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隆冬時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猶如春風溫暖大地,在全國各地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種糧大戶更有幹勁
河南省滑縣留固鎮東街村的種糧大戶耿愛麗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和示範項目。這些舉措都是我們種糧大戶的利好消息啊。」
42歲的耿愛麗是河南省糧食主產區滑縣的種糧大戶,她目前承包400畝土地。「以前有人以為外出打工的農民多了,是因為種糧不掙錢。但是我要用我的經歷證明,種糧有錢賺,我不但要種下去,還要擴大土地耕種規模。」耿愛麗說,2011年她種植的每畝玉米收入約為800元,加上小麥每畝收入680多元,共計1480多元。除去承包費每畝1000元,平均每畝地淨剩480多元。這其中另有50畝是農業部門的示範基地。2011年滑縣農技中心免費提供了種子、化肥、農藥,2012年她準備將示範基地擴大到200畝。「國家的好政策給我省了錢,各項惠農工程及農業科技提高了糧食單產,也讓我每畝土地的收益每年都上新臺階。」
專業合作社更有前途
雲南省蒙自市蒙生石榴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躍偉告訴記者:「為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新增補貼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投放力度。這對我們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啊!」
張躍偉所在的蒙生合作社2006年成立以來,資金運作問題一直是合作社面臨的難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宛如一股春風,給他們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了壯大和發展的希望。
張躍偉告訴記者,蒙生合作社的社員從最初的7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1125人,已經接近飽和了。不能容納更多社員的原因就是資金短缺,合作社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因此無法貸款。「有了中央一號文件的支持,能解決資金問題,我有信心把蒙生合作社做得更大更好。」他說。
農技人員更有信心
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農技推廣中心王傳才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這真是給我們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吃了定心丸。」
今年50多歲的王傳才是在農技戰線工作20多年的老農技人,他的身份幾經變化。2005年以前,他們單位的農技推廣員是事業編制,走職稱序列。
2005年之後,情況出現了變化,三官殿農技推廣中心人員的身份不再是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而是全部推向市場,同時承擔起計劃生育、移民搬遷安置等很多臨時性工作。
「過去身份不明確,大家幹得比較辛苦。現在好了,國家明確了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人員的身份、待遇以及任用形式,這些都有了保障,現在大家一心一意推廣農業技術的勁頭更足了。」王傳才說。
湖北省蘄春縣農技中心糧棉油站站長錢太平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這讓我們基層農技工作者備受鼓舞。」
中央一號文件說,「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把良种放到了科技興農的先行位置。錢太平說,我們對種子在農作物增產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深有體會。我們縣推廣優質再生稻種子,再生稻產量已接近晚稻。中央一號文件說,要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鑑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加大動植物良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場。我們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優質種子被培育出來!
農資公司更有希望
山東金正大公司副總裁陳宏坤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指出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改善設施裝備條件,加快農業機械化。我們公司一直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和農化服務工作。」
陳宏坤說,公司在吉林省東豐縣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縣級農化服務中心,並通過廣泛開展緩控釋肥的示範田、示範村建設,全程免費提供測土配方、培訓講座等活動為農民朋友提供指導與服務。「我們開發了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不僅節省了勞力與投入,而且提高了利用率,目前已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推廣,受到了農民的歡迎。」陳宏坤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給我們鼓舞了士氣,我們將繼續加大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與示範推廣,加快縣級農化服務中心建設,讓更多農民使用這些新技術、新服務。」
基層幹部更有底氣
湖北省蘄春縣劉河鎮副鎮長黃中富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這讓我們農村基層幹部工作起來更有底氣了。」
目前,在農村務農的60歲以上農民佔很大比例,這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事物不快,加強農業科技培訓的工作非常緊迫。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特別是,規定具體,操作性、實用性很強。比如說,加快培養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加快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加快培養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
「我們全鎮有56個村,以前由於經費太少,每年只能安排培訓3個村的農民。希望對鄉鎮以下基層的農民科技培訓,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