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恭信搞一輩子發明換來一桌子的獎狀。記者 何曉剛 攝
李玉明與他手工打造的潛艇。記者 胡偉鳴 攝
任文林認為,若以小紅旗示作侵他專利權的地區,可以插滿背後的中國地圖。記者 胡偉鳴 攝
看著一堆堆證書,叫民間發明家何昌盛沒法不激動。 記者金思柳攝
53歲的黃谷,自嘲一輩子在「啃老」,生活至今靠年過九旬的父母貼補,女兒讀書的錢是爺爺奶奶掏的。
黃谷曾在省財稅職業學院當老師,後來迷上發明,辦了病休,先後舉債七八十萬元,拿了一堆專利,發明的「遠紅外電熱滑鼠」,獲全國發明博覽會銅獎,生活卻從此窮困潦倒。
不依賴任何企業、機構,在自生自滅狀態下獨立搞發明,俗稱民間發明人的非職務發明人,處境多與黃穀類似。武漢「農民發明家」李玉明,曾登上「世界發明名人錄」,多項專利獲獎,還到世博會搞展覽。為搞發明,他賣掉了家裡三棟房子,欠下十幾萬元債,現在一天的生活費不超10元,午餐慣常就鹹菜吃米飯。曾當過家具店老闆的楊楚樵,迷上發明後命運陡變,離了婚,失去了房子,近10年間,大部分時候睡在車庫裡。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民間發明人近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處處長姚勇說:「武漢民間發明人專利成果轉化率非常低,不到5%。這麼多年,我沒見幾個發財的。」
不獨武漢,全國民間發明人的生存現狀也整體堪憂。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鹿大漢曾稱:「我國非職務發明人普遍處境艱難。」甘肅「專利第一人」孫生靈,搞發明30多年,擁有108項發明專利,沒一項被轉化,租住屋內只有一張破桌子和兩張床。南京「發明大王」徐庭中,有100多項發明專利,棲身8平方米的閣樓裡,月生活費212元。
民間發明人貢獻良多。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促進中心主任鄒定國向記者介紹,這些人得到授權的專利數量,約佔全國一半,僅今年前11個月就達30多萬件,是我國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大學創新課指導老師王曉進昨天評價,中國民間發明人如此赤貧,在歐美發達國家不可想像。以美國為例,專利會由專門機構向企業、實驗室等推薦,或被轉化,或作升級研究,能很快「換」成錢,發明人生活基本無虞。
「民間發明人普遍貧困,已經成為阻礙創新發展的消極因素。」省創新研究會會長袁伯偉說,「最終,這都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屬於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民間發明人的窮困群像
追夢發明幾十年,手中專利一大把,末了卻投資打了水漂,債臺高築,不被人理解,反遭人恥笑……
在武漢的街巷裡弄,散落著一批窮盡心智卻生活窘迫、幾近自生自滅的民間發明人。創新發明,沒能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
近兩個月時間裡,記者持續尋訪,實錄他們充滿辛酸和艱難的現實處境。
劉恭信:武漢第一批專利持有人
半輩子發明「賺了」一桌獎狀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只有初中文化的劉恭信,就是我市第一批專利持有人。他擁有的十多項專利,幾乎都變成了產品,如雙帆布躺椅、摺疊床等。
2003年,他發明了新型傘骨結構帳篷,獲得國家專利,按幾下按鈕,帳篷就可像傘一樣撐起來。一個可容納20個人的帳篷,一個人就可在幾分鐘內裝好,效率較傳統帳篷高出十多倍。隨後,他又花5年時間,將圖紙上的傘骨結構真正做成了產品。汶川地震時,他給國家20多個部門發出信函,提出願免費貢獻自己的專利技術,但未獲回應。
記者聯繫多次,劉恭信都不願接受採訪。經多番周折,記者才找到他位於武漢老郵電局職工宿舍的家。走過窄窄的樓道,敲開一間白天還點著燈的黑屋子,記者看到一個滿頭亂髮的老頭,正扶著臥床的老太太喝水。
劉恭信一臉為難,說老伴病了,家裡太亂,不好意思接待記者。他家有兩間小房,一間擺滿了書、圖紙、獎狀,另一間房的地上,零亂放著鍋碗瓢盆,房裡有一臺老式的單開門冰箱。身著破工作服的劉恭信說,搞發明的事,辛酸很多,不想再提了,他已砸了模具,已申請的專利也不再管了。
他指著鋪滿一桌子的獎狀說道,今年62歲了,搞了半輩子發明,就賺了這一桌子的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