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但其實還有一個被學界所公認的「第五發明」,那就是「水運渾天儀」。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90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歷經數十年,才成功的複製出來,那「水運渾天儀」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家們為何難以複製成功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看看這段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在北宋元祐元年,即公元1089年,皇帝宋哲宗下令在全國招募能工巧匠,準備製造一臺可以計時的儀器,而任務的主要負責人就是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蘇頌。歷經七年世間,蘇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終於成功的製作一臺巨大(12米高)的水力計時器,即水運渾天儀。
但可惜的是,在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發生「靖康之亂」,水運渾天儀也難逃厄運被金兵破壞的命運。自此之後,水運渾天儀不僅成了歷史,而且還是後世科學家們難以企及的一個「神」器,有讀者會問了,水運渾天儀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呢?在《新儀象法要》中記載,水運渾天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最上面的是渾天儀,用於觀測天象,中間是渾象,用於模擬天體的運動軌跡,最下層就是核心部件——使渾儀,用於計時。而它的原理其實也並不複雜,就是渾象隨天體運動而轉動,然後帶動使渾儀轉動計時,同時在渾儀上按照子、醜、寅、卯等十二時辰劃分刻度,並且每一刻鐘(15分鐘),就有小木人擊鼓一次,每1個小時,就有小木人打鈴一次。
蘇頌為了讓小木人準確報時,便在使渾儀中安裝了一個巧妙的設置,也就是現在鐘錶的核心系統——擒縱裝置,利用旋轉水車的原理,為小木人提供動力,使得整個裝置保持勻速轉動,每天的誤差不超過10秒。關於水運渾天儀的製造和原理,其實在古代文獻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但是在蘇頌之後,卻沒有一人能將其復原,比如南宋的袁惟幾,曾是蘇頌的助手,還有蘇頌之子蘇攜,大儒朱熹等等,全都以失敗告終。
時間一轉眼,就到了近代,隨著國際科學交流的不斷增多,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開始嘗試複製水運渾天儀,比如著名的英國科技歷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日本的精工表公司等,他們花了將近10年時間才複製出水運渾天儀,但最後的結果卻不算成功,因為都不能正常運轉。難道水運渾天儀難度太高,就不能被復原嗎?究竟是古定勝今,還是今定勝古?科學家們的回答是後者。因此成功複製水運渾天儀的重擔,也就落到了我國科學的肩膀上。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學就開始對複製工作,展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嘗試。
首先科學家們研究了文獻史料,根據《四庫全書》,《新儀像法要》中記載,復原了當年蘇頌製造水運渾天儀的全部圖紙,而且還包括其中最關鍵的部件——擒縱裝置(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的主傳動鏈 )是如何起到精準的作用的,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我國的科學家繪製完圖紙之後,就開始藉助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對水運渾天儀的全部部件進行逐個分析。這套水運渾天儀的99%的部件的工作原理,都被搞明白之後,就到了最關鍵的擒縱裝置。
科學家們進行反覆的實驗測算,同時還複製出渾天儀所用的擒縱裝置,讓其一邊運行,一邊調整,最終就克服了樞輪控制系統卡殼或者是不均勻的難題。接下來就是對全部部件的組合安裝,經過近萬次的實驗模擬,水運渾天儀的最後成型,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階段。最後擔任複製任務的科學家,在國家天文臺專家的協助之下,根基天體運動的知識和原理,最終在2015年,成功複製出了可以準確運行的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尤其是擒縱裝置,如果沒有蘇頌的發明,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如此紛繁多樣的鐘表,因為鐘錶的核心系統就是擒縱裝置,而水運渾天儀也可以稱作是世界機械鐘錶的始祖。現代科技雖然高超,但古代先民們的智慧,也是不容忽視的,否則在如今科技發達的社會,為什麼複製一個幾百年前的水運渾天儀,要耗費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呢?華夏真的是一個睿智的民族,而我們應該為祖先的探索精神,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