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航母在大連成功下水,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不過,在輿論一片叫好的情形下,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德國《商報》4月21日刊發題為《穿短褲的世界強國》的文章稱,一艘航母還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中國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追趕美國的領先地位,只要中國的航母艦隊還沒有在世界大洋上遊弋,中國就仍然是個「穿著短褲的世界強國」……
從2013年的開工到2017年的下水,航母的誕生歷時3年多的時間,可以想像其中的不易。事實上,航母的成功下水已經標誌著我國的航母建設事業取得一個階段的成功,雖然質疑的聲音不斷,但是壓力就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而如同航母建設事業發展的困難重重,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由於技術壁壘難以突破,同樣經歷過被合資品牌打壓嚴重的時期。但是在砥礪前行的道路上,中國品牌始終秉承著一種頑強向上的精神,磨礪多年。厚積而薄發,近幾年來,中國品牌不論在市場銷量還是消費者認可度上,都迎來了質的飛躍,其中以吉利為代表的中國品牌,在突圍合資品牌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從銷量看,吉利用了12年的時間使得銷量從10萬輛增長到76萬輛,讓人刮目相看。
1986年,李書福以冰箱配件為起點開始了吉利的創業歷程;1997年,吉利正式進入汽車行業;直到2002年,吉利才拿到汽車生產資格證。從出身來看,吉利汽車並不是那麼的光鮮亮麗,可以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草根」企業。但是從市場表現來看,吉利汽車確實值的我們刮目相看。
從2002年到2004年,吉利汽車銷量增長速度飛快。2004年,吉利全年銷量突破10萬輛,在當時已經不可小覷。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吉利汽車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快,2016年,吉利汽車銷量達到76.6萬輛,銷量排名自主品牌前三、合資品牌前十的位置,成為增速最高的企業。且相比2004年的成績,吉利的銷量已然番了7倍多。今年,吉利給自己定下了100萬輛的銷量目標,依舊在不斷的進行自我超越。
可以看到,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吉利從一個草根企業發展到如今年銷量破75萬輛的大車企,產品已經覆蓋轎車、SUV、以及新能源領域,不論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還是自身的品牌價值,都得到了飛速的上升。而在這飛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吉利汽車的挑戰自我和審視自我,不驕不躁,砥礪前行。
從車型看,帝豪打破了合資品牌對轎車市場的壟斷,同時衍生出了帝豪GS、帝豪GL等車型,組成帝豪軍團,為吉利的向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年來,SUV市場飛速地發展,可以看到的是,吉利汽車把握住了「SUV熱」,已經在市場布下了博越、帝豪GS、遠景SUV等產品,且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自主品牌憑藉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在SUV領域取得一定成績,卻在基數最大的轎車市場,拿不出來像樣的產品,這也就是為什麼轎車市場基本上一直處於被合資品牌壟斷的局面。
不過對于吉利而言,在SUV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並不代表著它冷落了轎車市場。而剛好相反,在自主品牌被人詬病的轎車市場,吉利汽車一往無前,表現出了更想挑戰的決心。事實證明,吉利汽車已經悄然的改變了消費者認為自主品牌無好轎車的看法,帝豪就是最好的證明。
帝豪自2009年8月上市以來,月銷量一路攀升,連續邁過3000輛,5000輛大關,2010年底便已突破8000輛,2011年1月更是突破了9000輛直逼月銷萬輛大關,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可。隨著不停的改款,帝豪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續,也成為了自主品牌中的標杆車型,銷量一直十分穩定,如今基本維持在2萬輛左右,是唯一一款銷量擠入轎車年銷量排行前十的自主品牌車型。
直到現在,帝豪這款車對于吉利的意義依然十分重大。吉利用帝豪一款車型,已經衍生出了帝豪GS、帝豪GL等車型,組成帝豪軍團,為自身的向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充分的讓我們看到其不驕不躁、穩步向上的信念。
應該來講,在發展的艱難時期,吉利沒有妄自菲薄;而在取得一定成績時,吉利也沒有妄自尊大。而能夠冷靜、客觀的看待成績,直面與合資品牌的差距,負重前行,憑實力和努力承擔起民族品牌崛起的大任,是吉利汽車能夠一直突破自我、超越對手的秘密武器。這正如航母建設的事業一般,國產航母下水,是中國製造階段性的勝利,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只是中國航母建設的第一步。只有在技術層面不斷的突破,不斷的向上,不驕不躁,才能贏得競爭對手的尊重,才能夠承擔起中國製造大任,實現民族品牌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