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徐維強
今年,疫情的爆發非但沒有成為一隻黑天鵝,反而成了引爆資本市場的「酶」。
目前,各券商陸續發布了二季報,上半年各大券商都賺得盆滿缽滿。而聚焦線上的科技型券商在今年上半年表現格外亮眼,各項數據也遙遙領先。這一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中脫穎而出?
對此,時代財經近日專訪了富途控股創始人、董事長、執行長及技術委員會主席李華。
富途控股創始人、董事長、執行長及技術委員會主席李華。圖片來源:富途控股
客戶主動遷移線上,線上投資需求激增
記者:近期富途公布了二季報的業績,各項數據非常好,都是出現了大幅增長。想請你分析一下,業績增長如此之好的一些主要原因。
李華:業績數據本身只是一個結果。富途在今年上半年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整體資本市場的活躍。可以看到,上半年以美股在內的股票市場波動非常大,讓投資者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同時從去年開始有多隻中概股回港上市,這對富途的業務獲客、品牌認知也產生了一定推動作用。
二是疫情推動線上投資習慣的轉變。疫情之前,大家要麼是去傳統公司的線下營業部,要麼是通過線上的方式參與投資。疫情爆發後,線上投資需求急劇增加,幾乎所有線上服務平臺的客戶數、流量等都出現了大爆發。而富途正是聚焦全線上業務的科技型券商,用戶線上投資行為模式的切換,進一步凸顯出了富途的這一優勢。
記者:您這個說法讓我想起來上一次非典,當時爆發之後,反而包括阿里巴巴這些電商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李華:還有京東,當時京東直接把線下門店關掉了,走網上電商的垂直化模式。這也是業務模式從線下向線上遷移的典型例子。
當然,以上兩點僅僅是一個催化因素,我們業績增長的本質原因還是我們長期積累的結果,富途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系統研發、打磨產品,由此打造出來的全線上產品體驗優勢,為我們的品牌帶來厚積薄發的效果。而且,金融服務本質上是一種「惰性服務」,一旦客戶選擇了某家平臺,就不太容易會流失。客戶在使用及接觸我們的平臺後,我們原來在產品體驗上的沉澱和既有優勢就表現得非常充分。
目前富途的新增客戶中,自然流量來源佔比超過50%,這主要是由客戶的口碑相傳帶來的。並且,富途的客戶留存率已連續多個季度保持在98%以上。
記者:關於客戶,您提到很多次自然流量佔了50%,這是相當高的。但是我也看了一下,相對來說二季度美股的整體行情表現並不是特別好。很多增長的新客戶,包括新註冊的,他們主要是港股的嗎?
李華:從我們的財報中可以發現,整個二季度富途的整體交易量中,美股交易量佔了多數。首先是美股市場體量大一些,另外,有很多非常熱門的標的物,如特斯拉、蘋果、亞馬遜等等在疫情期間都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現。比如蘋果市值已經突破了2萬億,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市值突破2萬億美金的公司。
實際上,有很多投資者是因為想要更好地參與美股,而選擇了富途。這一點在香港地區表現得尤其突出。非常多香港本地的客戶選擇富途,除了認同富途在港股上的交易體驗,更多也是希望找到一個更好的參與美股的平臺,能有好的美股行情、好的美股交易體驗。
而這一點,恰恰是富途在香港本地市場上與其他公司實現差異化的地方。
記者:為什麼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的金融中心,發展這麼多年卻沒有一個好的平臺?
李華:在香港,對於個人投資者這塊市場,我認為是被忽視的。在香港提供服務的平臺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大的券商機構,他們有能力,但並沒有太多意願去服務個人投資者。因為他有大量的獲取收益的來源,這類情況我稱之為「有力無心」;
另一類是在香港市場上存在的幾百家小型證券公司,他們非常知道服務的那群人的痛點在哪裡,也有很強的意願想解決那些痛點,但在整體研發上還很難將這件事做好,即「有心無力」。
而富途在創立之初,儘管體量小一點,資金實力少一點,但通過近幾年的積累,我們的確有意願也有這個能力,把我們想改變的事情一點點去做好。
定位和思維決定券商運作差異
記者:今年疫情讓資本市場非常紅火,今年券商整體業績都非常好,相比傳統券商,富途這些券商的業績表現的更好。網際網路券商的優勢在哪些地方?
李華:首先是來自於科技本身,從客戶用的前端App到交易的中臺,再到結算的後臺,我們全部選擇自主研發,覆蓋了「開戶-入金-交易」全鏈條。由於沒有太多的外部依賴,在這個過程中客戶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有能力幫助他解決。這就是我們在整個產品和研發上長期沉澱的結果。
第二是表現在研發投入和反應速度上,以富途為例,目前超1000名員工當中就有70%是研發及產品人員。這意味著我們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速度上,都會非常快。
最後,網際網路行業存在明顯的頭部聚集效應。優質的線上產品體驗,能夠為頭部企業積累良好的口碑,從而引發更大的鏈式反應,為企業獲客贏得爆發性增長。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券商的線上化,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方向?
李華:未來,各大行業的線上化會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這一次疫情中,我們就可以明顯觀察到,視頻會議、線上生鮮以及外賣等行業都在逐漸興盛起來。
記者:目前國內大的券商都開展了相關線上化布局,對網際網路券商是否會帶來衝擊?
李華:首先,我認為肯定是好處大於壞處,甚至幾乎沒有壞處。為什麼?所謂的線上化,其實不是今天才出現。2000年左右,中國也迎來過一個網際網路券商的小高潮:好多證券公司選擇使用網絡或者建立自己的網站,但他們更多是把網際網路作為一個工具,是銷售導向型的,相當於在經紀人渠道之外多了一個渠道——網際網路。在他們的定義當中,只有客戶,很少會為了用戶去投入資源。
但是網際網路券商的組織架構則更像一家科技公司,是平臺導向型。我們對自身的定義就是一個平臺,朝一個生態去發展。在平臺上我們先有用戶,再有客戶。只要你願意用我的App,在平臺上活躍,每一個用戶都值得我們珍視。
舉個例子,可能很少有證券公司的老闆會像我這樣活躍在社區上,富途的用戶可以隨時@我,跟我交流問題,我也會及時回復。這種定位和思維的不同,決定了傳統券商與網際網路券商整體運作模式的差異。
記者:現在很多機構都在線上化、網際網路化,這樣勢必會導致未來的競爭也進一步加劇,包括邊際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甚至會倒逼行業的收入模式發生改變。對於這樣一個競爭,你如何判斷未來的格局?
李華:目前市場上還有那麼多客戶,是被這些非完全線上化的機構在服務。這些機構的線上化會幫助我們一起去教育市場,讓我們的潛在客戶群體變得更大。
中概股回流將成未來趨勢
記者:請你分析一下下半年的行情市場情況?
李華:目前來看,三季度的市場行情比二季度還要活躍一點。美股方面,蘋果已達到了歷史新高,道指和納指屢創新高。港股方面,農夫山泉已經完成招股,預計百勝中國、螞蟻金服等很多大公司也即將赴港上市。因此,從個人觀點來看,三季度的市場熱度還會延續。
記者:今年對於中概股來說,日子並不是很好過。一是被美國很多做空的機構盯上了,二是美國政府態度也在有所轉變,包括財政部前段時間也發布了一些升級的新規,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企業提出了5項審計建議。瑞幸事件給中概股企業帶來陰影,此次美國政府的新政策,將對中概股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李華:首先,的確因為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大家對整個中概股持有一種更審慎的態度。但我們也要看到,很多誠信經營且基本面非常好的中概股,在今年的股價表現都非常好,一直創新高。
所以,我認為這裡還要一分為二去看。
記者:這一事件是否會對整個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
李華:目前沒有,只是說可能會讓企業赴美上市的成本變高,但對於企業本身的發展暫時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另外,越來越多在美上市企業選擇把赴港二次上市作為備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中概股回港潮。
記者:對於投資者,是不是投資中概股的風險會加大?前段時間愛奇藝也是被做空,導致股價也出現了大跌。
李華:首先,做空是美國股市很有特色的一個機制,做空機構的報告是否具備客觀性、準確性、真實性,也要一分為二去看。不能因為一個個股事件就認為整個中概股都受到影響。
記者:關於中概股的回流,今年前段時間包括網易、京東已經登陸了港股,這對富途今年的業績也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想問一下這是否是未來的趨勢?是否也會成為富途未來增長主要的動力?
李華:之前很多中概股並不是說不想在港股上市,而是缺少一個合適的方法和機制。港股市場也是在最近幾年才選擇主動去擁抱新經濟公司,2018年上市新政頒發之後,這一步伐走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企業已經回歸。
其實,回港二次上市有多重好處。之前,大陸投資者很難分享國內優秀的中概股公司的成長,現在企業回歸香港之後,大陸投資者也能很好地參與其中。而對於企業來說,回歸後市場處於同一時區,服務的人群亦有更多參與機會,比如成為企業的股東,從而對企業會有更高的黏性和更強的認同,有助於企業的品牌推廣。
對於富途來說,包括打新在內的富途港股業務持續受益於此。此前的網易、京東回港上市,通過富途參與認購的金額雙雙突破了150億港幣。最近招股的農夫山泉IPO中,通過富途參與認購的金額也高達351億港幣。包括接下來的螞蟻金服等等,我相信我們也會有很好的表現。
記者:現在很多中概股回來,是否也出於要規避風險的考慮?
李華:我相信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一個考慮,但也不完全是。因為香港的投資者跟美國的投資者不完全重合,中概股選擇回到香港,意味著更容易觸達中資的投資者,也更容易觸達香港本地的財團、基金機構,能夠吸納一部分新的資金。
更多公司可能不會為了找一個所謂的備份去做這個事情,而是說因為市場給了他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原本回不來,現在回得來,再加上回歸後又有品牌效應,也能融到更多資金,最終促成了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