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種公路叫「天路」它們沿途海拔極高仿佛可以與天相接截止2017年底全國公路裡程達到477.35萬千米幾乎能繞赤道120圈但其中能被稱為天路的卻少之又少且大部分都集中於青藏高原之上
▼青藏高原的公路,攝影師@山風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地質複雜註定著每一條道路的修建都將困難重重I上天入地1950年的中國持續100多年的紛亂剛剛平息邊疆亟待建立全新的防線而此時的西部邊疆只有西藏還未解放可是自古以來通向西藏的道路卻是▼出自1930年《西藏始末紀要》「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正因如此不僅軍隊難以進入糧草也難以供應為了有充足的力量保衛邊防一條入藏公路的建設迫在眉睫於是在「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號召下「入藏第一路」正式開工而這一修就是整整4年最終2255千米的道路全線貫通是為康藏公路康藏公路東起雅安、西至拉薩一頭是海拔幾百米的人間天府一頭是高4000米的仙界高原然而數千米的高差並非最大的阻礙若要自東向西進入西藏縱貫南北的橫斷山才是真正的天塹▼若從雅安前往拉薩,必先穿過橫斷山區,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位於我國西南部的橫斷山如同大地的褶皺七條南北走向的山脈東西並列主脊線間平均僅有約100千米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和極高山更是佔總面積的73%▼橫斷山區,圖中為大渡河,攝影師@曹鐵在四川盆地邊緣大山已陡然聳立於眼前成為公路沿途的第一道關卡這就是二郎山其最高海拔與山腳下的天全縣相差近2500米遠比大名鼎鼎的五嶽更加巍峨▼「二郎山,高萬丈」,下圖為站在二郎山埡口遙望遠方山脈,攝影師@小蝸牛不過這僅僅是康藏公路的「開胃小菜」翻越二郎山後公路將到達海拔1330米的瀘定隨後再直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口這才正式來到崇山峻岭的世界▼折多山口,屬於橫斷山脈中的大雪山脈,攝影師@姜曦全程最為艱險的莫過於沙魯裡山脈的雀兒山口這裡海拔5050米是川藏公路的最高點空氣稀薄、白雪皚皚冬季氣溫可達到零下20-30℃60餘年前的築路部隊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才得以劈山開路、越過山口▼雀兒山口,攝影師@黑桃老K(請橫屏觀看)抵達雀兒山時康藏公路已穿山越嶺600餘千米然而隨後的數百千米路程內他念他翁山的業拉山口(4658米)伯舒拉嶺的安久拉山口(4475米)正靜靜等待著人們的到來▼業拉山上陷入冰雪的車輛,攝影師@曹鐵重重山脈間更有六條大江穿行其中流水侵蝕、千溝萬壑▼瀾滄江峽谷,攝影師@胡澍在沙魯裡山和芒康山之間作為橫斷六江中水量最大者金沙江聲勢浩大、逶迤南行公路則在谷底跨江而過▼金沙江,拍攝於今四川甘孜石渠縣,攝影師@夢旅人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間是奔騰咆哮的怒江這裡峽谷幽深、水流湍急60多年前為了架橋跨江施工隊與湍急的水流奮戰近4天才終於將施工便橋的鋼索送至對岸▼水流湍急的怒江,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從高聳的山口到深邃的河谷上下來去之間高差可達數千米在沒有穿山隧道的時代公路往往只能「就地爬行」在陡峭的山坡上曲折盤旋▼怒江72拐,亦稱「川藏99道彎」,位於邦達至怒江的途中,攝影師@李珩總而言之高山峽谷在這裡依次展布跨越其間的康藏公路沿程高度差異之顯著、海拔變化之迅猛如同連續不斷入地上天▼翻越馬尼幹戈的車隊,位於四川德格縣,攝影師@曹鐵然而即便走出橫斷山區康藏公路的艱難仍未結束1952年修至西藏昌都的康藏公路轉頭向南選擇了經波密、林芝抵達拉薩的路線▼車隊經過林芝-波密段,旁邊是帕隆藏布江,圖片來源@路虎中國雖然南部的氣候更加溫和便於就地取材和施工但這也意味著公路還要翻越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以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並經過多個地震區及不良地質段▼色季拉山口和遠方的南迦巴瓦峰,攝影師@賈紀謙誠然,這個決定十分艱難但為了惠及更多農業人口便於靠近邊境、鞏固國防經賀龍、劉伯承、彭德懷、鄧小平和毛澤東等人的層層批覆才最終確定了康藏公路的骨架並於1954年底正式通車▼選擇了「困難模式」的康藏公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道路竣工的第二年隨著西康省的撤銷康藏公路的名字自此成為過去耳熟能詳的「川藏公路」應運而生起點也從雅安變更為成都而緊隨其後公路南線建設的大幕也轟轟烈烈地拉開南線道路不再向北繞行而是從新都橋持續向西在雅江跨越大江在理塘翻越高山▼理塘剪子灣山口,攝影師@夢旅人經竹巴籠大橋進藏(就是前不久被堰塞湖洪水衝垮的那座橋)並在邦達與康藏老路匯合同線共通拉薩▼邦達附近路段,攝影師@曹鐵而在拉薩的西側公路建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攀登世界最高峰一條珠峰專項公路落成它從日喀則經定日縣一頭鑽進喜馬拉雅山脈直達珠穆朗瑪峰北麓▼珠峰公路,攝影師@姜曦另一條則在定日縣與珠峰公路分道揚鑣它將跨越6座大山、數條河流在珠穆朗瑪峰群和希夏邦馬峰之間飛旋而下直至中國-尼泊爾邊境的樟木口岸被稱為中尼公路▼中尼公路,攝影師@小強先森川藏南線和中尼公路前後相連可從成都一路直達中尼邊境這條道路沿程風光密集在今天尤其聲名顯赫人們稱之為「國道318」▼G318成都-樟木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即便是周邊名不見經傳的鄉鎮小路都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由理塘向北,前往措卡湖的公路,攝影師@夢旅人而曾被康藏公路放棄的北線方案也再度被提上日程隨著昌都-那曲、成都-爐霍路線通車又一條連接川藏的公路落成它同樣貫穿橫斷山脈是為「國道317」▼G317成都-那曲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兩條國道自東向西將西藏腹地與四川緊密相連而在北方的青海省同樣有一條著名的運輸動脈它雖不似川藏公路跌宕起伏但卻仍然充滿艱難險阻全程困難不斷II凍土天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有崑崙山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的時代徹底地成為了歷史而在它身旁並駕齊驅的則是服役半個多世紀一度負擔著80%進藏物資運輸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攝影師@鄒小慶這條公路南抵拉薩北至青海格爾木向東可到達西寧沿程翻越崑崙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脈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如果說川藏公路如同上天入地那麼青藏公路可謂名副其實的「修在天上的道路」▼G109格爾木-拉薩段,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從格爾木南行至崑崙山口一路海拔上升近2000米是全程高差最為顯著的一段而此後的近1000千米路程中地表最大起伏僅有約800米丘陵谷地遍布幾乎一望無際▼陳毅翻越崑崙山和唐古拉山時的描述「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只有連綿的雪峰、無人的曠野、稀薄的空氣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還是世界屋脊▼地勢平坦的青藏公路沿線,攝影師@田捷硯(請橫屏)越過崑崙山向南公路將穿過一片廣袤的荒野人們稱之為可可西裡在寬淺的谷地中發源於雪山的流水時分時合如同姑娘的髮辮其寬度可達數十米▼沱沱河,攝影師@姜曦在這裡,公路將依次跨越楚瑪爾河、北麓河、沱沱河以及尕爾曲而它們最終將在下遊匯聚成為一條家喻戶曉的大河那便是長江▼青藏公路在唐古拉山附近穿越河流,攝影師@CrazyWolfkin唐古拉山以南也同樣如此公路穿越藏北高原跨越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等多個水系最終抵達拉薩▼青藏公路將從左前方處到達拉薩,攝影師@小風雖然青藏公路全線起伏平緩不必再穿越一眾高山深谷但它面臨的最大挑戰實則在地表之下青藏高原終年寒冷巖土溫度常低於0℃其中的水分也凍結成冰成為凍土▼巖土中的水分凍結膨脹導致地面隆起,成為凍脹丘,攝影師@萬瑞尤其在廣袤的可可西裡一帶沿線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下層巖土常年不化、堅硬無比厚度可達100餘米是為多年凍土區而隨著海拔或緯度的降低巖土冬季凍結、夏季完全消融成為季節性凍土區▼青藏公路沿線凍土區分布,參考中科院高寒網《青藏高原凍土分布圖》,有簡化,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即便在多年凍土區上層凍土也會發生融化和凍結於是在冬季巖土膨脹、地面隆起而在夏季凍土融化、路基沉陷嚴重時甚至如同一團稀泥成為築路工程的最大難題不僅如此公路路面吸收、積聚熱量則會加重凍土融化黑色瀝青路面的影響更為嚴重路面變得坑坑窪窪、高低起伏車行其上顛簸異常常被人們稱為「搓板路」▼受凍土影響坑窪不平的路面,攝影師@鄒小慶於是人們只能想方設法為土地「降溫」從抬高路面到改變路基材質或結構▼加高的路面,攝影師@鄒小慶再到加裝熱棒散熱降溫▼熱棒,一般地下8米,地上4米,具有高效的傳熱特性,能降低凍土溫度,攝影師@季康又或者直接以橋代路減少路面向地下傳遞的熱量▼青藏公路通過通天河,攝影師@仇夢晗然而不幸的是凍土僅僅是眾多難題之一青藏線全程跨越多個地震活動帶大震、強震毫不罕見2001年11月崑崙山口附近發生地震強度可達8.1級之高滑坡、泥石流更是屢見不鮮尤其在念青唐古拉山一帶雖然當雄草原牛羊遍野、平靜安詳▼當雄草原,攝影師@YCC但在不到100千米外的羊八井地區道路兩側雪峰夾持海拔大多都在6000米以上最為高聳的念青唐古拉峰海拔更是高達7162米似乎巨石泥流隨時都能傾瀉而下▼羊八井附近峽谷,攝影師@鄒小慶也正因為困難重重僅用一年就通車的青藏公路前前後後歷經了2次改造、2次整治用了近50年的時間才終於達到全程二級公路標準▼青藏公路,攝影師@鄒小慶(請橫屏觀看)如今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公路鐵路交織錯落、同線並行而在不遠的將來京藏高速也將沿相同的路線抵達拉薩成為高原上新的工程奇蹟屆時三條道路齊頭並進的場景將是三個時代最為鮮明的印記III邊境長城1951年8月3日新中國第一支先遣部隊歷盡艱難終於進入位於西藏最西側的阿里地區標誌著西藏全境和平解放然而這裡群山環抱、土地荒蕪人們大多以遊牧為生即便是今天的噶爾縣(阿里行政公署駐地)與拉薩僅直線距離就超過1000千米如同哈爾濱之於北京在沒有公路的年代從拉薩向這裡運輸物資往往只能依靠犛牛和馬匹全程耗時可達一月有餘▼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而新疆南部的城鎮相對近多了不管是到和田縣還是葉城縣直線距離都僅有500-600千米但若由新疆入藏橫亙中間的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將是兩道無法迴避的天險如遇大雪封山、洪水泥流則更是寸步難行▼白雪皚皚的崑崙山,攝影師@小強先森極其閉塞的交通讓駐守阿里的騎兵隊時常斷炊斷糧戍衛邊境顯得異常艱難建設一條可供行車的運輸命脈勢在必行於是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兩年後這條連接新疆和阿里地區的道路正式開工工程隊頂風冒雪、劈山開路僅用18個月的時間便打通了這條邊疆生命線全程共1179千米▼新藏公路上的運輸車隊,攝影師@小隊長(請橫屏觀看)3年後公路繼續向拉薩方向延伸在拉孜縣和中尼公路相連終結了新疆-阿里-拉薩三地遙遙相望的歷史人稱新藏公路公路全程沿邊境蜿蜒而行距離國境線最近時僅有約30千米如同一條綿延千裡的邊境長城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新藏公路全程和國境線,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然而新藏公路的修建並非一帆風順它在崑崙山脈翻越10個雪山達坂(蒙語,山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15千米超過5000米的路段也達到130千米堪稱「天路中的天路」▼新藏公路,攝影師@陳建平(請橫屏觀看)公路起點位於新疆葉城縣此處海拔僅為1480米而沿途行進不到100千米公路便開始驟然爬升直至3250米的庫地達坂其地勢險要被譽為第一道「鬼門關」▼「庫地達坂險,猶似鬼門關」,攝影師@小強先森從崑崙山到喀喇崑崙山是公路全程最為險峻的一段4900多米的麻扎達坂、黑卡達坂▼「麻扎達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達坂旋,九十九道彎」,攝影師@小隊長5000多米的奇臺達坂、界山達坂▼「界山達坂彎,伸手可摸天」,攝影師@柳葉刀以及高達5378米的紅土達坂均集中於此每一個都足以令人心驚膽寒▼紅土達坂是中國最高的國道公路山口,攝影師@小強先森離開喀喇崑崙山區則來到較為平緩的地帶從噶爾縣起新藏公路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夾縫中持續穿行途經一眾神山腳下串起大大小小的山間谷地▼岡仁波齊,攝影師@雁海全程翻越12座山、跨過8條河才終於抵達日喀則的拉孜縣▼公路途經拉昂錯附近,下圖為新藏公路相連的省道,遠處是海拔7694米的納木那尼峰,攝影師@劉兆銘此外綿延巍峨的山脈更是阻擋了從海洋襲來的潮溼空氣於是山脈之後的地區變得格外乾旱年均降水量最低僅有約50毫米與巴丹吉林沙漠一帶相當▼阿里札達縣附近,由於氣候寒冷而乾燥,地表植被稀少,攝影師@小強先森乾旱形成了乾燥疏鬆的粉土極不適於修築路堤加之凍土融化、邊坡坍塌讓新藏線的修建尤為艱難1957年打通的新疆-阿里段路面以簡易砂礫鋪就最窄處僅有2.5米經過前後40餘年的改造才終於達到四級公路標準▼新藏公路曾經簡易狹窄的路面,攝影師@阿杜直到2013年10月新藏公路完成柏油路面改造全程全年均可通行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國家級公路▼改造後的新藏線,攝影師@張揚的小強IV不凡之路至此與西藏相鄰的新疆、青海、四川都已修通連接西藏的國家級公路最後一個鄰省同樣任重道遠這條滇藏公路沿著橫斷山自南向北緩慢攀升沿途的大理、麗江、香格裡拉每一個都人氣高漲、遊人如織充滿煙火氣息▼公路穿過大理的村莊,攝影師@阿杜但它同樣有「高冷」的一面或是途經雪山腳下▼經過梅裡雪山腳下的滇藏公路,攝影師@山風或是掠過大河邊緣▼金沙江大拐彎,攝影師@李貴雲在德欽附近翻越芒康山-雲嶺一脈後則進入坡陡谷深、滑坡頻發的峽谷和瀾滄江並排而行▼在瀾滄江峽谷行進的滇藏線,攝影師@高承(請橫屏)滇藏公路實際施工期高達11年半最後在芒康與川藏南線匯合成為國道214的組成部分▼芒康以南為滇藏線部分,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當5條國道主動脈相繼落成再加上穿越眾多高原海子的黑阿公路▼黑阿公路從那曲(舊稱黑河)至阿里噶爾,公路向南可到達納木錯,攝影師@姜曦以及多條通向國境線的省道公路▼丙察察公路察瓦龍至察隅段,攝影師@鄧飛西藏地區的公路交通網絡正式形成「兩橫三縱六通道」的格局▼製圖@趙雲鵬/星球研究所如今回想起來距離康藏公路鑿開第一塊路石已經過去了近70年這數十年裡全國的交通工程高歌猛進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中東部地區從國道到高速、從動車到高鐵其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而在這片世界屋脊上幾乎每條道路都不得不跋山涉水、披荊斬棘修建過程異常緩慢而艱辛▼車隊途經怒江峽谷,道路如同嵌在巖壁當中,圖片來源@路虎中國截止至2017年底西藏公路裡程已達到89343千米它們盤旋在雪域高原上不論是沿途的風景還是背後的故事都值得人們去發現和探尋也正是這些「修在天上」的道路讓西藏徹底告別了人背畜馱的時代將藏區與全國各地緊密相連在中國乃至世界公路史上都堪稱不凡之路▼通向班公錯,攝影師@向文軍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劉星妍_liuxi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