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2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欄語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有幾十幾隻船哎……」一首黃河曲唱出了九曲迴腸、洶湧奔騰的滔滔黃河水那粗獷豪邁,也仿佛聽到昔日黃河兩岸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生活和心酸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鄂爾多斯沿黃河728公裡岸邊的幹群鼓足發展幹勁,奮發做為,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新跨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鄂爾多斯沿黃河岸邊的村莊,去看看他們如今的美好生活。
黃河岸邊的笑聲 之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錯落有致的青磚民居,平整乾淨的戶戶通水泥路,鼓囊囊的腰包,充滿幸福的笑臉……準格爾旗大路鄉小灘子村正向著產業強、環境美、農民富的目標邁進,成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
地處黃河之畔的小灘子村,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全村總佔地面積27平方公裡,下設6個農業合作社,現有976戶2273人,常住戶385戶。
由於村莊坐落在黃河衝積平原南岸灘裡,北有黃河阻隔,南有丘陵起伏,過去,幾十裡內沒有公路,出行難,農產品賣不了,讓村民們的日子過的甚是貧困與艱難。為此,當地人編出「紅泥地,爛灘子;人無廁所,豬無圈,雜草堆成一大片」的順口溜。「過去村裡雜草堆、糞堆、爛豬圈、殘牆斷壁隨處可見,每逢遇上降雨降雪,這裡就變成了泥沼,人進不去出不來。『美麗鄉村』建設,對村裡的危舊房進行了改造,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了完善,就醫、娛樂、購物都在家門口。」小灘子村村主任喬旭感慨地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步伐的全面推進,準格爾旗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小灘子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全村整體劃分為「沿黃漁家風情、黃河文化旅遊、河灘農業觀光」三個體驗區,大力發展以休閒旅遊為主的農家樂、漁家樂特色餐飲業。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5000元,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中華有福,孝老是福」「勤儉節約,中華美德」……在小灘子村,不管是在村口還是新舍的白牆,通俗易懂、製作精美的標語、圖畫和展板,既扮靚了鄉村風景,又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村民的審美情操,也改變著村民的衛生習慣。
為了保持村容村貌的乾淨整潔,小灘子村與村民籤訂了環境衛生保持協議,實行門前三包,將清掃責任與誠信系統和一些補貼及獎補政策掛鈎,激發、鼓勵村民主動整治環境衛生。「如今,村民都明白好的環境才能吸引更多遊客,才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越來越好。因此,村民們打掃和維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都很高。」 喬旭介紹說。
小灘子村生產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讓眾多遊客紛至沓來的同時,也讓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2012年,該村村民姚麗放下在薛家灣的服裝生意,回到村裡開「漁家樂」,每年至少二三十萬的收入讓姚麗感到回到家鄉的甜美:「守在老母親身邊,『漁家樂』越做越好,也沒有在城裡做生意壓力大,日子過得很是舒服。」 截至目前,小灘子村「農家樂」「漁家樂」有73家,從業人員涉及270多人,平均營業收入達到40萬元,每年接待31萬人次。「我們村現在是『家家有買賣,戶戶好生活』。」喬旭介紹道。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既有利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又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圖左是小灘子村駐村第一書記苗德勝)
小灘子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截至目前,已全部脫貧。「脫貧不脫政策,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切實為小灘子村的建檔立卡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駐村工作隊爭取協調資金15萬元,為小灘子每戶村貧困戶解決一件實事,通過這些實事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更實更細。」小灘子村駐村第一書記苗德勝說。
「政府給我蓋了新房,幫扶幹部幫我找了公益性崗位、幫我協調貼息貸款養豬、指導我種甜玉米……。」該村脫貧戶謝月平數道著扶貧政策給他帶來的好處:「我現在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覺得病也越來越好。今年,我家收入最少5萬元。明年把貸款還了,咋也能有近10萬元的收入。」
與幫扶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同步,2019年,小灘子村駐村工作隊協調籌資建設了小灘子村第一個村集體產業——農畜產品冷庫項目,並引進企業籤訂了五年租賃合同,預計五年為村集體帶來70多萬元收入。2020年,他們又瞅準小灘子村的區位優勢,開始籌建一個連接薛家灣鎮、大路新區與周邊鄉村農產品的農貿市場,將其打造成輻射方圓百裡的農產品集散地。進而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全面致富奔小康。
圖\文\視頻:尚鐵兵 李昱鎝 陶格圖
原標題:《黃河岸邊的笑聲 |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