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我太識趣了」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今天給大家介紹川劇特技「變臉」及另外兩種特技:吊繩子和提旭子。
1.吊繩子
已故世多年的老先生張光庭,演醜,終身習武課徒。50年代,耄耋之年的張老,仍在四川省川劇學校教武功基功。早年他便有一絕技,演出《白蛇傳》的王道靈,被白蛇吊打時,用繩系在他本人頭上蓄的髮辮之上,離地吊起來,還可唱做表演,真是絕好的頂上功夫!以後的吊打逐漸創改完善,由下臺口釘一木樁,木樁有一踏腳,王道靈吊在樁上,時而踏在樁上時而懸於空中,其後覺木樁不雅,又擋事,改至今日舞臺上從空中吊下一皮條。

王挨打時翻身而上,做出「斜吊式」、「翻江鰲式」、「倒垂式」,最妙的是在白蛇唱到「論修真你本是癲蛤蟆化變」時,王道靈倒翻過去,將繩扣於肚下,平衡作蛤蟆遊水式,把他的癩蛤蟆本相暴露無遺:什麼上仙,什麼佛祖的聖徒,不過是一隻讓人厭惡的癩蛤蟆而已。觀眾看到此無不爽心大笑,笑角色的可恥下場,喜演員的高超技藝。舞臺的「生活」就與真實的生活不同,此乃藝術的本質使然。你想,生活中誰會為一隻癩蛤蟆吊在那裡粲然一笑呢?

2.提旭子(軟若無骨站不起來曰旭子)
《紅梅記·放裴》中,裴生聽惠娘告訴,賈似道命廖盡忠三更時分前來殺他之後,嚇壞了,惠娘叫他快快逃走,他竟然一點氣力都沒有,這裡便用了提煙子的特技。要求演員雙眼定住,腳交又盤坐於地,身子儘量朝前貼地,形同一堆爛泥,惠娘以手提生領子,生作雙肩扭動狀,獨腳起身,孰料惠娘手一放,裴生又癱倒在地,好像全身沒有了一根骨頭。

這也是川劇前輩的發明,叫做「川劇特技」名符其實。另外還有一種叫「提燈影子」的,姑且寫入此目中,即表演這個特技的角色多為石懷玉、張三郎這類被攝去魂魄之人:他們面如土灰,被索命人用綢巾套住脖頸,從弓馬桌下提上桌來,雙腳跨到桌前,吊在空中,蕩來蕩去,當然這得靠演員的技巧和運用道具得法才行。

3.變臉子
川劇變臉,被稱為中國一絕,享譽全球,因其技觀賞性高,神秘感強,單人操作,故常被國內外娛樂場所、綜合晚會邀請演出,備受歡迎。實際上川劇變臉方法有「扯、抹、吹、吐、蓋」幾種,各種的用法和象徵性不同,視人物和劇情而定。①扯臉。常見的戲如《金山寺》、《歸正樓》、《芙蓉花仙》和一些新編的戲中,因其變臉的誇張性和強烈的舞臺感,使很多戲陡然生色,然又是有其生活依據的。人憤極則臉由紅至青、至紫、至黑,合乎生活邏輯,經舞臺的藝術誇張、變形,極而用之,就產生了變臉的特殊戲劇效果。

②抹臉。將油彩先堆於臉譜某處,如眉、鼻等,到時用動作遮掩,以手快速抹之,即滿臉變色;或先將油彩擠在手心,以水袖掩住,到時用。如《斷橋》的青蛇變三次。《東窗修本》之秦檜,《活捉石懷玉》之石懷玉等均用此法變臉。③吹臉。演員先於臉上抹清油,然後在戲中借動作之便將事先放在某物上的金粉、黃粉、黑粉等一吹,讓粉撲在臉上,使之變色,表現人物極度恐懼後的面容,如:《治中山》樂羊子吞食兒子肉羹後變為金色;《比幹挖心》被挖心後變為土黃色;《活捉王魁》王魁被攝去魂魄變黑色。

④吐臉。演員用膠紙將紅油彩加清油包於口中,用時臉朝上輕吐,使紅彩油落下時灑在臉上,使臉變紅,狀為噴血而亡,如《伐子都》之子都死時即如是。還有不用吐出,而是由口邊流出,如《三氣周瑜》如是。⑤蓋臉。將油彩首先抹在碗中之模上,到時演員借喝水動作將臉伸於碗內一扣,即變色,如《望娘灘》聶郎化龍時用。其次還有「拭暴眼」的,表示受了驚嚇之後眼睛發黑,如《放裴》的裴生、《斷橋》之許仙、《殺狗》之曹莊、《活捉三郎》之張文遠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