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氰化物可怕不必慌

2021-01-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侯賽

  天津港「8·12」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發生後,社會各界可謂「談氰色變」。很多人覺得氰化物很神秘。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海口市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朱剛直。

  氰化物有劇毒

  但有多種方式可急救

  什麼是氰化物呢?朱剛直解釋說,氰化物特指帶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為無機氰化物和有機氰化物。通常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無機氰化物,常見的有氰化鉀和氰化鈉。氰化物是國家有嚴格管制要求的化學品,有劇毒,可經人體皮膚、眼睛或胃腸道迅速吸收。「少於35mg/kg,成年人口服150-250mg可引起猝死。」

  「儘管氰化物屬於劇毒化學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氣味使人不至於誤食,也不至於讓皮膚長時間與其接觸。」朱剛直表示,即使皮膚直接接觸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誤服氰化鈉,直接催吐就醫,因此氫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條件,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也並非吃了氰化物就會中毒,只要在含量範圍內都不會有問題。

  氰化物中毒有救嗎?朱剛直告訴記者,氰化物毒性雖大,但是中毒也能有多種方法進行急救,並且有特效藥物,因此氰化物中毒並非意味著死亡。另外,人體對CN-有較強的解毒機能,況且氰化物是非蓄積性毒物。當不致產生中毒劑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進入機體後,可被迅速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排出體外。

  自然界中也有氰化物

  氰化物怎麼來的?朱剛直表示,工業上,大多採用輕油或者天然氣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產,但是並非工業生產才會產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例如,植物中,氰化物就存在於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亞麻仁、楊梅仁、李子仁、櫻桃仁、蘋果仁等種子中。

  「土壤中也含有氰化物,並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遞減。」朱剛直告訴記者,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來自土壤腐植質。腐植質是一類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並含有一定數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與其中有機質的含量密切相關。

  朱剛直表示,呼吸、飲水、接觸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菸或吸入火災發生時的煙霧是氰化物進入人體內的主要途徑,另外在吸入有害廢棄物處理廠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氣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時,也有可能讓氰化物進入體內。

  不慎接觸氰化物

  應立即脫去被汙染衣物

  氰化物如何降解?朱剛直表示,天然水體對氰化物有較強的自淨作用,當少量氰化物進入水體,水中微生物可破壞低濃度的氰化物,將氰經生物氧化用途轉化為碳酸鹽與氨,使其轉變成為無毒物質,同時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淨過程相當迅速,不會累積。

  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慎接觸氰化物後,該如何急救?

  1、人們面對氰化物危害的唯一辦法就是遠離。不要直接接觸洩漏物。如果發生相關災害,應注意避免攝入災害區安全性未知的水源;

  2、一旦皮膚接觸到氰化物,要立即脫去被汙染的衣物,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徹底衝洗,然後就醫;

  3、若眼睛不慎接觸,應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衝洗至少15分鐘,然後就醫;

  4、不慎吸入氰化物後,應迅速離開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出現呼吸困難,應當輸氧。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對口)和胸外心臟按壓術,並及時就醫;

  5、如果意外食入氰化物,要飲用足量溫水催吐,用1:5000高錳酸鉀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並就醫。

  氰化鈉中毒可致人在幾十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內死亡,因此急救非常關鍵。而所有的急救措施也都提到,在進行最初的處理後,應該迅速將患者送專門的醫療機構。萬一碰到這種情況,速度是最關鍵的。

相關焦點

  • 杏仁、牛奶、白酒都有它,「700噸氰化物」可怕但不必慌!
    截至8月17日上午9時,114死、70人失聯、755人受傷,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是留給這座城市的印記。與瞬間爆裂的災害相比,天津瑞海公司存儲的大量氰化物引起公眾持續關注。8月16日,河北誠信有限公司總經理智群申證實,存儲在瑞海公司的700噸氰化鈉已找到,正通過雙氧水強氧化劑處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春發夏生,秋收冬藏,大自然的規律何其美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