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小灘」長「 胖」了

2021-01-15 上遊新聞

鬱鬱蔥蔥的山坡、虯曲蒼勁的古樹、蜿蜒流淌的河水、古色古香的小橋、花香四溢的河岸、炊煙嫋嫋的人家……珠溪鎮小灘村是一個幽靜又美麗的小山村,但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缺乏產業等原因,多年來,當地村民大部分依靠傳統種植、養殖業維持生活,如遇上生病或意外,原本收入偏低的家庭,生活就更加捉襟見肘。

2014年小灘村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全村972戶3177人,其中建卡貧困戶就有113戶393人。2015年,區委組織部派遣駐村工作隊開始幫扶小灘村,5年來,駐村工作隊與村支「兩委」攜手共同做好精準幫扶各項工作,讓貧困群眾實實在在地鼓起「腰包」、摘去「窮帽」、拔掉「窮根」。

修好「致富路」

5年前,小灘村的村民出行主要依靠瀨溪河上的交通船和小灘橋、長灘橋兩座百年古橋。2012年,一場洪水,小灘橋被衝垮,長灘橋也無法通行。因諸多原因取締河上交通船後,居民出行、生活尤為不便,更別提發展生產脫貧致富了。

一枝一葉總關情。村民們的困難,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更要先修路!」大家一致認為要把基礎設施改善作為當務之急,而第一步就是修建連通小灘村10個村民小組的道路。

申請資金、協調土地、跟蹤進度、監督質量……樁樁件件都傾注了隊員們和村幹部的熱情和心血。

「大家累點不要緊,就怕村民不理解。」小灘村黨支部書記周磊坦言。

村裡修第一條硬化公路的時候,4組村民劉虎違規修建的房屋位於規劃建設的這條路上,無論按相關規定還是道路規劃都必須拆除。但劉虎的態度卻十分堅決:死也不拆!

為此,隊員們不分晝夜多次找到劉虎,聊家常、談政策、講利弊、話未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苦口婆心的勸導,劉虎不僅答應拆除違規修建的房屋,還表示將全力配合支持做好其他工作。他說:「我不能因個人的利益,阻礙了全村的發展。並且這條路修好了,我也是受益人啊!」正是因為這樣,從珠溪鎮到榮昌區的交通要道很快被打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經成為過去,5年來,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密切配合下,小灘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村硬化完成楠柏路、水五路、黑金路、謝萬路等共計22.5公裡,實現了公路社社通,累計完成人行便道、產業路鋪設33公裡,實現了便道戶戶通,建設山坪塘13口、提灌站2個,有效解決了人畜飲水、春耕灌溉的問題,全村自來水、天然氣管網實現全覆蓋,村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努力奮鬥的方向。」這是駐村工作隊隊員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如今,走進小灘村,寬敞平坦的公路、乾淨便捷的小徑、整潔清爽的村貌……一切都向人們展示著她破繭重生的新氣象。增收種播下「 」

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工作,留在家中的主要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病患。雖然種植、養殖業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現在種什麼、養什麼最有效,哪種合作方式最能保障村民收入?為此,駐村工作隊多次嘗試摸索出適合小灘村的發展路子。

小灘村荒山坡較多,不適合大面積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適合種植花椒等經濟作物。2017年,駐村工作隊引進業主,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專業合作社,吸納了當地貧困戶20餘人入股。預計今年8月,近3萬棵九葉青花椒樹將大量掛果。

這樣一來,合作社給入股的村民帶來了三份收入:花椒銷售利潤分紅、土地流轉租金和基地日常務工費。「業主有專門的花椒收購渠道,我們根本不愁銷路。村民在這兒務工,離家近活兒也不重,一天能掙60—80元不等,大家都爭著來幹。」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劉洪說。

翻開劉洪的記事本,首頁摘錄著這樣一句話:「農村經濟發展,群眾的共同致富,必須有一個或者一批有眼光、有膽識、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他帶領隊員們在調查村情民情的時候,格外注重這些人才的發掘和培養。

當發現楊長均、劉露等村民視野開闊,開拓意識強,能夠起到很好的傳、幫、帶作用時,隊員們便經常走進他們的家中拜訪,探討發家致富的路子,並把他們學到的致富經驗向大家推廣,提高村民脫貧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楊長均在外學習了小龍蝦養殖技術,駐村工作隊幫助其協調合適的場地,申請無息貸款,並鼓勵有想法的村民到他家學習養殖經驗。劉露夫妻二人有較強的經營理念,2017年,駐村工作隊邀請他們回鄉創業,成立柑橘種植合作社,幫助改善基地基礎設施,同時,還組織113名貧困戶將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鼓勵他們就近務工。今年,貧困戶的入股本金將全部退還,合作社產生收益後,年底按約定分紅。

去年,駐村工作隊在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很多村民想發展養殖業。劉洪和隊員們很快便帶領村民到騰達牧業黑山羊養殖公司進行參觀,也邀請技術人員到小灘村幫忙選址、興建圈舍、傳授防疫和養殖知識等。同時,駐村工作隊還積極爭取到區級整合產業扶貧資金35萬元、合作社投資22.5萬元,建成小灘村童子山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存欄數近200頭,其中種羊97頭,預計今年11月可出欄第一批商品羊。

喜圓「 」安居夢

「現在有了新房,屋前還有寬敞的院壩,我做夢都沒想到有這一天。」小灘村9組建卡貧困戶林安慧說。林安慧今年59歲,她的丈夫早年因事故去世。兒子黃中學幾年前因工傷致殘,至今不能幹重活,兒媳因受不了家裡的苦日子離家出走。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黃中學只好外出打臨工,林安慧則在家帶孫子,由於老房子已經倒塌,失去容身之所的婆孫倆只得在鎮上租房子住。

「租的房間差不多隻夠放下一張床,走路也要側身走,屋裡連個做飯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就在屋外院子裡做飯,遇到下雨天就難了。孫子都讀初中了還只能和奶奶睡一個床。這種情景哪個看了不心酸哦。」駐村工作隊隊員魏朝華是林安慧的結對幫扶幹部,初見林家情形,魏朝華心裡很不是滋味。

「你家符合d級危房改造政策,可以蓋新房。」魏朝華打下「包票」,一定想辦法幫助她把新房建起來。不久,林安慧家便被納入d級危房改造名單。可她不知道該把房屋建在什麼地方,魏朝華和隊員們走遍了小灘村的每個角落,為其尋找合適的修建地點,開挖地基、平整基礎、質量監督等都由他們一一過問。2019上半年,在外租房3年多的林安慧,如願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新房。

「家裡的電視、電飯鍋、被子都是魏科長給我們送過來的,他總是說,有什麼困難儘管找他,有時候我沒找他,他都主動幫助我們,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林安慧十分感激魏朝華,還親手做了鞋墊送給他和隊員們。「大家一直捨不得用,這一針一線都傳遞著真心,每次看到都是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魏朝華說。

在駐村隊員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耐心細緻的開導下,林安慧和黃中學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動力。如今,孫子上中學,除在家務農外,林安慧還就近打臨工增加收入,黃中學也在外面找到了當門衛的工作,家庭收入逐步穩定。

「我十幾年都沒在家過年了,因為覺得自己無家可歸,今年,我真的很開心,不僅有了新房子,家裡的老人和孩子有你們幫我關照,我在外面做事也踏實了。」去年年底,黃中學特地找到駐村工作隊說了這樣一番話。

林安慧家的改變只是扶貧幹部幫助困難群眾實現「安居夢」的一個縮影。如今,小灘村所有符合c、d級危房改造條件的村民都已享受政策。安居樂業,不再是偏遠山村貧困群眾遙遠的夢。

貧窮根

「拔掉阻礙貧困群眾發展的『窮根』,才能真正變『輸血』為『造血』。」劉洪說。針對走訪中了解到村民缺乏勞動技能的情況,駐村工作隊積極聯繫區就業局、鎮就業辦在村上開展叉車、焊工、保姆、月嫂等技能培訓,吸引了100餘名學員參加,其中一半以上獲得了相應的從業資格。此外,駐村工作隊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格外注重對貧困戶的心理疏導。

56歲的楊光貴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2014年,因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楊光貴一家被納入建卡貧困戶。去年,楊光貴在接受就業技能培訓後拿到焊工從業資格證,如今在四川省瀘州市當焊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妻子喻世碧在家也沒閒著,在照顧好老人和小孩的同時,不僅種了3畝地的水稻,還養了80多隻兔子、30多隻雞、2隻黑山羊和1頭豬。

「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勞雙手少不了!」喻世碧頗有感觸地說,「黨和政府在盡全力幫助我們,社會各界人士也在幫助我們,我們不能像稀泥糊不上牆,自己也要奔著幸福生活往前跑。」

為了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群眾,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不僅經常開展政策宣講,還時不時走進貧困戶家中,和他們交心談心,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指導他們制定脫貧計劃。在充分聽取他們的想法後,幫助其找對脫貧的路子。

51歲的曠萬純是珠溪鎮小灘村的一位農戶,2014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是因學。曠萬純家有2個孩子均在上學,妻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加上本人學歷不高,沒有外出務工的技能,收入微薄的一家人日子過得非常拮据。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曠萬純的兩個孩子沒有因為貧困輟學,妻子也得到良好治療。在與曠萬純的交談中,隊員們得知他想學一門技術增加收入,便幫他報名參加技能培訓,根據他家實際情況,鼓勵他學習黑山羊養殖技術,並邀請技術員上門指導。

2019年,利用自身學習到的技術,曠萬純被聘請為小灘村童子山黑山羊養殖基地的養殖人員,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現在我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娃兒讀書不用愁,老婆的病也得到控制,偶爾還可以幫忙煮飯幹活,終於看到了過好日子的希望!」曠萬純激動地說。

掌上大足記者 黃小倩 文/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大足探索黑山羊借養扶貧模式 小灘村貧困戶獲首批種羊
    為了探索黑山羊借養扶貧模式,珠溪鎮政府,鑫發集團,騰達公司、農業公司等相關單位在小灘村開展了產業扶貧——黑山羊養殖技術培訓,向小灘村的產業扶貧對象講解了扶貧攻堅工作就是要貫徹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的宗旨,努力把黑山羊養殖業打造成帶領農戶致富的支柱產業。
  • 警情通報:大足出現鯊魚!
    大足鯊魚館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五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大足鯊魚館因為人類錯誤的觀念,鯊魚幾十年來被大量獵殺,專家分析再這樣下去,大足鯊魚館鯊魚皮有大量的膠質和豐富的營養成分,口感細而不油;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黃河岸邊的笑聲 之小灘子村的「大變化」錯落有致的青磚民居,平整乾淨的戶戶通水泥路,鼓囊囊的腰包,充滿幸福的笑臉……準格爾旗大路鄉小灘子村正向著產業強、環境美、農民富的目標邁進,成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
  • 中國荷蓮基因庫在大足建設完成
    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品種,是我們培育的新品種叫金觀音,裡面還有很多品種,比如說大足紅蓮,寶珠觀音,媚態觀音,千手觀音等等,代表我們大足地域的品種。 陶麟還介紹荷蓮文化與大足石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中國荷蓮基因庫」所有新品種的命名,都將更好地突出大足本地特色。
  • 大學生足球聯賽落下帷幕 眾隊員一句話表白大足
    「這是我最後一次徵戰大足聯賽了,我只想好好享受在賽場上的每一分鐘。」  黑龍江職業學院 14號姚雲龍  報恩。「報恩是報答我們闞栩闞教練與原球隊隊長孫賀,正是因為他倆的幫助我才有機會參加特步大學生足球聯賽,才有機會在大學期間實現自己的夢想,在他倆的幫助下才能一步步的成長,也要感謝現對長劉志鵬副隊長何金松與所有隊員的支持與鼓勵。」
  • 小灘子村:稻花香裡說豐年
    夏末秋初,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鬱鬱蔥蔥的莊稼綠了豐收在即的村莊。8000餘畝玉米畝產預計1700餘斤,200餘畝水稻畝產預估1000餘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灘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旭激動地說:「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村子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 大足:「螢火蟲」照亮留守娃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3日6時20分訊(通訊員 趙瑋)在大足,提起「螢火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昆蟲,而是志願者。近幾年來,隨著這支關愛留守兒童的志願者服務隊活動範圍的擴大,他們給了很多留守兒童物質的幫助和心靈的慰藉。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該區域灘寬線長、村密人稠,因為處於行洪區與滯洪區,發展受限,基礎條件薄弱,生產方式落後,「三生」空間混雜。   二則發展無序。由於毗鄰鄭州大都市「近水樓臺」,發展無望的群眾把從都市轉移過來的「小散亂汙」企業當成致富的「香餑餑」,臨時搭建、違規搭建甚至佔用基本農田的違法搭建,為大量無環保手續、無質量保證、無安全防護的小作坊、小工廠提供廠棚、場地。
  • 大足驚現「瀑布雲」
    重慶網絡臺記者 曾慶川 鄒汶廷原標題:大足驚現「瀑布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現實版「摸金校尉」覆滅記 大足警方破獲首起盜墓案件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13日電 (梁必升)「鋼針定穴、探測儀、鑽入棺材……」11月9日,重慶大足警方通報了一起古墓盜竊案:該團夥共8人,其中大足籍5人已被法院判決,河南籍3人於11月3日悉數歸案。至此,大足首起盜墓案件成功告破。
  • 大足「鯉魚躍龍門」燈飾營造如夢似幻新春景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3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王宇)1月11日,筆者看到,重慶市大足城區宏聲文化廣場燈飾工程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大足,一座賦有「荷花之鄉」美名的城市。這裡,石刻文化、荷花文化氣息濃鬱,留下了令人嘖嘖稱奇的石刻佛窟文化和令人神往的荷花文化傳承。
  • 小鏟灘碼頭設計吞吐能力將提至180萬標準箱
    海南港航與上海振華重工籤署港機採購合同,助力洋浦建設小鏟灘碼頭設計吞吐能力將提至180萬標準箱本報海口6月12日訊 (記者 郭萃 通訊員陳彬)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獲悉,日前該公司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振華重工
  • 灘灘帶您認清章魚哥的真面目!
    各位觀眾老爺們大家好,   今天灘灘重回正經科普小編的身份,   為大家帶來海鮮...   哦不,海洋生物的小知識~   「軟式三兄弟」   提到章魚、魷魚、墨魚,   大家心裡首先浮現的是怎樣的畫面呢?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大足:高質量發展在歷史傳統與現代科技中融會貫通
    據大足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發展,讓大足工業經濟加速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當地還出臺了30條具體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幫助企業智能化改造,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數字車間、智慧工廠,預計2020年全年大足規上工業總產值將超過700億元。
  • 大足:復隆實驗學校以花育人 造就荷花水仙文化
    以前學校住校初中生經常在下晚自習後翻牆出校,去網吧上網,或是在學校附近的小超市買零食,12點還有學生在街上遊蕩。在經過種荷花、水仙而磨礪品性後,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學生守規矩,上進心強,把心思都用在學校上,連小超市老闆蔣某都抱怨說晚上沒了學生光顧,生意差了很多。    學風的轉變,最終反映在學生的升學直線上升。2015年,復隆實驗學校有51人參加中考,25人考取大足中學。
  • 線上講座預告 | 米德昉:唐宋歷史中的雕塑藝術:大足石刻圖像譜系
    時間:2020年12月3日(周四)19:00—21:00直播方式:騰訊會議  會議 ID:932 104 516     大足石刻堪與敦煌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是: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三教組合造像,異彩紛呈,互融輝映,造就了9-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在發展中走向世俗化、民間化的獨特個案。米德昉,男,甘肅永登人,歷史學(敦煌學)博士,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與藝術。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 高科技晶片有了「重慶造」 大足這個項目預計1年後開始試生產
    9月10日上午,大足區政府與重慶捷舜科技有限公司在大足黨政辦公中心舉行了「聚力成外延片和晶片產線項目」籤約儀式。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是市臺辦於今年5月引薦給大足高新區的,前後歷時4個多月才最終籤約。「我們也是和企業進行了多輪磋商,反覆商議合作模式,並且企業也多次到各地考察選址,最後才敲定下來的。」
  • 大足男子誤把鴿子當斑鳩射傷,豈料這隻鴿子竟還有這樣的身份......
    大足在線 http://www.dazu.ccoo.cn
  • 金沙江水老君灘(三)
    而長漂亦淘洗與磨礪了吉胡·阿莎的生命意志。她後來進入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學習,並於1989年留學法國。1993年前往英國劍橋求學、定居。自稱為旅行家的阿莎在國外18年間遊歷了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因與丈夫感情破裂,2006年回國選擇在涼山西昌邛海湖畔,開始田園般的生活至今。  「可以說,給我人生帶來最大變化的事,莫過於長漂。」
  • 淄博黃河灘區遷建首個灘內村莊開始拆除
    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2月28日訊(記者 邵鵬飛)2月26日下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舊房應聲倒下,淄博高青縣常家鎮開河村黃河灘區舊村開始拆除,拉開了淄博黃河灘區舊村拆遷的序幕。「能搬到寬敞明亮、離縣城又近的樓房是我們灘內人們多年來的夙願,畢竟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一想到再也見不到它了,還是禁不住流淚了。」開河村村民封玉芬擦了一下眼角後又笑著告訴記者,「謝謝你來給我們拍下這張合影。」拆除現場村民們齊心協力,速戰速決,搬東西的、裝車的、拆房子的,井然有序進行著。搬完東西,同老房子揮手告別,向著幸福新生活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