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用凹鏡代替渾天儀,模擬黃赤二道的運行,推驗古書記載

2021-01-15 魚兒讀書會擺尾

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五《黃赤二道辨》一章中對於有關黃赤二道的理論進行了詳細地闡釋。「黃道何中道也?一曰光道黑道者,何九行也?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北,赤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南,白道二則出於黃道之西,青道二則出於黃道之東。」

黃道為何被稱為中道呢?黑道二出於黃道的北面,赤道二出於黃道的南面,白道二出於黃道的西面,青道二出於黃道的東面。月令中認為春天時候,太陽在甲乙的位置,青道在夏日,太陽在丙丁的位置,赤道在秋季,太陽在庚辛的位置,白道在冬天,太陽在壬癸的位置,並且認為黑道季節在夏天之末,太陽在戊己的位置,以四時之間為黃道,此時太陽位置的九行變化與月相同,所以鄭康成著有注月令,都是用王樸的九道之法推演而出。

晉書天文志中,「王蕃曰,赤道帶天之線,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彊,黃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內,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四少彊,其出赤道外極遠者。」王蕃對黃赤二道也有一番見解,他認為赤道是天周的中心,黃道日之時,一半在黃道之內,一半在赤道之外,與赤道交於角西,奎星的位置。

王貞儀曾通過實驗,用凹鏡代替渾天儀,模擬黃赤二道的運行過程,來推驗古書中對黃赤二道的記載。「餘嘗以凹鏡之旁與心譬之,凹鏡體圓,而凹有釜狀。」「渾天儀與地相應,北極當在鏡之中心,南極當在鏡之旁至,中心以其中界之周圍為東西南北一輪,則赤道也。黃道則太陽日輪之躔路斜絡乎,赤道半出內半出外。」王貞儀認為黃赤二道的位置隨著天體運轉而發生變化,將赤道比作一個拱架,三輪是靜天的極點,將黃道比作一個拱架,三輪是定日月星的經緯度。半周天是一百八十度,自春分至秋分之日,多八日。從秋分到春分之日,少八日。這就是黃赤二道相交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王貞儀對月食這一現象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細的闡釋
    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七《月食解》一章中對月食這一現象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細的闡釋。但是王貞儀認為探尋月食之道雖是艱難,但仍有未盡之處,其他歷學書中常常是旁徵博引,卻未能給後世學者一個詳盡的闡釋。並且王貞儀曾經考證過月亮能夠掩住太陽,太陽也可以蓋住月亮,太陽距離遠月亮距離近的運行過程。歷算學家一直以來認為月亮的運行軌道可達璇璣星的位置,由於黃道斜交,歷時總共二十七日左右,所以日月終會相會。通過太陽的照射,月亮散發光芒,人站在地上才得以看見。王貞儀曾觀測日月的運行,每月初一之時,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恰好處於一條直線上。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得益於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 更多國人知道了王貞儀其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王貞儀出生在江蘇一戶書香門第。成長於這樣的儒生之家,王貞儀自幼有幸接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但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這樣的家學環境仍不足以造就一位學識過人的女科學家。若不是後來的一系列遭遇,王貞儀恐怕也會成為如《紅樓夢》中林黛玉一般的大家閨秀角色。
  •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文/歷史大齒輪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東西是在東漢時期被張衡發明出來的,渾天儀是一個關於天文的東西。地動儀是關於地震的東西,能夠預測地震方位。渾天儀和地動儀在古代看來都是兩個非常、非常高明的東西,當然了,現在看來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但是在現代渾天儀的地位是相當的高,甚至被韓國印道的紙幣上面,但是地動儀卻地位非常的底下,甚至連教科書都沒有了,地動儀的地位。小編覺得,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古代的發明到現在地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可能是因為這兩個發明的用途,或者說真實性出現了一定的區別吧。
  • 宋代重寶「水運渾天儀」毀於戰火,這位科學家費盡力氣才複製成功
    據史料記載,在北宋元祐元年,即公元1089年,皇帝宋哲宗下令在全國招募能工巧匠,準備製造一臺可以計時的儀器,而任務的主要負責人就是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蘇頌。歷經七年世間,蘇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終於成功的製作一臺巨大(12米高)的水力計時器,即水運渾天儀。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最早關於日月星辰的記載見於古書《竹書紀年》,裡面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還有關於紫微星、流星雨、彗星、恆星等的一系列記載,如「(夏)帝癸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周)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周)頃王六年彗星入北鬥」等等,這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星辰的記載。
  •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
    古書中記載穿越案例,你或許經歷過!雖然人類提出了時間這個概念,卻沒有辦的解釋時間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只能夠不斷的發問,一直到愛因斯坦的蟲洞理論出現之後,人類才對於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加充足的了解,才開始對於時間這個問題進行考究,也成為了大部分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古書上也有記載。
  • 首都機場的「渾天儀」,到底是個啥?
    ,創造出了利用漏壺滴水推動的大型「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自動演示恆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該儀器靠漏壺流出水的力量推動齒輪,齒輪帶動渾象,一晝夜轉動一周,儀器上星宿出沒與天象完全吻合,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日、月、星、辰的周日運行,渾天儀製造的成功和精確演示,轟動了整個世界,對以後天文學的研究起到了啟發和借鑑作用。
  •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發現1顆行星,於百年後以她的名字命名
    王貞儀這裡就有人會問了:那王貞儀是誰呢?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的傳奇人生。王貞儀,字德卿,生於江寧府上元縣,籍貫安徽天長。她還寫了《月食解》,裡面清楚地記載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在2008年,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於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 古書中有過記載,科學家3個猜測!
    古書中曾有記載,夜間天空中出現太陽,可能是這3種原因導致!在億萬年來,地球都是這樣運作的,在白天的時候看到太陽在晚上的時候看到月亮,然而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書籍當中卻有這樣的記錄,在夜晚的時候天空當中竟然出現了太陽,不僅僅是中國在國外的古書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就比如在163年的義大利夜晚當中出現過一個明亮的太陽,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 宇宙的誕生科學無法解釋,古書中卻有記載,愛因斯坦或許是對的!
    宇宙的誕生科學無法解釋,古書中卻有記載,愛因斯坦或許是對的!它又適用於什麼樣的形態存在的依據,宇宙的誕生科學無法解釋,古書中卻有記載,愛因斯坦或許是對的!目前的科學技術來說,是沒有辦法結束出來的,也有很多的人比起科學來說更願意相信神學,他們覺得科學的盡頭就是神學的存在。
  • 青奧會上的渾天儀究竟有什麼用?
    貫穿始終的渾天儀讓人們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在點火之時,陳若琳高舉火炬,引燃了渾天儀基座,一時間火光四濺,層層點燃的火焰從渾天儀頂端的圓環中如流星般飛向火炬塔,青奧聖火熊熊點燃!接下來,本文要介紹大多數人都不大熟悉的渾天儀。
  • 韓國1萬元紙幣為何印渾天儀?地動儀為何從教科書中刪除?
    現在比較流行兩個說法,其中一個更多被認可的就是由地震局馮銳提出的"都柱"模型,此模型經過多次模擬、測試,被比較多的專家和學者認為和歷史上記載的地動儀相對比較吻合。02渾天儀被印刷在韓國貨幣上渾天儀更多的詳細記載已經在朝代的更迭中失落,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先進、便捷的天文觀測
  • 韓國鈔票上印製著渾天儀,為何我國反而將「地動儀」移出了課本?
    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大發明家名叫」張衡「,而要說張衡最偉大的兩個發明就是」渾天儀「和」地動儀「了,而這兩個東西就像是兄弟一般,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待遇,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韓國鈔票上印製著渾天儀,為何我國反而將「地動儀」移出了課本?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
  • 漢代就出現的渾天儀,為什麼會印在韓元的萬元鈔票上?
    據《法言·重黎》記載,渾天儀發明於西漢落下閎,改進於東漢張衡,之後開始名傳天下。但是,記載如此詳實的儀器竟然再一次被人盯上了,而且印在了萬元大鈔上。這就是與我們爭奪孔子和端午的韓國。皇帝在古代的地位不用多說,而皇帝自稱天子,認為王朝的統治受命於天,所以對於祭祀之類的活動格外重視。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她便是一代才女——王貞儀。才女一生:顛沛流離的書香世家王貞儀,字德卿,祖籍安徽,關於她的生平,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完整的傳記,我們只能從光緒年間重刊的《江寧府志》裡看到關於她的零星記載。,文字獄盛行的乾隆朝,王貞儀如此膽識實在是難能可貴。
  •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
    中國古書中記載的「孔甲養龍」,真的是龍嗎?到底是什麼生物?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神秘的朝代,也是中國第1個世襲制朝代,更多人認為夏朝並非是一個國家,而是以部落聯盟形式而存在的。對於這段曾經消失的歷史,很多人都是非常感興趣的。
  • 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古書卻記載有劇毒
    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古書卻記載有劇毒。但是如此優秀,如此突出的木薯,卻在古書上面是一個有劇毒的植物所以就算是古書記載的有劇毒,也不能夠影響到木薯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以上就是關於「有1「懶人作物」,非洲做主食,中國也大量種,古書卻記載有劇毒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家學淵源,天之嬌女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一個書香門第,醫學世家。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經擔任清朝的宣化太守,雖說官不是很大,但是家境也比平常人好太多了。通過她的研究,她一共寫下了三卷書,為當時的國民解釋了這種算籌方式,並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去掌握這種算籌方式,而她寫成的這三卷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的,這些書的用詞通俗易懂,讓人看著簡單,學起來也輕鬆。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局限,這些書籍並沒有被廣為流傳。
  • 太史令張衡,創製渾天儀以及地動儀
    張衡通過學習和觀察,掌握了日、月、星辰的運行現象,能夠準確地計算出北鬥七星的運轉規律了。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的一天,尚書令對張衡說:「聽說你對天文曆法很有研究?」張衡說:「談不上有研究,有點興趣罷了。」尚書令聽了,點點頭說:「有興趣就好。恭喜你啦,當今聖上要命你擔任太史令了。」張衡感到十分驚訝,問道:「太史令?我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