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西藏之路與天相接 想要穿越有多難?

2020-11-25 網易旅遊

通往西藏之路與天相接 想要穿越有多難?

2019-01-14 00:12:30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在中國有一種公路叫「天路」它們沿途海拔極高仿佛可以與天相接截止2017年底全國公路裡程達到477.35萬千米幾乎能繞赤道120圈但其中能被稱為天路的卻少之又少且大部分都集中於青藏高原之上

▼青藏高原的公路,攝影師@山風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

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地質複雜

註定著每一條道路的修建都將困難重重

I

上天入地

1950年的中國

持續100多年的紛亂剛剛平息

邊疆亟待建立全新的防線

而此時的西部邊疆

只有西藏還未解放

可是自古以來

通向西藏的道路卻是

▼出自1930年《西藏始末紀要》

「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

正因如此

不僅軍隊難以進入

糧草也難以供應

為了有充足的力量保衛邊防

一條入藏公路的建設迫在眉睫

於是在「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號召下

「入藏第一路」正式開工

而這一修就是整整4年

最終2255千米的道路全線貫通

是為康藏公路

康藏公路東起雅安、西至拉薩

一頭是海拔幾百米的人間天府

一頭是高4000米的仙界高原

然而數千米的高差並非最大的阻礙

若要自東向西進入西藏

縱貫南北的橫斷山才是真正的天塹

▼若從雅安前往拉薩,必先穿過橫斷山區,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位於我國西南部的橫斷山

如同大地的褶皺

七條南北走向的山脈東西並列

主脊線間平均僅有約100千米

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和極高山

更是佔總面積的73%

▼橫斷山區,圖中為大渡河,攝影師@曹鐵在四川盆地邊緣

大山已陡然聳立於眼前

成為公路沿途的第一道關卡

這就是二郎山

其最高海拔與山腳下的天全縣

相差近2500米

遠比大名鼎鼎的五嶽更加巍峨

▼「二郎山,高萬丈」,下圖為站在二郎山埡口遙望遠方山脈,攝影師@小蝸牛不過

這僅僅是康藏公路的「開胃小菜」

翻越二郎山後

公路將到達海拔1330米的瀘定

隨後再直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口

這才正式來到崇山峻岭的世界

▼折多山口,屬於橫斷山脈中的大雪山脈,攝影師@姜曦全程最為艱險的

莫過於沙魯裡山脈的雀兒山口

這裡海拔5050米

是川藏公路的最高點

空氣稀薄、白雪皚皚

冬季氣溫可達到零下20-30℃

60餘年前的築路部隊

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

才得以劈山開路、越過山口

▼雀兒山口,攝影師@黑桃老K(請橫屏觀看)抵達雀兒山時

康藏公路已穿山越嶺600餘千米

然而隨後的數百千米路程內

他念他翁山的業拉山口(4658米)

伯舒拉嶺的安久拉山口(4475米)

正靜靜等待著人們的到來

▼業拉山上陷入冰雪的車輛,攝影師@曹鐵重重山脈間

更有六條大江穿行其中

流水侵蝕、千溝萬壑

▼瀾滄江峽谷,攝影師@胡澍在沙魯裡山和芒康山之間

作為橫斷六江中水量最大者

金沙江聲勢浩大、逶迤南行

公路則在谷底跨江而過

▼金沙江,拍攝於今四川甘孜石渠縣,攝影師@夢旅人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間

是奔騰咆哮的怒江

這裡峽谷幽深、水流湍急

60多年前為了架橋跨江

施工隊與湍急的水流奮戰近4天

才終於將施工便橋的鋼索送至對岸

▼水流湍急的怒江,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從高聳的山口

到深邃的河谷

上下來去之間高差可達數千米

在沒有穿山隧道的時代

公路往往只能「就地爬行」

在陡峭的山坡上曲折盤旋

▼怒江72拐,亦稱「川藏99道彎」,位於邦達至怒江的途中,攝影師@李珩總而言之

高山峽谷在這裡依次展布

跨越其間的康藏公路

沿程高度差異之顯著、海拔變化之迅猛

如同連續不斷入地上天

▼翻越馬尼幹戈的車隊,位於四川德格縣,攝影師@曹鐵然而

即便走出橫斷山區

康藏公路的艱難仍未結束

1952年

修至西藏昌都的康藏公路轉頭向南

選擇了經波密、林芝抵達拉薩的路線

▼車隊經過林芝-波密段,旁邊是帕隆藏布江,圖片來源@路虎中國雖然南部的氣候更加溫和

便於就地取材和施工

但這也意味著公路還要翻越

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

以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

並經過多個地震區及不良地質段

▼色季拉山口和遠方的南迦巴瓦峰,攝影師@賈紀謙誠然,這個決定十分艱難

但為了惠及更多農業人口

便於靠近邊境、鞏固國防

經賀龍、劉伯承、彭德懷、鄧小平和毛澤東等人的層層批覆

才最終確定了康藏公路的骨架

並於1954年底正式通車

▼選擇了「困難模式」的康藏公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道路竣工的第二年

隨著西康省的撤銷

康藏公路的名字自此成為過去

耳熟能詳的「川藏公路」應運而生

起點也從雅安變更為成都

而緊隨其後

公路南線建設的大幕也轟轟烈烈地拉開

南線道路不再向北繞行

而是從新都橋持續向西

在雅江跨越大江

在理塘翻越高山

▼理塘剪子灣山口,攝影師@夢旅人經竹巴籠大橋進藏

(就是前不久被堰塞湖洪水衝垮的那座橋)

並在邦達與康藏老路匯合

同線共通拉薩

▼邦達附近路段,攝影師@曹鐵而在拉薩的西側

公路建設同樣如火如荼

為了攀登世界最高峰

一條珠峰專項公路落成

它從日喀則經定日縣

一頭鑽進喜馬拉雅山脈

直達珠穆朗瑪峰北麓

▼珠峰公路,攝影師@姜曦另一條則在定日縣與珠峰公路分道揚鑣

它將跨越6座大山、數條河流

在珠穆朗瑪峰群和希夏邦馬峰之間飛旋而下

直至中國-尼泊爾邊境的樟木口岸

被稱為中尼公路

▼中尼公路,攝影師@小強先森川藏南線和中尼公路前後相連

可從成都一路直達中尼邊境

這條道路沿程風光密集

在今天尤其聲名顯赫

人們稱之為「國道318」

▼G318成都-樟木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即便是周邊名不見經傳的鄉鎮小路

都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由理塘向北,前往措卡湖的公路,攝影師@夢旅人而曾被康藏公路放棄的北線方案

也再度被提上日程

隨著昌都-那曲、成都-爐霍路線通車

又一條連接川藏的公路落成

它同樣貫穿橫斷山脈

是為「國道317」

▼G317成都-那曲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兩條國道自東向西

將西藏腹地與四川緊密相連

而在北方的青海省

同樣有一條著名的運輸動脈

它雖不似川藏公路跌宕起伏

但卻仍然充滿艱難險阻

全程困難不斷

II

凍土天路

2006年7月1日

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的時代

徹底地成為了歷史

而在它身旁並駕齊驅的

則是服役半個多世紀

一度負擔著80%進藏物資運輸的

青藏公路

▼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攝影師@鄒小慶這條公路南抵拉薩

北至青海格爾木

向東可到達西寧

沿程翻越崑崙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脈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如果說川藏公路如同上天入地

那麼青藏公路可謂名副其實的

「修在天上的道路」

▼G109格爾木-拉薩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從格爾木南行至崑崙山口

一路海拔上升近2000米

是全程高差最為顯著的一段

而此後的近1000千米路程中

地表最大起伏僅有約800米

丘陵谷地遍布

幾乎一望無際

▼陳毅翻越崑崙山和唐古拉山時的描述

「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

只有連綿的雪峰、無人的曠野、稀薄的空氣

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還是世界屋脊

▼地勢平坦的青藏公路沿線,攝影師@田捷硯(請橫屏)越過崑崙山向南

公路將穿過一片廣袤的荒野

人們稱之為可可西裡

在寬淺的谷地中

發源於雪山的流水時分時合

如同姑娘的髮辮

其寬度可達數十米

▼沱沱河,攝影師@姜曦在這裡,公路將依次跨越

楚瑪爾河、北麓河、沱沱河以及尕爾曲

而它們最終將在下遊匯聚

成為一條家喻戶曉的大河

那便是長江

▼青藏公路在唐古拉山附近穿越河流,攝影師@CrazyWolfkin唐古拉山以南也同樣如此

公路穿越藏北高原

跨越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等多個水系

最終抵達拉薩

▼青藏公路將從左前方處到達拉薩,攝影師@小風雖然青藏公路全線起伏平緩

不必再穿越一眾高山深谷

但它面臨的最大挑戰

實則在地表之下

青藏高原終年寒冷

巖土溫度常低於0℃

其中的水分也凍結成冰

成為凍土

▼巖土中的水分凍結膨脹導致地面隆起,成為凍脹丘,攝影師@萬瑞尤其在廣袤的可可西裡一帶

沿線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

下層巖土常年不化、堅硬無比

厚度可達100餘米

是為多年凍土區

而隨著海拔或緯度的降低

巖土冬季凍結、夏季完全消融

成為季節性凍土區

▼青藏公路沿線凍土區分布,參考中科院高寒網《青藏高原凍土分布圖》,有簡化,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即便在多年凍土區

上層凍土也會發生融化和凍結

於是在冬季

巖土膨脹、地面隆起

而在夏季

凍土融化、路基沉陷

嚴重時甚至如同一團稀泥

成為築路工程的最大難題

不僅如此

公路路面吸收、積聚熱量

則會加重凍土融化

黑色瀝青路面的影響更為嚴重

路面變得坑坑窪窪、高低起伏

車行其上顛簸異常

常被人們稱為「搓板路」

▼受凍土影響坑窪不平的路面,攝影師@鄒小慶於是人們只能想方設法為土地「降溫」

從抬高路面

到改變路基材質或結構

▼加高的路面,攝影師@鄒小慶再到加裝熱棒散熱降溫

▼熱棒,一般地下8米,地上4米,具有高效的傳熱特性,能降低凍土溫度,攝影師@季康又或者直接以橋代路

減少路面向地下傳遞的熱量

▼青藏公路通過通天河,攝影師@仇夢晗然而不幸的是

凍土僅僅是眾多難題之一

青藏線全程跨越多個地震活動帶

大震、強震毫不罕見

2001年11月

崑崙山口附近發生地震

強度可達8.1級之高

滑坡、泥石流更是屢見不鮮

尤其在念青唐古拉山一帶

雖然當雄草原牛羊遍野、平靜安詳

▼當雄草原,攝影師@YCC但在不到100千米外的羊八井地區

道路兩側雪峰夾持

海拔大多都在6000米以上

最為高聳的念青唐古拉峰

海拔更是高達7162米

似乎巨石泥流隨時都能傾瀉而下

▼羊八井附近峽谷,攝影師@鄒小慶也正因為困難重重

僅用一年就通車的青藏公路

前前後後歷經了2次改造、2次整治

用了近50年的時間

才終於達到全程二級公路標準

▼青藏公路,攝影師@鄒小慶(請橫屏觀看)如今

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

公路鐵路交織錯落、同線並行

而在不遠的將來

京藏高速也將沿相同的路線抵達拉薩

成為高原上新的工程奇蹟

屆時三條道路齊頭並進的場景

將是三個時代最為鮮明的印記

III

邊境長城

1951年8月3日

新中國第一支先遣部隊歷盡艱難

終於進入位於西藏最西側的阿里地區

標誌著西藏全境和平解放

然而這裡群山環抱、土地荒蕪

人們大多以遊牧為生

即便是今天的噶爾縣(阿里行政公署駐地)

與拉薩僅直線距離就超過1000千米

如同哈爾濱之於北京

在沒有公路的年代

從拉薩向這裡運輸物資

往往只能依靠犛牛和馬匹

全程耗時可達一月有餘

▼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而新疆南部的城鎮相對近多了

不管是到和田縣還是葉城縣

直線距離都僅有500-600千米

但若由新疆入藏

橫亙中間的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

將是兩道無法迴避的天險

如遇大雪封山、洪水泥流

則更是寸步難行

▼白雪皚皚的崑崙山,攝影師@小強先森極其閉塞的交通

讓駐守阿里的騎兵隊時常斷炊斷糧

戍衛邊境顯得異常艱難

建設一條可供行車的運輸命脈勢在必行

於是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兩年後

這條連接新疆和阿里地區的道路正式開工

工程隊頂風冒雪、劈山開路

僅用18個月的時間

便打通了這條邊疆生命線

全程共1179千米

▼新藏公路上的運輸車隊,攝影師@小隊長(請橫屏觀看)3年後

公路繼續向拉薩方向延伸

在拉孜縣和中尼公路相連

終結了新疆-阿里-拉薩三地遙遙相望的歷史

人稱新藏公路

公路全程沿邊境蜿蜒而行

距離國境線最近時僅有約30千米

如同一條綿延千裡的邊境長城

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新藏公路全程和國境線,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然而

新藏公路的修建並非一帆風順

它在崑崙山脈翻越10個雪山達坂(蒙語,山口)

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15千米

超過5000米的路段也達到130千米

堪稱「天路中的天路」

▼新藏公路,攝影師@陳建平(請橫屏觀看)公路起點位於新疆葉城縣

此處海拔僅為1480米

而沿途行進不到100千米

公路便開始驟然爬升

直至3250米的庫地達坂

其地勢險要

被譽為第一道「鬼門關」

▼「庫地達坂險,猶似鬼門關」,攝影師@小強先森從崑崙山到喀喇崑崙山

是公路全程最為險峻的一段

4900多米的麻扎達坂、黑卡達坂

▼「麻扎達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達坂旋,九十九道彎」,攝影師@小隊長5000多米的奇臺達坂、界山達坂

▼「界山達坂彎,伸手可摸天」,攝影師@柳葉刀以及高達5378米的紅土達坂均集中於此

每一個都足以令人心驚膽寒

▼紅土達坂是中國最高的國道公路山口,攝影師@小強先森離開喀喇崑崙山區

則來到較為平緩的地帶

從噶爾縣起

新藏公路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夾縫中持續穿行

途經一眾神山腳下

串起大大小小的山間谷地

▼岡仁波齊,攝影師@雁海全程翻越12座山、跨過8條河

才終於抵達日喀則的拉孜縣

▼公路途經拉昂錯附近,下圖為新藏公路相連的省道,遠處是海拔7694米的納木那尼峰,攝影師@劉兆銘此外

綿延巍峨的山脈

更是阻擋了從海洋襲來的潮溼空氣

於是山脈之後的地區變得格外乾旱

年均降水量最低僅有約50毫米

與巴丹吉林沙漠一帶相當

▼阿里札達縣附近,由於氣候寒冷而乾燥,地表植被稀少,攝影師@小強先森乾旱形成了乾燥疏鬆的粉土

極不適於修築路堤

加之凍土融化、邊坡坍塌

讓新藏線的修建尤為艱難

1957年打通的新疆-阿里段

路面以簡易砂礫鋪就

最窄處僅有2.5米

經過前後40餘年的改造

才終於達到四級公路標準

▼新藏公路曾經簡易狹窄的路面,攝影師@阿杜直到2013年10月

新藏公路完成柏油路面改造

全程全年均可通行

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國家級公路

▼改造後的新藏線,攝影師@張揚的小強IV

不凡之路

至此

與西藏相鄰的新疆、青海、四川

都已修通連接西藏的國家級公路

最後一個鄰省同樣任重道遠

這條滇藏公路

沿著橫斷山自南向北緩慢攀升

沿途的大理、麗江、香格裡拉

每一個都人氣高漲、遊人如織

充滿煙火氣息

▼公路穿過大理的村莊,攝影師@阿杜但它同樣有「高冷」的一面

或是途經雪山腳下

▼經過梅裡雪山腳下的滇藏公路,攝影師@山風或是掠過大河邊緣

▼金沙江大拐彎,攝影師@李貴雲在德欽附近翻越芒康山-雲嶺一脈後

則進入坡陡谷深、滑坡頻發的峽谷

和瀾滄江並排而行

▼在瀾滄江峽谷行進的滇藏線,攝影師@高承(請橫屏)滇藏公路實際施工期高達11年半

最後在芒康與川藏南線匯合

成為國道214的組成部分

▼芒康以南為滇藏線部分,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當5條國道主動脈相繼落成

再加上穿越眾多高原海子的黑阿公路

▼黑阿公路從那曲(舊稱黑河)至阿里噶爾,公路向南可到達納木錯,攝影師@姜曦以及多條通向國境線的省道公路

▼丙察察公路察瓦龍至察隅段,攝影師@鄧飛西藏地區的公路交通網絡

正式形成「兩橫三縱六通道」的格局

▼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如今回想起來

距離康藏公路鑿開第一塊路石

已經過去了近70年

這數十年裡

全國的交通工程高歌猛進

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中東部地區

從國道到高速、從動車到高鐵

其發展可謂日新月異

而在這片世界屋脊上

幾乎每條道路都不得不跋山涉水、披荊斬棘

修建過程異常緩慢而艱辛

▼車隊途經怒江峽谷,道路如同嵌在巖壁當中,圖片來源@路虎中國截止至2017年底

西藏公路裡程已達到89343千米

它們盤旋在雪域高原上

不論是沿途的風景

還是背後的故事

都值得人們去發現和探尋

也正是這些「修在天上」的道路

讓西藏徹底告別了人背畜馱的時代

將藏區與全國各地緊密相連

在中國乃至世界公路史上

都堪稱不凡之路

▼通向班公錯,攝影師@向文軍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劉星妍_liuxingyan

為您推薦

  • 推薦
  • 熱點
  • 娛樂
  • 體育
  • 財經
  • 時尚
  • 科技
  • 軍事
  • 汽車
  • 房產
|

觀察者網

11小時前

33709 跟貼33709

|

長安街知事

4小時前

1584 跟貼1584

|

澎湃新聞

7小時前

0 跟貼0

|

新華網

1小時前

46 跟貼46

|

澎湃新聞

3小時前

0 跟貼0

|

環球網

4小時前

89 跟貼89

|

悄悄圍觀

12小時前

7949 跟貼7949

|

環球網

7小時前

50 跟貼50

|

澎湃新聞

22小時前

936 跟貼936

|

新華社

1小時前

0 跟貼0

|

北京日報

9小時前

314 跟貼314

|

中國基金報

20小時前

25649 跟貼25649

|

觀察者網

7小時前

0 跟貼0

|

觀察者網

12小時前

721 跟貼721

|

央視新聞客戶端

6小時前

7356 跟貼7356

|

北京日報客戶端

11小時前

744 跟貼744

|

觀察者網

14小時前

6256 跟貼6256

|

新華社

1小時前

139 跟貼139

|

環球網

1天前

2 跟貼2

|

觀察者網

14小時前

67 跟貼67

|

新華社

6小時前

67 跟貼67

候知健

2020-11-25 20:10:58

娛樂江湖百曉生

2020-11-25 15:16:53

軍武次位面

2020-11-24 10:59:46

話說三農

2020-11-25 17:07:19

錢包那些事兒

2020-11-24 21:18:02

生活大火鍋

2020-11-24 06:11:01

FUNFASHION

2020-11-25 17:01:31

個案說法

2020-11-25 16:19:58

笑語千年

2020-11-25 19:41:00

暢遊山河

2020-11-25 18:45:24

百事漫談

2020-11-24 05:14:34

牛彈琴

2020-11-25 12:09:41

兔小影

2020-11-24 21:51:04

第一心理

2020-11-25 12:20:04

馮昊說娛樂

2020-11-24 10:08:24

科創板日報

2020-11-25 12:38:51

生與死分界

2020-11-25 11:05:52

黎明娛樂專家

2020-11-25 13:53:28

羅說NBA

2020-11-25 18:24:43

海拔新觀察

2020-11-22 15:13:46

2020-11-25 22:28:59

相關焦點

  • 構成西藏旅行的理由能有多單純?一張圖片足夠了
    前些天收到一個旅行客戶,他說自己想要圓夢,忘記了從哪裡看到過這麼一幅畫,就特別想去看看,後來才知道這是薩普神山。置身於卡久寺,四周忽而雲霧升騰、雲海翻湧,忽而又雲開霧散晴空萬裡,在這裡可以時而享受著天降甘霖,時而又沐浴著明媚陽光,完全可以用空中樓閣和「雲深不知處」來形容它。孜珠寺孜珠寺位於西藏昌都市丁青縣覺恩鄉,始建於三千年前穆赤贊普時期(周朝時期),海拔4800米左右。
  • 穿越時空的友誼是否可以柔韌相接
    她那時考取了中專,沒有服從分配,隨南下深圳,先在一家外資企業財務部工作,而後便自己創業如今小有成就,聽著她娓娓道來,我的心跌宕起伏。人一經別後,都會重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在那個鮮有聯繫的時代,面對面的朋友圈更真實。我們除了回憶,還是只有回憶,許多年空缺的友誼,被殘酷的現實打敗,縱使那個年月那麼鐵的關係又能怎樣?穿越時空的友誼無法柔韌相接!
  • 西藏自治區資訊|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
    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絕美在這個人人恨不得「以雙腳踏出一條旅遊之路」來的年代,在無數人心中被奉為「蓮花秘境」的墨脫,卻不得已成為了中國唯一未能完全通公路的縣城。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外界的人們便試圖以修建公路的方式,去聯繫這座「高原上的孤島」。只是,滑坡、水毀、泥石流……通往墨脫的公路,屢建屢毀。然而,墨脫是中華的邊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 西藏又一處世外桃源,穿越喜馬拉雅落差3000米的極致風情
    每年4、5月開始耕種、9月秋收 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油菜、豌豆 亞東溝攜帶印度洋暖溼氣流 最終進入江孜谷地與年楚河匯合 西藏土地最肥美、氣候最溼潤的
  • 天文學難點獲突破:相接雙星截止周期下推到0.15天
    相接雙星的形成和演化是天體物理領域的熱點與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把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由於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才導致哺乳動物有了足夠的空間和資源進行生存,而大約在1500萬年前,森林古猿出現,到了600萬年前,黑猩猩的祖先與森林古猿再次分道揚鑣,一直到十幾萬年前的智人。
  • 口袋妖怪:通往聯盟決賽的最後通道!冠軍之路詳細解析!
    冠軍之路是口袋妖怪遊戲中通往聯盟決賽的最通道!通過冠軍之路後,就可以參加聯盟決賽的比賽。但是,想要通關最後的關卡冠軍之路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冠軍之路可以說是又臭又長,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會起點,讓人苦不堪言。更別說一路上還有攔路的高等級精靈,有時候還沒走到一半自己的隊伍就已經沒有了狀態,只能宣布挑戰失敗。
  • 《星際穿越》的蟲洞通往多遠的宇宙?
    那麼,《星際穿越》中的人類是去哪裡尋找宜居的外星世界?他們去的地方離開銀河系了嗎?雖然木衛二、土衛六等衛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但這些星球遠離太陽,溫度非常低,也沒有可供呼吸的氧氣,人類無法在這樣的世界中生存。因此,人類只能放眼太陽系外。銀河系中估計有上千億顆恆星,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有行星,而像地球這樣主要由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巖質行星多達上百億。
  • 一年4倍計劃174天:期貨翻倍之路有多難?這一點才是關鍵
    期貨翻倍之路到底有多難?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天時就是市場要給機會,這是不可控的,說是老天賞飯吃也不為過,沒有趨勢行情就要耐得住寂寞等。但是後兩者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地利就是有一個完善而穩定的交易體系,人和就是交易中執行力到位。
  • 聶海勝:堅持是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熱血和生命鋪就的,他們這種平凡而高尚的奉獻精神在航天事業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加入航天員隊伍後,在「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薰陶感染下,我深切地體會到,選擇了航天員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奉獻和犧牲。幾年十幾年如一日地重複飛天和準備飛天的工作,在家庭與事業、生命與使命的碰撞中,我們都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 電子書下載|《理察·費曼傳》《通往權力之路》
    以往學界進行了諸多考察,但許多內容乃至輪廓性和結構性的問題仍有繼續探究的廣闊空間。本書作者是海內外中國政治史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於大處著眼,細處著手,借鑑現代政治學的某些理論,利用新刊布的簡牘資料,追本溯源,在關鍵點上不斷推進本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 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去西藏的最佳時間是幾月?西藏有什麼值得去的景點?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南邊疆,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接,北與新疆和青海省毗鄰,南面與印度、尼泊爾等國家接壤。西藏地處的青藏高原,與南極、北極一道並稱為世界「三極」。這裡是人間最後的淨土,是每個人的心靈所向。
  • 30天走遍9300公裡 帶你看一個真正的西藏_松下 LUMIX S1R_數碼影像...
    很多朋友對西藏都充滿了嚮往與好奇,這裡我們用四個最簡單的問題,來解釋下想要來西藏,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1、西藏旅行,路線和方式如何選擇?嚴重時會有噁心嘔吐現象,這時就要小心了。正常人都有高反,一般1-7天會逐漸適應。在高原不要劇烈運動,另外剛上高原,千萬不要洗澡。3、在西藏旅行需要帶什麼?    西藏旅行最重要的是兩證,即身份證和邊防證。西藏旅行,不論是去珠峰,還是走各種環線,邊防證必不可少。
  • 輻射4通往自由之路怎麼走 老北教堂輪盤機關密碼
    很多小夥伴在輻射4通往自由這個支線這兒卡住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所謂的自由之路怎麼走。而即便知道了,後面的老北教堂輪盤機關密碼也難住了一些玩家。這裡Nicho用圖文詳細給大家介紹下。   一、通往自由之路:   1、這個其實並不難,公園街站的雕像那裡為起始點,注意地下的紅色線,順著這個走就可好了。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戳視頻,觀看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西 藏憑藉傲然絕塵的海拔 定義地球的穹極被稱之為 地球第三極歷時200天拍攝,穿越1萬公裡高原地貌足跡留痕西藏7地市的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
  • 西藏的天鐵未解之謎!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吐蕃帝國崛起的小邦時代,在佛教傳來之前,天鐵就已經廣泛分布於西藏各地。 特別是作為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信仰物,發揮極重要的作用。如今發現大量的大鵬金翅鳥等形狀天鐵,和苯教有極其密切的聯繫。
  • 非洲人的「髒辮」多難洗?15天洗一次頭,看到他們的洗頭水都愣了
    導語:非洲人的「髒辮」多難洗?15天洗一次頭,看到他們的洗頭水都愣了眾所周知,每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外貌形象,畢竟走出去也要一身乾淨,而女孩對自己的臉蛋在意,而男孩子則對自己的髮型非常看重了,要知道有一句話說到「頭可斷,血可流,髮型不能亂」。雖然聽起來有些調侃之意,但是也反映了髮型對一個的形象。而現在的年輕人是想法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各種髮型都有。
  • 一部關於去西藏旅行的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位於西藏阿里普蘭縣北部,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也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峰頂海拔6656米。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