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古村搬出黃河灘 永絕水患終償世代心願

2020-11-30 大眾網

  大眾網記者 邢玉軍 姜洋 亓翔 劉琛

  九曲黃河萬裡沙。

  黃河,奔騰5464公裡,滋養了752000平方公裡土地,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但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的黃河也給無數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決口,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自1855年到1938年,黃河在山東行水83年間,就有57年發生決溢災害,可謂三年兩決。黃河山東段從菏澤市東明縣始,自東營市墾利區終,黃河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裡,涉及9個市、26個縣(市、區),居住人口60多萬人。黃河灘區的群眾頻受黃泛之苦,黃河灘區大部分群眾把全部積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為當地群眾最大的期盼。

黃河山東流域泰安市東平縣河段。(亓翔 攝)

  如今,泰安市東平湖畔,一個個新型社區正拔地而起。已有600多年的耿山口村與黃河相伴,村民深受洪災之苦,現在搬進了高樓,遠離了洪水,從此再也不用重複「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日子,開始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泰安市東平縣耿山口村社區航拍圖。(張越 攝)

  「老家『掉』進了黃河裡,搬家都搬不及」

  在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新建的耿山口村社區正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坐南朝北的社區大門已初見雛形,院裡31棟紅色小樓整齊地排布著,建築隊正對地面進行硬化。新社區還同步建設了綜合服務樓、老年公寓、幼兒園、商業街等,投資總額約2.8億元。就在7月份,耿山口村的500多名鄉親,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房。村裡餘下的近800戶2000多人,也於10月15日統一搬遷入住。

  在西區一棟居民樓裡,75歲的丁禮芹正和老伴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曬太陽。80㎡兩室兩廳的新房窗明几淨,地上鋪著瓷磚,屋頂架著中央空調。正值中午,客廳窗臺竹籠裡的蟈蟈叫得正歡,窗子外就是鎮上新建的九年制學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伴著陽光從窗口透進了屋裡。

  「這裡的生活條件比老村好太多啦!有空調、有電梯,出門去商場去醫院,去哪都方便。」不同於老村裡彎曲狹窄的街道,社區裡筆直的道路讓丁禮芹很滿意。

  丁禮芹從小在黃河邊的耿山口村長大。那時,村裡離河最近的人家離河也不過幾十米遠,打開後窗就能看見滾滾的黃河水,一村一河已相伴了600多年。

  史料記載,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遭遇大小洪水40餘次。1948年黃河發大水的時候,丁禮芹的老家整個「掉」進了黃河裡。「地底下的土都被水掏空啦,五米多長的地『譁』一下子就掉進黃河去了,搬家都搬不及!」丁禮芹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年幼的自己正跟著父親跑到屋裡搬東西。剛搬了沒多少洪水就來了,只能眼睜睜看著三間老屋和院裡的棗樹撲通一聲墜入黃水中,隨著柴火垛、柳條、屋梁等一同漂走了。

  村裡的房子都建在頭頂上,屋下面要先搭起一個高高的防洪臺。臺子四周用石頭壘砌,中間夯土填實,為安全起見,村民往往是竭盡所能地墊高、再墊高,蓋房成本是灘外的兩倍還多。水來,往山上搬;水走,往平地挪。房子建了兩三次,搬家搬了四五回,是大多數耿山口村村民大半輩子的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整個村子已被黃河從西往東「趕」了兩裡多地。

為躲避洪水,耿山口村的房子越蓋越高。(亓翔 攝)

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南劉莊村一角。(亓翔 攝)

  「原來的大村毀了,都沒新媳婦願意嫁過來」

  耿山口村下遊不到一千米就是南劉莊村,再往北五公裡是北劉莊村。在1963年以前,南北劉本是一個大村,是62年的一場洪水把老劉莊衝成了兩半。73歲的北劉莊村村民劉振潔,親眼看見20多米長的土地和房屋一晚上就陷入了河泥裡。北劉莊村村支部書記劉振剛也記得,搬家時來不及拆的柏木門被洪水衝走了200多米,家裡的父輩們趕緊趟水撈了出來。

  父子分家、兄弟分離也給村民帶來不少麻煩,劉振浩的父親在分村時留在了北劉莊村,小叔去了南劉莊村。他的奶奶只好這村住一個月,再坐獨輪車顛簸近五公裡,去那村住一個月。

  2017年9月,記者來到南劉莊村黃河邊。此時,黃河水清淺而緩慢,周圍堤壩一層外又摞了一層。經過整修與綠化,這裡已經成了周圍居民周末踏青的好去處。55年前被淹沒的老劉莊就埋在這黃水黃沙之下。那個曾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就建起了鐵路、人口上千的大村,隨著被黃河割裂而逐漸沉寂、被貧困纏繞。

  四十年前的黃河不像現在這般平靜。投下一堆石頭就能改變黃河的河道,所以灘區的土地今年在河東,明年就可能在河西,如果家在河東,土地卻到了河西,就只好隔河種田。過河種莊稼的村民要把小船拉到幾百米外的上遊,靠著水流和人力漂流到黃河西岸去;鋤完地想要回來,還要再把船拉到上遊漂回東岸。一來一回就消耗三四個小時,一天幹活的時間也剩不下多少了。

  1978年10月,就在記者眼前的河岸邊,一條準備過河的小船坐了48名村民。那天黃河水流湍急,小船剛離開岸邊沒多久,就一個顛簸翻進了浪中。「我的兩個叔和一個嬸子就在那艘船上。嬸子的屍體快三個月後才被發現,兩個叔叔到現在也沒找到。」回憶起那段歷史,南劉莊村村民劉景玉仍記憶猶新。慘劇發生後,南劉莊的名聲就壞了,加上昔日大村變窮村,接下來竟連續12年都沒有新媳婦願意嫁過來。

 

耿山口村村民張君會在他的已經出現多處裂縫的房子中。(亓翔 攝)

  「河邊住怕了,盼著趕緊搬!」

  「在河邊住怕了!」這是在採訪中,記者問到為什麼想搬家時,聽到最多的回答。東平縣發改局副局長孫允建介紹,黃河在東平縣境內全長32公裡。東平縣有4個鄉鎮、66個行政村、6.82萬人長期受黃河水的災禍威脅。1977年7月洪水淹沒灘地2.47萬畝,受災村莊29個;1982年8月洪水淹沒灘地59.4萬畝,受災村莊52個。由於常年受黃河水的侵蝕,灘區內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村臺修築不足灘區人均收入低,群眾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南劉莊村62歲的張君會在準備搬家時,整理出了父親親筆所寫的家訓。其中寫著「右洞下、張家院,洪水後、遷東邊」,記載了整個家族為躲避洪水,從山西一路逃荒到山東定居的經歷。

  張君會在村裡當了43年的鄉村醫生。在山腳下的家被洪水衝垮後,他和村裡的人把房子蓋到了山上。那時候,哪家要拉板車,全村人都要來幫忙推上山,石頭路在板車和水的衝刷下變得十分光滑。1982年村裡又發洪水時,他還在耿山口村給人看病。聽說洪水要來,趕緊往家跑,還沒跑出莊水就淹上來了,只好坐船划過淹沒的村莊,才回到山上的屋裡見到了妻兒。

  2009年,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後,水患減輕,村民也慢慢回到山下居住,張君會也又蓋了新的平房。本來特意比路蓋高了半米,但隨著防洪的不斷加蓋,現在馬路路面比門檻還高,一下雨夫妻倆就要往外舀水。屋子牆面也由於年久受潮出現了好幾條大縫。「現在就盼著趕緊搬了!」張君會說。

泰安市東平縣黃河灘區航拍圖。(張越 攝)

  「17年夢想實現,不到十萬塊就能換大新房住」

  雖然近年來洪水少了,但河邊的村民仍不敢掉以輕心,一到汛期,每個人的心都繃得緊緊的。搬離灘區,另謀發展,成為河邊居民最大的願望,這也是耿山口村村支部書記耿進平多年來一直想辦的大事。早在2000年,他就想黃河大堤外建新村,但由於距離、土地、資金等原因,最終只搬了100多戶。耿進平曾說過,不把耿山口村搬離黃河,他死不瞑目。

  2015年,為確保黃河灘區群眾安全,山東省開展遷建試點,對灘區群眾給予重點扶持。耿進平得知消息後,馬上提出申請。一聽要搬家、還有補貼,村民熱情很高,8月8日一天時間內,783戶的搬遷補償安置暨新房選購協議就全部籤完。「我們挨家挨戶徵求意見,一聽有這好政策,大夥都盼著趕緊搬新家。17年來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耿進平欣慰的說。

  根據試點要求,每戶的補助再加上舊屋面積置換,一家人不到10萬就能買套130㎡的新房屋。而對於南北劉的村民來說,搬遷後更大的意義在於以後走親戚、操辦紅白事再也不用跑來跑去,成了一個大院裡的事。張君會每個月都要騎電動車跑到工地上看看自己的新家蓋到了什麼程度,劉景玉也想著搬完家後咋跟北劉莊村的堂兄弟聚一聚。

  孫允建說,2015年和2016年,東平縣先後被納入全省黃河灘區遷建一期和二期試點,總投資3.16億元,涉及耿山口、馬山頭、南劉、北劉4個村、4436人,建設3個社區,總建築面積18.7萬平方米。一期耿山口社區已全部建設完畢,已復墾土地200餘畝,剩餘群眾全部在9月完成回遷;二期馬山頭社區已完成主體建設,南北劉社區即將封頂,年底可全部達到交房標準。

正在建設中的東平縣南劉莊村新社區。(亓翔 攝)

  「2020年,讓60萬灘區居民安居」

  對於山東黃河沿岸的60多萬居民來說,東平的樣板只是一個開端。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東說,今年8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各項任務,基本解決60.62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遷建的範圍涉及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濱州、菏澤7個市17個縣。在遷建方式上,通過分類實施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築村臺、築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種方式。

  從《規劃》列出的時間表看,2017年,完成5類項目前期工作,啟動17個新建村臺和13個外遷安置新社區工程建設;2018年,全面鋪開工程建設,再開工建設11個村臺和29個外遷安置新社區,啟動長清平陰護城堤、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設;2019年,全面推進各類工程建設,完成全部28個新築村臺、13個安置新社區、75個舊村臺改造,以及大部分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2020年,全面完成5類工程建設,進行竣工驗收後儘快交付使用,以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據了解,規劃總投資需要260.06億元,其中外遷安置工程投資95.85億元,就地就近避洪工程投資157.2億元(其中,就地就近築村臺115.3億元,築堤保護24億元,舊村臺改造提升17.90億元),撤離道路改造提升投資7億元。

  讓灘區居民安居的同時,也要「樂業」。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張瑞東說,下一步,將依託黃河灘區資源優勢,引導灘區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實施電商扶貧、光伏扶貧,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目前,灘區村已建設成扶貧車間69個,帶動了近千餘名貧困人口就業。」

 

相關焦點

  • 大眾日報1.8萬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紀實,全景記錄灘區遷建歷程
    黃河在魯奔流千裡,灘區百姓困苦百年。黃河山東段長628公裡,河槽和大堤之間形成1702平方公裡的灘區,60萬群眾居住其間,飽受水患威脅,因洪致貧年復一年。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寄託著灘區群眾百年的「安居夢」「致富夢」,對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淄博黃河灘區遷建首個灘內村莊開始拆除
    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2月28日訊(記者 邵鵬飛)2月26日下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舊房應聲倒下,淄博高青縣常家鎮開河村黃河灘區舊村開始拆除,拉開了淄博黃河灘區舊村拆遷的序幕。「能搬到寬敞明亮、離縣城又近的樓房是我們灘內人們多年來的夙願,畢竟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一想到再也見不到它了,還是禁不住流淚了。」開河村村民封玉芬擦了一下眼角後又笑著告訴記者,「謝謝你來給我們拍下這張合影。」拆除現場村民們齊心協力,速戰速決,搬東西的、裝車的、拆房子的,井然有序進行著。搬完東西,同老房子揮手告別,向著幸福新生活再出發。
  • 黃河灘內 雁群正鋪天蓋地趕來
    【觀測】大鴇已按時赴約雁群正在趕來的路上11月12日,今年下半年第一場寒潮到來之前,長垣黃河灘區內灑滿陽光,碧空如洗,一馬平川。身穿「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字樣衣服的王永昌,帶著鳥類觀測的專業設備,再次來到蘆崗鄉王新莊附近的黃河灘區。王永昌的另一個身份,是長垣市綠色未來環境保護協會的成員。
  • 大遷建|學校從灘內到灘外+年輕教師加入灘區學校…灘區孩子的...
    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2020年6月24日,黃河洪峰在山東過境。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省內54座浮橋必須拆除,位於東明縣沙窩鎮的沙窩浮橋是其中之一。
  • 綠滿灘區幸福來 ——平原示範區保護與治理黃河灘區綜述
    平原示範區灘區岸線26公裡,灘區面積126平方公裡,佔全域面積的1/3,轄兩個鄉鎮(橋北鄉、韓董莊鎮)49個村,涉及10萬群眾。與鄭州核心城區呈左右岸分布,被譽為「黃河下遊第一灘」。橋北鄉破車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培軍,對這些年生活中的變化深有感觸。   保護黃河,要在保護,重在治理。去痾必用猛藥,治亂當以重典。2019年年初,一場清除「小散亂汙」的殲滅仗在平原示範區灘區打響,區、鄉鎮、村三級幹部下沉到一線,逐村逐戶進行整治,以刮骨療毒之勇,通過「兩斷三清」重典治亂,大量違規小企業撤離灘區。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黃河岸邊的笑聲 之小灘子村的「大變化」錯落有致的青磚民居,平整乾淨的戶戶通水泥路,鼓囊囊的腰包,充滿幸福的笑臉……準格爾旗大路鄉小灘子村正向著產業強、環境美、農民富的目標邁進,成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
  • 珍稀鳥類大鴇與數萬小夥伴越冬棲息,長垣黃河灘區變身「鳥族天堂」
    【觀測】  大鴇已按時赴約雁群正在趕來的路上  11月12日,今年下半年第一場寒潮到來之前,長垣黃河灘區內灑滿陽光,碧空如洗,一馬平川。身穿「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字樣衣服的王永昌,帶著鳥類觀測的專業設備,再次來到蘆崗鄉王新莊附近的黃河灘區。
  • 黃河入海口,黃河像條龍,綿延五千公裡,百折不撓終入海
    —鳥類科普園(溼地遊船、鳥類放飛區)——泥灘捉蟹(渾水摸魚)——遠望樓(黃河遊船碼頭、黃河入海VR體驗館、直升飛機空中遊覽、餐飲購物)——浮橋——北汊河河海交匯遊船碼頭。中國人號稱是龍的傳人,而黃河看起來特別像條龍,而且像條正在撲食或躍起的龍,是否是說中國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呢?
  • 違規選址黃河灘區且未批先建,河南蘭考緊急叫停光伏發電站
    違規選址黃河灘區且未批先建,河南蘭考緊急叫停光伏發電站 張興軍/新華網 2015-05-23 13:41 來源:澎湃新聞
  • 黃河灘又現「暴力」放生,大魚被從高空直接拋入水中
    黃河灘又現「暴力」放生,大魚被從高空直接拋入水中。連釣魚人都看不下去:魚都給摔死了!11月5日,中牟萬灘鎮趙口閘附近,有放生者正在放生黃河鯉魚。數百條大鯉魚被從卡車上直接傾瀉到黃河灘上,這些被放生到黃河灘涂上的魚來回亂跳,離河道還有數米遠。數名放生者直接用手撿起大魚,重重地拋入水中,口中不時喊著「好人一生平安」。
  • 濟南黃河灘現大量喜鵲死亡 專家排除禽流感(圖)
    與那些死去的喜鵲相比,黃河灘上棲息的麻雀要幸運得多  來源:山東新聞網  濟南黃河灘喜鵲大量死亡 死因說法有多種  □本報記者 孫華  喜鵲叫,喜事到。然而,連日來黃河岸邊槐蔭區吳家堡河段紛紛死亡的喜鵲,卻給周邊居民的心中蒙上陰影。
  • 湖南一古村疑似迷宮,專家稱有人布陣,600多年無人破解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逐漸提高,城市的喧囂使得人們感到疲憊,在現在的社會人們疲憊後就會選擇出去旅遊來散心,而古村就成為了人們出行的首選,中國的古村落有很多,而且歷史都十分悠久,人們探索古村落的奧秘反而會有一种放松的感覺。
  • 路平丨我的家鄉度古村
    2017年,政府壓縮、合併自然村,度古村要同鄰村合併,鎮政府意見合併後新村命名要用鄰村的。我的一個發小時任村幹部,給我打來長途電話,嚴肅地對我說,「鎮政府不徵求意見、不做調查研究就要取消咱村的名稱,憑什麼?
  • 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山東譜出最強音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高玲菏澤東明:灘區村民即將入住新房「在黃河灘住了大半輩子,每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就怕大水把房子衝壞了,現在再也不用愁了。」今年66歲的劉士魁是土生土長的黃河灘人,如今,他們一家五口即將住進位於長興集鄉八號試點村臺的新家。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黃河入魯第一縣。「三年攢錢、三年墊房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
  • 40年,他治好了黃河源區近80萬畝「草原之癌」
    三年前,這片區域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黑土灘」。  駐紮海拔四千多米的黃河之源,每年在草原上風餐露宿野外作業200多天,治理好近80萬畝「草原之癌」黑土灘。這是羅日蓋過去40年來的工作常態。  黃河走東海,萬裡入胸懷。  紮根堅守「三江源」,治理草原「黑土灘」。
  • 為什麼是黃河?
    此後40年間,黃河都處於兩支分流的狀態,雖無大的改道,但北、東兩流河患頻發,直至北宋滅亡,圍繞北流、東流的治河爭論一直存在於宋王朝的朝堂之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黃河託克託縣流域。黃河下遊1092公裡的河道兩側分布著約3818平方公裡的灘區。 圖:黃河灘區 (圖片來自Google Earth)灘區在兩重堤壩間,時常面臨洪水威脅。然而,有180多萬人在灘區生活、耕作。
  • 綿竹:600多個「微心願」等你來認領
    綿竹市愛之援義工協會的志願者經過1700多個小時的走訪,收集到600多個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微心願」,期待愛心人士認領。「從7月初至8月底,我們建立了1支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保護志願服務隊,108 位志願者付出了1752.5個小時的努力,共走訪了12個鄉鎮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670餘名,收集到他們的『微心願』。」
  • 「黃河戰略」落地生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
    核心示範區高標謀劃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
  • 雲南有處原始的古村,被稱彝族版「布達拉宮」,村民仍用驢子代步
    在雲南的雞犬相聞之地,有處名叫城子的彝漢結合的村莊,在明朝時期,城子古村是滇東南的文化,經濟中心之一,就是因為村中有昂土司府的存在。從明朝算起,城子古村有500多年的歷史,但城子古村並不是從明朝開始。而是源於一個彝族的傳說。也正是因為這個傳說,我們可以把城子古村分為三部分觀賞和體驗。
  • 小灘子村:稻花香裡說豐年
    夏末秋初,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鬱鬱蔥蔥的莊稼綠了豐收在即的村莊。8000餘畝玉米畝產預計1700餘斤,200餘畝水稻畝產預估1000餘斤……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灘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旭激動地說:「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村子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