發現有肝腸孢蟲,並認為其為白便的病原生物,然而亦有報導否認此種觀點,因為在正常白對蝦肝胰臟中同樣發現寄生有肝腸孢蟲,且在部分染病白對蝦肝胰臟中卻並未檢測到肝腸孢蟲。另外從多個白便病蝦體內都檢測到白斑病毒,但此病毒對該病影響關係尚不清楚,除此之外尚未發現有關此病和病毒相關的報導。

5.藻毒素
藻毒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單環肝毒素,主要為微囊藻毒素;另一類為神經毒素,主要為魚腥藻毒素-a。肝毒素直接導致肝胰臟腫大、萎縮、出血、壞死以及胃腸道炎症、壞死等病變;神經毒素是一種潛在的神經肌肉傳導阻止劑,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導致骨骼肌肉等癱瘓,重症者可因呼吸系統屏障而致死。養殖水體富營養化以及因氣候突變或人為管理不當導致的倒藻,會引發藻毒素大量積累。藻毒素主要包括赤藻毒素和藍藻毒素。前者會對魚蝦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產生毒害和抑制作用,造成對蝦死亡;後者會隨著藍藻細胞的衰老、死亡和破裂釋放到水中,被對蝦攝食後會破壞肝細胞結構且殘留在腸胃中,導致肝胰臟和腸胃的病變,誘發白便的產生。

6.投放苗種問題
投放的蝦苗品種不良,自身體質較差,肝胰臟的結構和功能不健全或者養殖過程濫用損害肝胰臟的抗生素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都會直接導致對蝦發病。

五、當前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白便」的發生與水質、底質環境密切相關,養殖期間採取定期調水、改底,保持水體環境穩定,定期內服保健、中藥調理肝臟,能減少或推遲「白便」的發生,這一點在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白便」是對蝦肝胰臟、腸道長期發生慢性病變的結果,一旦池塘漂浮大量白便,此階段對蝦肝胰腺結構嚴重損傷的已經無法治癒。因此「白便」的防治必須以預防為主。發病前期和中期尚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後期治療目前非常困難。

1.預防
(1)嚴格把控蝦苗幼體肝胰臟的健康程度,以及肝胰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否健全。
(2)保持水質穩定,避免水變。水變「倒藻」是白便的誘發因素,長期高溫和氣溫的劇烈變化也是白便發生的重要原因。保持水質穩定防倒藻,在高溫和異常天氣通過調水、改底穩定水質,減少天氣變化對水質的影響。建議對蝦養殖池塘要保持相對較高的水深,有利於保持水質的穩定。根據水質情況實時補充碳肥和有益菌,保持水質的長期穩定,特別是防止異常天氣引起藻類大量死亡。保持水質清新,該殺藻類時應及時殺滅,不要等到藍藻成為優勢種群再處理,提高水體穩定性。
(3)控制藍藻、甲藻等不良藻相發生。藍藻的發生與池塘水質有機汙染有很大關係,藍藻發生在有機質多的池塘,特別是養殖後期大量糞便、殘餌的積累使池塘有機質升高,為藍藻暴發提供了環境條件,通過適當控制投喂,減少糞便和殘餌的積累;平時定期使用氧化性底質改良劑分解底層過多的有機質,有條件的池塘每天少量換水,可以減少藍藻等有害藻類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白便的發生。
(4)選擇優質飼料,避免過量投餵劣質飼料和加料過快。在白便發生的高峰期,投餵優質的飼料,避免投餵劣質、發黴變質的飼料。儘量選擇&nbsp1號料或2號料全程投喂,而粗蛋白質含量低、原料質量差的蝦料因為投餵後容易發生白便,儘量不投喂。控制投餵、延長生長期有利於控制白便。避免加料過快,對蝦攝食殘餌和變質飼料亦誘發腸炎等疾病。
(5)長期內服乳酸菌助消化防白便。實踐證明,在飼料中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對預防對蝦白便有一定的效果,在發病初期大量添加內服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從白便發生早期內服抗菌藥物有一定效果的情況來看,白便和致病菌的影響有一定關係,通過內服乳酸菌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幫助消化,能夠控制白便發生。然而生產中發現,內服抗菌藥物對白便有效果,但容易反覆發作,需要反覆用抗菌藥物治療,且治癒後的對蝦吃料差、生長慢,不能徹底恢復,而內服乳酸菌等有益菌處理後,對蝦塘白便能夠適當減少,仍然吃料和生長,相比而言效果更好。另外平時多觀察,查料臺時仔細觀察蝦糞情況(粗、短為好),定期使用解毒抗應激的生物製劑。

2.治療
(1)發病早期:在吃料比較正常時,拌餌投餵連翹解毒散每千克體重南美白對蝦0.5克,連用&nbsp7~14天,或內服空腸白便靈(主要成分為地衣芽孢桿菌、乳酸菌、腸道黏膜系統修復劑、菌毒抑制劑)10克/千克飼料,每天兩餐,連餵3~5天可有效控制早期白便。
(2)發病中期:一旦發現蝦吃料減慢、下風口漂浮「白便」時要及時外潑大蒜粉、三黃散等中藥抗菌藥,同時內服西藥抗菌藥治療,白便減少後要根據具體情況再延長內服時間,防止反覆。白便症狀得到初步控制後,要儘快內服乳酸菌恢復腸道功能,另外要及時施以碘製劑進行水體殺菌,同時內服抗菌保肝藥調理治療,待白便減少後要根據具體情況再延長內服時間,防止病情反覆。慶大黴素等常規漁藥可作為防控弧菌引起的南美白對蝦白便的用藥參考。
(3)中重度白便:蝦吃料很慢、白便很多甚至全塘遍布,有些伴隨偷死。可採用方法有:外用,早上用光合細菌5~7.5千克/畝,每3~5天一次,晚上用過氧化鈣2~2.5千克/畝,每2~3天一次。內服,每千克飼料中添加三黃散10~16克+小蘇打20克,每天兩餐,連用3~5天對白便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蘇州大學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nbsp&nbsp任勝傑等)


(本文已被瀏覽 10491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全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三十二問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
    史上最全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三十二問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2-07-01 15:45:00   目前國內海蝦淡養的品種主要為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舊譯名凡納對蝦、國外叫白腳蝦,俗稱白象蝦。原產於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一帶,以厄瓜多沿岸的分布最為集中,是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蝦種之一(即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和中國對蝦)。
  • 南美白對蝦池塘藍綠藻大量繁殖的危害與防治措施
    南美白對蝦池塘藍綠藻大量繁殖的危害與防治措施出處:《海洋與漁業》 作者:吳琴瑟 水產養殖網 2015-07-06 15:06:00> 南美白對蝦藻毒素中毒■&nbsp廣東海洋大學&nbsp吳琴瑟/文圖在淡水或低鹽度的河口地帶對蝦養殖池塘,養殖中期以後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後,會繁殖大量的藍綠藻,漂浮在水的表層呈翠綠色,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嚴重影響對蝦生長,甚至引起對蝦中毒死亡。
  • 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產生發光現象的原因及處理對策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南美白對蝦是我國對蝦養殖的主要品種,在養殖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介紹一下南美白對蝦在養成過程中的發光現象及處理對策。    1.病原    引起南美白對蝦在養成過程中發光現象的病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甲藻門的藻類引起的,主要是夜光藻;另一種是由弧菌引起的,主要是哈維氏弧菌和燦爛弧菌。
  • 南美白對蝦養殖困難根源的探討
    南美白對蝦養殖困難根源的探討出處:攜興水產 作者:陳財滿 水產養殖網 2016-07-18 15:31:00 廣東對蝦養殖主要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其中珠三角的南美白對蝦養殖主要集中在江門、中山和珠海,2015年養殖情況可以用一片慘澹來形容,成功率不足3成。
  • 南美白對蝦塘有害雜藻的控制與清除方法
    南美白對蝦塘有害雜藻的控制與清除方法出處:養殖寶典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3-10-05 14:41:00 &nbsp&nbsp&nbsp&nbsp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中常遇到雜藻繁生的情況,危害很大。
  • 2016年南美白對蝦養殖鹽度應選擇多少?
    2016年南美白對蝦養殖鹽度應選擇多少?2016-03-03 15:0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正大水產        瀏覽量: 26390 次 我要評論 春耕在望,受氣候影響,華南地區南美白對蝦養殖戶整體放苗比往年推遲了將近半個月。這給養殖戶留足了清塘曬塘、做好底質的時間。然而深受2015年水質影響,今年如何進水卻成為許多養殖戶的一大心結。
  • 水硬度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的重要作用
    水硬度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的重要作用2015-01-15 22: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當代水產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朱春華、徐志標)研究淡化養殖水體中的Ca2+與Mg2+含量對南美白對蝦生長的影響,通過正交試驗結果表明:在淡化養殖水體中添加不同濃度Mg2+和Ca2+,對南美白對蝦的生長有明顯的影響。該研究設置實驗水體中Mg2+含量為91.01mg/L、410.96mg/L和746.3mg/L三個水平,Ca2+含量為35.36mg/L、189.44mg/L和320.56mg/L三個水平。
  • 南美白對蝦池氨氮的科學認識與調控
    南美白對蝦池氨氮的科學認識與調控2013-12-05 10: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社        瀏覽量: 10691 次 我要評論   ■&nbsp福建省漳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nbsp張水波/文    很多技術推廣手冊都提到氨氮的毒害,稱分子氨對蝦是極毒的。
  • 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藍藻主要危害及處理藍藻的可行性方案
    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藍藻主要危害及處理藍藻的可行性方案自入夏以來,南美白對蝦養殖業進入了高溫、高投餌、高排洩、高氧債、低氣壓等惡劣環境的養殖階段,而且在持續高溫養殖環境下,對蝦養殖池塘極易滋生藍藻,甚至泛濫成災。藍藻又稱藍細菌,這是一類含有葉綠素具有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養殖界習慣稱其為藍藻。
  • 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氨氮超標的處理方法
    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氨氮超標的處理方法出處:大北農水產科技 作者:陳偉軍 水產養殖網 2014-10-14 15:42:00> 文&nbsp|&nbsp陳偉軍審核&nbsp|&nbsp福建大北農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站在南美白對蝦水產養殖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池塘中氨氮和亞硝鹽過高的問題,池塘水的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標準分別
  • 南美白對蝦養殖用光合細菌培養技術
    南美白對蝦養殖用光合細菌培養技術2013-11-28 11: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由於其獨特的生理生化特性,已被推廣應用於淨化水質、魚蝦養殖、禽畜飼養、作有機肥料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方面,其在改善蝦池水質、作為餌料生物和防治蝦病等方面效果顯著。
  • 龐德彬:引發南美白對蝦EMS的原因是微囊藻毒素
    龐德彬:引發南美白對蝦EMS的原因是微囊藻毒素2014-07-20 23: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        瀏覽量: 4003 次 我要評論   以對蝦EMS為代表的病害,是現在養蝦業最突出的問題。
  • 四大南美白對蝦飼料企業眼中的對蝦未來
    四大南美白對蝦飼料企業眼中的對蝦未來2013-10-02 03: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前沿    以往而言,通過水質處理建立起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便能對蝦病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但目前並不是簡單的水處理可以解決。「EMS很多人認為是弧菌,消毒和殺菌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不單是蝦塘的弧菌超標,整個海區的弧菌都超標,而且藍藻超標,肥不起水來了,好的生態系統不容易建立,就算建立起來一旦進水又破壞掉了原來的生態系統。」鄭石軒稱。
  • 南通地區最全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技術
    南通地區最全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技術2015-02-10 21: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無錫中順        瀏覽量: 8232 次 我要評論 南通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技術1、小棚規格:一個棚面積一般為6分-8分地。棚高1.8米,棚寬10米,棚長為40-60米(水泥板過道一般為4米)。
  • 鹽度對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
    南美白對蝦本身是海水裡的生物。雖然,是廣鹽性的品種,能在0.5‰-30‰,但是不同的鹽度生長的速度,也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鹽度下,蝦對其它水質指標的耐受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等滲點,對蝦是海水生物,體液是有濃度的。
  • 南美白對蝦黑鰓、黃鰓發病原因不同,一定分清原因,對症下藥!
    黑鰓、黃鰓是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在每年的8、9月高溫多雨季節最為嚴重。在養殖中,蝦鰓是蝦發病時的一個重要的指示性器官,許多病原都會導致對蝦發生鰓病,這是因為鰓部是蝦體與外界直接接觸的器官,其防禦能力又較弱,所以當感染病原時,鰓部首先受到危害而出現症狀。當鰓病嚴重時,繼而會出現慢料、遊塘、死蝦等現象。
  • 野生青蟲漸少 南美白對蝦親蝦培育餌料告缺
    野生青蟲漸少 南美白對蝦親蝦培育餌料告缺2011-06-01 10:1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前沿        瀏覽量: 12718 次 我要評論   作為南美白對蝦親蝦培育的主要生物餌料,野生青蟲被苗場廣泛使用,但由於環境汙染和過度採捕,野生青蟲資源日益減少,而人工養殖青蟲又未能形成產業化
  • 一線養殖戶總結早批南美白對蝦養殖問題
    一線養殖戶總結早批南美白對蝦養殖問題2013-07-19 11: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現在隨著6&nbsp7月份的天氣越來越熱,「藍藻」和「白便」註定要成為大家的頭條頭痛的新問題!
  • 生物絮團技術在羅非魚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的應用實例
    生物絮團技術在羅非魚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的應用實例2015-02-05 09:43:00  水產養殖網  國內草魚可畝產4000斤/畝,廣東加州鱸可達10000斤/畝、生魚更是可以達到16000斤/畝,福建漳浦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更是達到10000斤/畝的水平,然而這高產的背後是伴隨著對飼料的高消耗,對水質的高汙染和對環境的高排放。    再者,飼料利用率普遍偏低,氮排放量日日超標。可以說現在的飼料中75-80%的氮,以氨氮、殘餌和糞便的形式存在於水體中。
  • 【何工出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一):甲藻、裸甲藻
    【何工出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季度殺手(一):甲藻、裸甲藻出處:水產熱點 作者:何工 水產養殖網 2016-05-30 18:06:00 今年4月,粵西雷州和徐聞高鹽度地區早造白蝦放苗後不久,出現了大面積排塘、棚蝦大量偷死現象,早造放苗成功率不足三成,直接導致隨後放苗的養殖戶出現觀望心理,這也是今年白蝦養殖戶推遲放苗一個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