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詳的是近些年來,越來越火的3D列印技術,利用特定物質的熔點溫度運用金屬或塑料等有限的材料,按照逐層增材列印的方式來使物體快速成型的數位化技術。
而古典的卯榫結構主要是木製的建築家居相關,主要是構思精巧,手工或者是半手工製作的匠人作品。
泱泱中華,浩浩蕩蕩,千載文明,風雨滄桑。
從古至今,我們中華民族,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正是這些大寫的人,才換來我們的安居樂業,歲月靜好。而作為老祖宗文化瑰寶,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前幾年,上海市普通市民王震華前後耗時5年,經過10萬多道步驟,共7108個零件,用全榫卯結構復刻了天壇祈年殿,全程不用一顆釘,不用一滴膠水,手工裝配,創造了縮小版的文化奇蹟,微縮再現老祖宗的手藝,是個真正了不起的匠人。與此同時,3D列印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在土木建築行業生根發芽,藉助近乎全自動的運行模式,顛覆傳統的建築行業不再是傳說。相對於傳統民間的磚瓦結構和不規範的混凝土的使用,3D製造的優點越發明顯,更加堅固耐用、保護環境、高效、節能,解放了人力,還能大大降低建造成本。可以一體化的發展,類似於故宮的整體結構,據說故宮經歷四百多年的大大小小上百次地震而毫髮無損,靠的就有卯榫結構的完美結合,能夠將地震的餘力分散抵消,逐漸恢復正常。而藉助某些相似的原來,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日本,就有相當數量的木質建築,歷久彌堅,在那麼多的地震中安然無恙,不得不佩服其學習和實用的智慧。當古典的精妙與現代的自動化設計結合,會產生巨大的效益。省去了諸多不必要的手工人力工序和複雜的加工製作,自動化程度可以再度提升,特別是像棕角榫,格肩,走馬銷等類型,可以藉助計算機自動生成模型,有些甚至不是45度的連接結構也可以進行模型的仿真和模擬配合,再可以生成特定的屬性,材料,受力分析等等,可以多方面考慮,理性分析得出更加合理耐用的結果,同時還能突破某些經驗的束縛,得到新的卯榫配合結構,這將會是一大裡程碑式的進步。個人認為聯合設計系統中最大的難點環節是溫度的把握和材料的選擇,不是所有的廢物都能夠再度利用的,不用耗費那麼多木製資源,物質混合後的熔點把握也是需要火候的,溫度太高融化太快太空連接不牢靠,溫度太低無法充分混合,連接有縫隙等,而複合纖維的種類繁雜,需要一定量的實踐驗證,可靠性穩定性和強度的多方面檢測也是後期評估的重要指標,所以說,這個項目是個大工程,前景廣闊,從研發到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人的悲痛向來都是間歇性地、各不相連的,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誇張來說,吃喝玩樂旅遊睡也是為祖國做貢獻。實際上,中華文化需要真正的發揚光大,在往昔的榮光中再度釋放鋒芒,再度實現文藝科技方面的崛起復興,關鍵的一環是需要大批像古代的科技和人才,像祖衝之,張衡,魯班,沈括,酈道元,畢升,李冰,李時珍等那樣的人才,擁有著堅持專研的嚴謹態度和大無畏的探索精神。殊不知真正的匠人在民間,他們生活清苦,冷門的工藝,卻有著近乎苛刻式的完美追求,在社會底層,做著再平凡的東西,被視為至寶的工匠精神,卻是最不該忽略的人們所需要得到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