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有許多百度地圖用戶反映,百度地圖APP路線查詢中無法顯示地鐵方案,僅顯示公交方案,當用戶選擇地鐵優先則會顯示沒有該方案,請選擇其他出行方案還有一些用戶反映此類情況昨晚就已出現。
針對此種情況,百度回應稱,是公交服務數據升級中出現了故障,導致部分地區地鐵查詢出現異常。地圖APP出現如此失誤,實屬不該,就因這一小失誤給許多人帶來了困擾。
百度地圖bug事件使得不少用戶意識到,是時候在手機中多備幾個地圖APP了。提到其他地圖APP,就不得不提百度地圖的「宿敵」高德。
百度和高德「地圖一哥」之爭已持續多年,2014年2月阿里收購高德前,百度地圖在競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有了阿里的加持,高德與百度的競爭開始趨於白熱化。
2014年,高德地圖推出了林志玲版語音導航,而百度緊隨其後上線了鹿晗版語音導航,此後明星導航均成為高德、百度的地圖標配。隨後,雙方在出行報告上也是你追我趕,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分別在2014年和2016年推出了交通數據呈現報告。
不過在此過程中,百度的步伐似乎總慢了半拍。
原高德總裁俞永福曾叫板百度稱,「高德地圖手機版過去一年日活同比增長率達到189.1%,百度地圖則為40.7%。」而時任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則回應稱,「高德地圖的日活量確實挺高,到我們膝蓋了。」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面對快速崛起的高德,百度的領先優勢正在被削弱,如果不全力應對,被高德趕超不無可能。此後,雙方在兩個不同領域開始了探索。
2017年11月,高德換帥,發展方向往出行方面傾斜,上線順風車業務;2019年9月初,高德又聯手口碑、餓了麼,開展涉足本地服務相關業務。
百度地圖方面,開啟了「人工智慧地圖時代」,百度AI技術全面賦能百度地圖的數據、產品及用戶體驗等層面,助力其鞏固市場領導者地位,最直觀的體現便是產品突出智能化。
是結合出行與本地生活的高德比較突出,還是以AI為本的百度更勝一籌呢?仔細想想,其實都是錦上添花的功能,可比性不強。
除了高德這位老對手,移動出行巨頭滴滴也在對地圖版塊「虎視眈眈」,在滴滴出行中點擊「導航」時,會有「滴滴地圖」標識的地圖出現,目前還處在試運行階段。2017年,滴滴開始從高德挖人,雖不能就此斷定滴滴正在自研地圖,但無論是網約車、共享單車還是自動駕駛業務,精準的地圖導航必不可缺,滴滴自研地圖的動機很充足。雖然,目前滴滴地圖還無法與高德、百度相提並論,可一旦開始加碼推廣,地圖競爭局面會更趨激烈。
如此看來,相比修復出現bug,百度地圖如何在競爭中重回巔峰似乎更值得思考,顯然留給百度可以浪費的時間已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