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發生過大地震嗎?在哪裡?
福建歷史上發生過大型地震,而且不止一次,我過東南沿海區域最大的一次8.0級地震,其實就發生在福建泉州以東的海域,這次地震的發生讓泉州古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包括與其鄰近的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由於時間是1604年,那時的地震測量儀器不如現在這樣先進,所以也有記錄表示當時地震的震級是7.5級。
但是,既然當時震源的深度只有25公裡,這就足以說明那是異常破壞性較大的淺源性地震。從福建的現有地震記錄來看,福建省的地震特點和四川這些地方還不太一樣,時間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強弱交替之分,也就是存在所謂的地震活動期,而且就福建的地質構造特點來說,原本一般都不可能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這大概與福建地下不同區域在地殼厚度上存在一些明顯差異也有關。
大家都知道,在臺灣省和福建省之間正是將東海和南海連接起來的臺灣海峽,這個區域也曾在1994年9月的時候發生國一次震級達到7.3級的破壞性地震,測得20公裡的震源深度,這次地震不僅導致了福建沿海地區受到地震帶來的破壞,就連廣東的一些市區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次地震的最大餘震也有5級。但是,臺灣省境內發生的地震,截至目前並沒有對福建帶來明顯影響,畢竟地震對鄰近區域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震級大小和震源深度。
福建會受到臺灣省境內地震帶的影響嗎?
福建和臺灣省的近,客觀來說也只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近,但直線距離的公裡數還是過百。客觀而言,除了眾所周知的島國日本以外,我國也是一個地震災害想多較多的國家,這一點我們可以過往發生的帶來慘烈人命和財產損失的地震記錄看出。可能時間太過久遠的話,現在沒幾個人知道,但像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這樣年代並不算太過久遠的地震災難事件,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畢竟不少人都是這兩次大地震的親歷者。
我國境內有多條地震帶分布,如果按區域來進行劃分,其中就包括了西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臺灣省和穿過福建境內的東南沿海地區。僅僅是20世紀到現在,我國就有超過800次6級地震曾發生過,拋開破壞性地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只是因為地震而失去生命的人就有數十萬之多,這便是為什麼說我國的地震活動在強度和頻率上都比較大,震災嚴重也算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描述。
在東南沿海地震帶上,自然不只有福建這一個城市,同時還有廣東以及廣西和江西與其相鄰的一部分地區,而泉州發生的那次大地震其實就位於長樂—詔安斷裂帶上。相比來說,福建地震帶的活躍度是整個東南沿海地震帶中最高的,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過6次。從地理構造上來說,福建省境內的廈門、漳州和泉州這三個地方,都具備發生6級地震的可能,而其他區域發生較大地震的概率就低了很多。
在過去的一百年時間裡,新疆、雲南、西藏和四川的確是發生大地震比較多的省份,但依然有大約有三分之一上的七級地震都發生在臺灣省,內陸省發生這些災難性地震時因為歐亞地震帶,而臺灣省地震頻發則是因為貫穿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如果單純從地震帶分布上來說,福建發生地震並不是因為受到了臺灣省境內地震帶的影響,它們讓對方感受到的主要是震感的強弱之別罷了。
為什麼這麼多年以後依然不能實現地震預報?
不管是地震發生之後,還是平時普及地震相關常識的時候,總會有人質疑為什麼人類觀測地震這麼多年了,竟然還實現不了地震預報,難道它跟天氣預報有什麼不一樣嗎?首先,我要說其實天氣預報有不少時候也不準,主要是根據目前的雲層和大氣情況等來進行預判,但是它的變化並不是每次都會按照我們預想的那樣發展。
而地震就完全不同了,地震是因為地殼釋放能量導致地表發生震動,但是,地殼到底什麼時候會釋放積聚已久的能量,則是毫無徵兆的,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動物異常反應其實並不是將要發生地震的徵兆,動物異常時常會有,但破壞性地震卻並不常有。儘管全球加起來平均每天都會發生超過一萬次地震,但這裡面能讓人體感受到的地震卻佔比很小,就更不用說那些破壞力極大的地震。
而了解地震帶的分布和平時所做的救災演練當然很有必要,前者可以幫助我們對地質條件了解清楚,有利於在建造房屋的時候確定好抗震等級,而後者則可以讓災難發生的時候儘量減少人員傷亡。而作為我們普通人,了解一些地震發生時的應急自救方式很有必要,畢竟等待救援需要時間成本,而能否從災難中走出來跟我們當時的行動有很大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