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納米海綿" 能吸收人體血液中毒素

2020-12-05 搜狐網
加州大學的工程師發明了能將包括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蛇毒及蜂毒等各種危險毒素安全送出體內的「納米海綿」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將納米聚合物覆蓋在蛋白質上,以模擬血紅細胞膜,並用之吸收侵入體內的多種毒素,結果發現,這種「納米海綿」不僅能吸收細菌毒素,同時亦能吸收蛇毒、蜂蜇等會導致人體中毒性休克的毒液。

  毒素測試使用的是葡萄球菌產生的溶血素。它分泌成孔毒素破壞細胞。溶血素分子會攻擊細胞壁同時削弱其分子鍵,最終使細胞穿孔死亡。

  阻止成孔毒素,是開發納米海綿的關鍵。本質上而言,他們設計出的納米海綿是一種化學成分上與紅細胞近似的「假紅細胞」,溶血素分子被納米海綿所吸引並聚集其四周,放棄攻擊其他細胞,隨後納米海綿就可將毒素運至肝臟並排出體內。(毒素並不會攻擊肝臟細胞,因為他們正忙著撕咬納米海綿內部的堅固聚合物),一個納米海綿能夠吸收大量的溶血分子。

  在老鼠實驗中,89%接種納米海綿的老鼠在注射大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後存活。44%被毒素襲擊後注射納米海綿的老鼠倖存。即便納米海綿與溶血毒素注射比例為1:70,兩者同時注射的老鼠亦大量存活。不過在臨床試驗之前,該項目仍需繼續研究。(尚力)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
  • 科學家創造可重複使用的海綿 可有效吸收溢油
    然而現在,科學家們卻創造出了一種可以反覆使用的吸油海綿。這種海綿由伊利諾州西北大學領導的團隊開發的,實際的海綿本身和其他海綿很像。秘密在於在其上塗上一層薄薄的塗層,被稱為OHM(親油疏水磁性)納米複合漿料,它是由磁性納米結構組成的。這種基質具有親油性和疏水性,這意味著(分別)它能吸引油和排斥水。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和合作者將評估納米海綿在動物模型上的功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對小鼠呼吸道和肺部的短期安全性。這些COVID-19納米海綿是否能夠在人體中進行測試取決於多種因素,但研究人員正在儘快採取行動。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納米海綿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開發出一種「納米海綿疫苗」,經小鼠實驗證明,其能大量吸收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產生的成孔毒素——無論在血管還是在皮膚,因此能預防MRSA放出的alpha-溶血素造成的影響惡化,可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抗毒素疫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上。
  • 研究表明,納米海綿可以吸引冠狀病毒遠離肺細胞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想像一下,如果科學家們僅僅通過將注意力從活的肺細胞上轉移開就能阻止冠狀病毒的感染,那該有多好?波士頓大學國家新發傳染病實驗室(NEIDL)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納米快報研究中宣布了一項新的治療對策,似乎在波士頓的NEIDL進行的實驗中做到了這一點。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張良方教授是納米醫學領域的一名傑出學者,2013年,他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名35歲以下的創新者」(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團隊開創了用細胞膜來「包裹」納米顆粒的仿生納米技術,並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一系列生物醫學問題。而本次的納米海綿,則是這支科研團隊的一個新嘗試。
  • 記憶海綿性能強 無毒無過敏有效保護人體皮膚
    記憶海綿是十多年前歐洲發明的,具有慢回彈力學性能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綿,一個特種海綿,英文通用名字叫MEMORY FOAM,記憶海綿是其直譯,國內有叫慢回彈海綿、太空零壓力、宇航棉、TEMPUR泰普爾材質、低反彈材料、粘彈海綿等等。
  • 美製成能清除有毒金屬的納米海綿
    據物理學組織網站11月12日報導,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歷時10年,研究出一種中孔結構自組織單層膜(SAMMS)海綿狀粒子。專家稱,SAMMS粒子在有毒金屬物質清除中作用極大,有望很快在工業排放物淨化、清除原油和飲用水中的有毒金屬等方面發揮作用。
  • 巴拿馬科學家發明可降解人工骨螺釘 可抗炎抑菌被人體吸收
    【南美僑報網劉大美編譯】近日,由巴拿馬科學家發明的一款人工骨螺釘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商用。巴拿馬《新聞報》10月28日報導,畢業於巴拿馬大學(UP),目前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巴拿馬科學家吉列爾莫·安東尼奧·阿梅爾(Guillermo Antonio Ameer)所領導的實驗室發明了一款用於骨外科手術的醫療器材。該設備能夠促進人體組織再生,並隨著時間的流逝從患者體內消失。
  • 美科學家發明智能吸油海綿有效解決海上溢油事件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智能海綿可以清理漏油》(Smart sponge could clean up oil spills )的報導指出,其資助的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多孔的智能海綿,可以選擇性地吸收水中的石油。
  • 這名36歲的科學家,掀起了納米醫學的新浪潮
    如果能把在整個人體中流通的抗癌藥定向投放到腫瘤上,那藥物的局部濃度就會上升,治療效果也有望大大提高。然而將藥物遞送往體內的特定組織一直是個困擾醫生和科學家的難題。藥物沒有長眼睛,要怎麼知道哪裡才是最需要它們起作用的地方呢?
  • 人體血液能量可發電 24小時監控人體健康(圖)
    現在,研究人員說,一種利用人體血液能量發電的裝置即將面市。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就能利用血流,來給Ipods、手機和其他移動電子設備充電了。    納米管線植入皮下    這項最新的技術,來自於美國喬治亞技術學院的王鍾林(音譯)教授所在團隊。近日,該團隊開發出一種氧化鋅納米管,能夠在受到機械壓力時產生電流。
  • 寒星三寶納米活力肽 小分子易吸收更具營養
    原標題:寒星三寶納米活力肽 小分子易吸收更具營養肽(Peptide)是指分子結構介於胺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一類化合物,是由20種天然胺基酸以不同組成和排列方式構成的,從二肽到複雜的線性或環形結構的多肽的總稱。每一種肽都具有獨特的組成結構,不同肽的組成結構決定了其功能。肽在生物體內的含量是很微量的,但卻具有顯著的生理活性。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機器人、磁性肥皂、特殊海綿 : 海上油汙清潔大隊
    所幸,科學界有了解決油汙的最新發明 : 機器人、磁性肥皂以及專用海綿。來自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Vinayak Dravid教授和博士生Vikas Nandwana認為,不起眼的海綿可能是應對海洋溢油的關鍵。Dravid教授說 :「漏油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我們想創造一種技術讓清潔漏油變得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環境生態更加清潔和更加安全。」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SARS-CoV-2能與靶細胞上已知或未知蛋白受體結合因而具有感染性。作者開發了細胞納米海綿作為冠狀病毒的醫學對策。這些納米海綿由人細胞衍生的膜製成,這些膜源自SARS-CoV-2天然靶向的細胞(圖1A)。納米海綿具有與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相同受體。
  • 靠疏水基團,納米海綿「吸走」柴油洩漏
    一項新研究有望能快速地清除洩漏的柴油,修復被汙染的水體和土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研製出一種可高效去除水體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納米修復劑。日前,國際環境科研領域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發表了該成果的相關論文。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