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摘自《平臺化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數字革命在不斷改變著工業時代對於「公司」的定義,一場「企業平臺化」的新運動早已拉開序幕,開啟平臺多元共生的新篇章。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認知,還為人類開啟了虛擬世界的大門。人類正式邁入智能化發展的嶄新紀元。
同時,這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市場的變幻莫測、產品的更新換代、組織的加速進化以及轉型的疲軟乏力,無不使得傳統企業如履薄冰。
在科技飛速發展、商業世界瞬息萬變的今天,如果傳統行業仍沉浸在承襲自工業時代的慣性思維當中,會不斷遭受來自數據化運營的網際網路企業的「降維打擊」,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如何順應時代需求做好平臺化管理?本文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升維。以下,Enjoy:
平臺化管理為企業和領導者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論和實施框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是升維。
在時代的更替中,諾基亞的衰落只是冰山一隅,在中國也不乏類似案例。
曾經帶領大潤發一路披荊斬棘的黃明端被業界譽為「陸戰之王」,然而他卻在2018年2月發文表示:自己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黃明端一手締造大潤發而在大陸零售業開創一個時代,不到10年已經成了橫跨兩岸,年營業額突破千億元新臺幣的零售帝國。而彼時,阿里巴巴還是一個「小寶寶」。
2011年7月27日,大潤發與歐尚合併在香港主板上市,自2008年至2014年7年間的營收從378.52億元增長至918.55億元,市場佔有率也超過沃爾瑪,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零售商。那時的阿里巴巴總營收尚不足200億元。
然而僅僅過了6年,由「陸戰之王」締造的千億帝國卻開始邀請10年前還是行業初入者的阿里巴巴入股改造。阿里巴巴到底憑藉什麼而被相信能夠重塑一家傳統零售業龍頭的未來?
經過19年的發展,阿里巴巴早已不再是零售界的新生兒,它突破單一產業的邊界,建立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成為橫跨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物流、雲計算、新零售等多板塊的數字經濟體。
阿里巴巴2018年的年報顯示,其數字經濟體整體商業容量已經超過了4.8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電商活躍用戶數達6.63億。支付寶全球活躍用戶超過10億,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App。
在2018年的經濟環境下,體量龐大的阿里巴巴保持58%的增速,相比於2012年總營收增長了1150%,6年平均年增長率53%,足見數字經濟仍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阿里巴巴今日的斐然成就與創始人馬雲擁有更高維度的視角密不可分,比起他人,他似乎更容易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的發展也能夠給予印證,它顛覆了傳統零售模式,「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顛覆了傳統支付方式,開行動支付之先河。
數位技術打開了數字虛擬世界的大門,馬雲通過平臺商業模式,憑藉更高維度的價值觀、具有網絡規模效應的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對傳統物理世界裡的企業發動了解構與重構。
商業社會正在從it時代走向數據時代和智能時代,從PC時代走向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
阿里巴巴的升維(意指企業多個維度的全新升級)是通過數位技術,從認知、戰略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升維,從更高維度俯瞰傳統的工業世界。
在工業時代轉到數字時代的過程中,馬雲能夠將戰略結合時間維度加以思考,從三維世界上升到四維世界(生態圈+時間),看清楚商業世界未來的演化方向,然後夯實基礎,將重點放在戰略方向和商業模式上,而不僅僅是執行力。
升維就是要建立更高維度的世界觀,探索浩瀚無邊界的未來創想。
平臺化管理是一種管理機制與心態的創新型升維。平臺化企業不再停留在原來的維度,而是在更高維度去看各個戰略選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如今的商業世界不再只是簡單的巨頭紛爭、各行各業的相互依賴,或是跨界競爭與打劫,而是這些諸多元素的疊加。
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裡,戰略選擇越來越豐富,精準地構建未來商業圖景並不是簡單的二元選擇,而是綜合考慮各種視角,從更高維度俯視整個商業版圖。
思維的升維還包括重新審視與競爭對手的關係,即能從競爭到協作。企業在生態價值鏈中的地位越高、被需要的程度越大,在演化中所向披靡的可能性就越大。
隨著商業環境越來趨於互聯互通,所有的商業信息越來越趨於透明化,未來企業考量的不再是企業自身的絕對利益,而是通過開放平臺的方式讓生態系統上所有的企業、組織、群體或個體都生存、繁榮,搭配上進化的社會公益、利他的胸懷方能成就更加升維的自己。
我們需要花時間,把本質的事情想清楚,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看問題,以長期規劃來解決短期問題,以高維來解決現存矛盾衝突的問題。
我們可以學習馬雲升維思考,降維解決,站在更高的維度看清方向,更敏捷快速地解決問題,看十年(有理想),做一年(能落地)。
阿里巴巴的淘寶電商平臺成為中國電商的翹楚,並非僅憑電商平臺這一個「面」去競爭,而是同時搭建了擔保交易(後來的支付寶)、溝通產品(旺旺)和賣家培訓(淘寶大學)、廣告變現(阿里媽媽)等四個維度,多方促進交易,形成完整閉環。
阿里巴巴通過打破傳統垂直價值鏈條,既從供應鏈上、中、下遊的全局觀去思考商品交易的完整路徑,又從數位化運營方法去探究交易細節。
阿里巴巴的戰略定位是站在數字世界的全局思考,維度更高,也更精確。阿里巴巴等電商能夠潤物細無聲地締造和經營著由萬千中小微商業個體構成的新型商業生態體系。
馬雲對網際網路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一種產業,更是一種思想與價值觀。數字世界比以往更為開放,更懂得分享,更懂得承擔責任,更透明。
先進的價值體系、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產業技術,一定會引領未來並對傳統商業社會造成衝擊。
戰略升維的目的是找到之前低維空間裡「看不到的」和絕對隱身的戰略選擇,並找到「新的道路」或「破局點」,實現飛躍式發展。很多能達到幾何倍數發展的戰略選擇,在低維空間裡是看不到、想像不到的。
戰略突圍,就是試圖找到那些向我們絕對隱身的高維戰略選擇,在低維視角裡看似是困境和博弈(如低價競爭、爾虞我詐),在高維視角裡實現統合與共贏。
傳統的商業環境,企業與企業之間多數是競爭關係,屬於零和博弈,而在更高維度去看待同樣的關係,可以是大量合作、一起增加行業價值的關係。
同行業的公司不必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頭破血流,可以合作開拓更大的增量市場,甚至協力實現跨行業協同。從高維視角看,公司都是一個合作系統的一部分。
在這個系統中,公司會思考自身的價值,也會思考與其他公司合作所能帶來的更大價值。毫無疑問,這是更加豐富的模式。
如何才能戰略升維?
我們總結為站在更高維度預測整個商業社會發展的方向,尋找破局點,然後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全力投入。預測是穿過未來看現在,找到一條正確的路。
預測時,我們需要看問題的程度更深入、角度更寬廣、高度更高遠、格局更宏大。預測時可以採用偵察兵模式,不斷試錯,獲取經驗值。預測之後,尋找破局點,找到那個一舉撬動全局的關鍵點,實現飛躍式發展。
iPhone手機就是這樣的破局點,幫助蘋果公司切入移動世界,改寫整個手機行業態勢,推動其向移動端延伸。
iPhone的成功,並不是「孤軍奮戰」,蘋果旗下擁有其他電子設備,比如Macbook、iPad、Apple Watch,形成了蘋果生態圈,不同設備之間緊密聯動,協同工作。iCloud是所有蘋果設備之間交流的重要環節,是蘋果提供的雲服務。
在iCloud上,可以存儲照片、視頻、文檔、音樂、App等內容,並在各種設備上同步保持更新。在iCloud上存儲各種文件後,iPhone、iPad、iPod touch、Mac甚至PC上都可以進行訪問。
除了iCloud,蘋果還推出了Handoff、通用剪貼板、Airdrop等多設備間的協同功能,打通各個設備之間的物理隔離,構建了無縫對接的虛擬空間。這些協同功能,將我們生活中的所有數據在蘋果所有設備中貫穿,形成數據流。
除了協同功能,蘋果的成功也離不開內容生態的構建。iTunes和Apple Store的巨大成功讓整個商業社會意識到了「傳輸價值捕獲」。Apple Store的價值捕捉已經改變了蘋果的遊戲規則,為其帶來了比所有硬體部門加起來更快的收入增長速度。
通過iTunes和Apple Store,蘋果有效地捕捉到了其硬體平臺所創造的虛擬價值。隨著蘋果超越第三方音樂和電影,並開始創建自己的數字內容,這個內容生態系統將會更加豐富。
iPhone的出現是蘋果生態圈的一個破局點,幫助蘋果將所有硬體和內容資源形成一個集成模型,開創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協同的高維空間市場,對單一垂直價值鏈如相機、音樂播放器、功能手機等形成降維競爭。
蘋果改變了移動電信行業,移動世界不只是一臺手機硬體,而是一個充滿豐富內容的生態圈。
企業文化隱藏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組織行為、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中。企業文化也隨著企業的規模、成長階段和業務領域不斷變化而演變。
企業需要根據當前及未來的戰略目標設計、改進文化內容,進而提升戰略效果。企業文化隨著思維升維而升維。
縱觀商業發展史便不難發現,在那些改變公司命運的偉大變革中,不乏福特、IBM、微軟之類的商業巨擘,均以文化為主要推動力實現變革或轉型,文化之於企業的意義,非同小可。
企業文化具有流動性,能夠將領導者的意圖和管理者的執行力以及一線員工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實現集體升維。
文化升維,是為了讓組織的目標與個體的目標和需求,原本在低維空間裡相衝突的方面,在高維度的空間實現融合。
客戶期望、監管要求和競爭環境日新月異,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傳統企業的戰略強調「收入」「規模」和「成本管理」,追求利潤最大化、規模最大化,高效和安全的企業文化大多以結果為導向,聚焦目標,強調秩序。
平臺化企業文化升維更注重賦能、利他、共贏和成就。平臺化企業更注重使命感,為員工、客戶和社會創造價值,使得客戶、員工、股東、政府和社會形成和諧共贏的關係。
隨著社會進步,千禧一代的員工再也不會像父輩們一樣,十幾年如一日在同家企業工作,為了獲得個人利益、權力、社會地位和名譽不惜犧牲自己的追求,放棄個人夢想。
千禧一代更重視個人價值體現和個人職業發展,在工作中尋找使命、獲得快樂。他們更注重個人氣質與企業文化的匹配,對企業文化的認同不斷強化自己的使命感。
隨著數字革命的深入,新一代人群可以隨時隨地在數字平臺上獲得機會、賺取報酬、實現自我價值,企業的全職工作已經不再是剛需,企業的文化升維勢在必行。
數位技術正在改變企業經營管理的哲學與方法。數位化讓人、機、件相連,當任何人接入組織網絡就可開展工作時,人們不再被傳統的層級組織關係束縛,更渴望以獨立自由的個體形式服務於組織。
自由來自於對自己的人生計劃有透徹的理解,能夠自我激發與快速學習,與組織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實現共同目標。
數位化也讓管理者能夠清晰地看見員工的行為,透過可視化、可量化、可優化,未來的卓越領導者既能高瞻遠矚看大局,又能細緻入微管細節,能夠結合務實與務虛、科技與人性。
數位化時代的新型管理,不必擁有資產與自營勞工,卻能呼喚千軍萬馬,激活個體。平臺通過技術與機制,以效率和便捷的方式提供實時交流、交易、交互的價值,讓數位化領先者的管理邊界變得無遠弗屆,利用平臺戰略為組織創造指數型的增長,藉由平臺化管理讓生態圈充滿利他與共贏。
關於作者:
忻榕,美國加州大學管理學博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拜耳領導力教席教授,歐洲事務副教務長,《商業評論》創刊主編。
陳威如,阿里巴巴產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任,湖畔大學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
侯正宇,工商管理博士、上海博爾捷企業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比利時聯合商學院(UBI)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