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五《黃赤二道辨》一章中對於有關黃赤二道的理論進行了詳細地闡釋。「黃道何中道也?一曰光道黑道者,何九行也?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北,赤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南,白道二則出於黃道之西,青道二則出於黃道之東。」
黃道為何被稱為中道呢?黑道二出於黃道的北面,赤道二出於黃道的南面,白道二出於黃道的西面,青道二出於黃道的東面。月令中認為春天時候,太陽在甲乙的位置,青道在夏日,太陽在丙丁的位置,赤道在秋季,太陽在庚辛的位置,白道在冬天,太陽在壬癸的位置,並且認為黑道季節在夏天之末,太陽在戊己的位置,以四時之間為黃道,此時太陽位置的九行變化與月相同,所以鄭康成著有注月令,都是用王樸的九道之法推演而出。
晉書天文志中,「王蕃曰,赤道帶天之線,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彊,黃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內,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四少彊,其出赤道外極遠者。」王蕃對黃赤二道也有一番見解,他認為赤道是天周的中心,黃道日之時,一半在黃道之內,一半在赤道之外,與赤道交於角西,奎星的位置。
王貞儀曾通過實驗,用凹鏡代替渾天儀,模擬黃赤二道的運行過程,來推驗古書中對黃赤二道的記載。「餘嘗以凹鏡之旁與心譬之,凹鏡體圓,而凹有釜狀。」「渾天儀與地相應,北極當在鏡之中心,南極當在鏡之旁至,中心以其中界之周圍為東西南北一輪,則赤道也。黃道則太陽日輪之躔路斜絡乎,赤道半出內半出外。」王貞儀認為黃赤二道的位置隨著天體運轉而發生變化,將赤道比作一個拱架,三輪是靜天的極點,將黃道比作一個拱架,三輪是定日月星的經緯度。半周天是一百八十度,自春分至秋分之日,多八日。從秋分到春分之日,少八日。這就是黃赤二道相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