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重寶「水運渾天儀」毀於戰火,這位科學家費盡力氣才複製成功

2020-11-29 歷史店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但其實還有一個被學界所公認的「第五發明」,那就是「水運渾天儀」。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90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歷經數十年,才成功的複製出來,那「水運渾天儀」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家們為何難以複製成功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看看這段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在北宋元祐元年,即公元1089年,皇帝宋哲宗下令在全國招募能工巧匠,準備製造一臺可以計時的儀器,而任務的主要負責人就是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蘇頌。歷經七年世間,蘇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終於成功的製作一臺巨大(12米高)的水力計時器,即水運渾天儀。

但可惜的是,在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發生「靖康之亂」,水運渾天儀也難逃厄運被金兵破壞的命運。自此之後,水運渾天儀不僅成了歷史,而且還是後世科學家們難以企及的一個「神」器,有讀者會問了,水運渾天儀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呢?在《新儀象法要》中記載,水運渾天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最上面的是渾天儀,用於觀測天象,中間是渾象,用於模擬天體的運動軌跡,最下層就是核心部件——使渾儀,用於計時。而它的原理其實也並不複雜,就是渾象隨天體運動而轉動,然後帶動使渾儀轉動計時,同時在渾儀上按照子、醜、寅、卯等十二時辰劃分刻度,並且每一刻鐘(15分鐘),就有小木人擊鼓一次,每1個小時,就有小木人打鈴一次。

蘇頌為了讓小木人準確報時,便在使渾儀中安裝了一個巧妙的設置,也就是現在鐘錶的核心系統——擒縱裝置,利用旋轉水車的原理,為小木人提供動力,使得整個裝置保持勻速轉動,每天的誤差不超過10秒。關於水運渾天儀的製造和原理,其實在古代文獻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但是在蘇頌之後,卻沒有一人能將其復原,比如南宋的袁惟幾,曾是蘇頌的助手,還有蘇頌之子蘇攜,大儒朱熹等等,全都以失敗告終。

時間一轉眼,就到了近代,隨著國際科學交流的不斷增多,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開始嘗試複製水運渾天儀,比如著名的英國科技歷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日本的精工表公司等,他們花了將近10年時間才複製出水運渾天儀,但最後的結果卻不算成功,因為都不能正常運轉。難道水運渾天儀難度太高,就不能被復原嗎?究竟是古定勝今,還是今定勝古?科學家們的回答是後者。因此成功複製水運渾天儀的重擔,也就落到了我國科學的肩膀上。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學就開始對複製工作,展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嘗試。

首先科學家們研究了文獻史料,根據《四庫全書》,《新儀像法要》中記載,復原了當年蘇頌製造水運渾天儀的全部圖紙,而且還包括其中最關鍵的部件——擒縱裝置(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的主傳動鏈 )是如何起到精準的作用的,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我國的科學家繪製完圖紙之後,就開始藉助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對水運渾天儀的全部部件進行逐個分析。這套水運渾天儀的99%的部件的工作原理,都被搞明白之後,就到了最關鍵的擒縱裝置。

科學家們進行反覆的實驗測算,同時還複製出渾天儀所用的擒縱裝置,讓其一邊運行,一邊調整,最終就克服了樞輪控制系統卡殼或者是不均勻的難題。接下來就是對全部部件的組合安裝,經過近萬次的實驗模擬,水運渾天儀的最後成型,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階段。最後擔任複製任務的科學家,在國家天文臺專家的協助之下,根基天體運動的知識和原理,最終在2015年,成功複製出了可以準確運行的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尤其是擒縱裝置,如果沒有蘇頌的發明,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如此紛繁多樣的鐘表,因為鐘錶的核心系統就是擒縱裝置,而水運渾天儀也可以稱作是世界機械鐘錶的始祖。現代科技雖然高超,但古代先民們的智慧,也是不容忽視的,否則在如今科技發達的社會,為什麼複製一個幾百年前的水運渾天儀,要耗費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呢?華夏真的是一個睿智的民族,而我們應該為祖先的探索精神,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成功複製出「南懷仁地心說渾天儀」
    新華網南京8月8日電(張冉、蔡玉高)歷經4個多月的努力,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近日終於成功複製出了「南懷仁地心說渾天儀」,這是我國第一次複製出該類渾天儀。 據了解,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懷仁地心說渾天儀」,是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於康熙八年(1669年)製作的,採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六合、三辰、四遊的結構設計法和託勒密地心說」的理論。
  • 中國傳統技藝大師吳敏:讓渾天儀重燃生命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現存明朝複製元代的渾天儀東漢張衡創製了用來演示天象的水運渾象,利用漏壺流水推動齒輪的傳動裝置,逼真地反映天球旋轉、星辰出沒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對渾天儀產生極大的興趣,不僅考察了渾天儀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還對渾天儀的結構作了細心的研究。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1276年創製了簡儀,將渾天儀從複雜的環圈中解救出來,歐洲直到三百多年後,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發明了與之類似的裝置。清代,南通籍科學家蔣煜也製作過以機械鐘為動力的多功能渾天儀,在當時對航海航天、天文氣象、民用軍事等諸多領域有著重大貢獻,在當時世界上居於無可置疑的領先地位。
  • 七旬老人複製世界首臺機械日曆時鐘 曾複製渾天儀
    七旬老人複製世界首臺機械日曆時鐘 曾複製渾天儀 2014-08-21 08:08:48  圖二:陳凱歌介紹水運儀象臺工作原理。  圖三:1816年蘇州「鐘錶義冢碑」拓片。  南京青奧會開幕式上,渾天儀讓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所長陳凱歌興奮不已。陳凱歌狹小的辦公桌上堆滿了資料,滿頭白髮的陳凱歌正埋首制定蘇鍾製作保護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
  • 圖:「南懷仁地心說渾天儀」蘇州複製成功
    圖:「南懷仁地心說渾天儀」蘇州複製成功 2007年08月04日 17: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水運渾天儀、雕版印刷術,《長安十二時辰》裡竟然有這麼多硬科技
    是從外部(延州)偷運進長安 當時長安城中 絕大部分建築都是木質結構 一旦利用石油縱火 後果確實不堪設想 僧一行 水運渾天儀
  • 盤點《長安十二時辰》的唐代硬科技:水運渾天儀比外國早六百多年
    ★ 天文、大地測量——僧一行 水運渾天儀 僧一行 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天儀。
  • 費盡力氣就這麼一點能吃?
    費盡力氣就這麼一點能吃?沿海地區的人們,每天飯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鮮,魚、螃蟹等輪番上場,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很難見到人們用海星來做食材。因為海星的腿是不能吃的,身體的肉又太少,所以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用海星入藥,因為海星可以調節我們身體的免疫能力哦!對於強身健體可是有不小的作用呢!
  • 沈壽藝術館舉辦渾天儀大型展覽
    這兩天,中國古代科技與藝術——渾天儀大型展覽正在沈壽藝術館舉行,包括國內唯一一比一複製的渾天儀在內的70件展品,讓參觀者領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你不知道的冷知識:渾天儀其實是兩個器物
    古代發明家張衡的渾天儀是大家在歷史書上都學過的,渾天儀顯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但是你知道渾天儀其實是兩個器物嗎?我們下意識地以為渾天儀是一個東西,其實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
  • 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
  • 此人被稱為僧中科學家,機械類鐘錶鼻祖,比國外威克鍾早600年
    今天小貝要說的是被稱為密宗領袖、僧中科學家的一行。那麼為什麼說一行大師是密宗領袖、僧中科學家嘞?且聽小貝慢慢道來。一行大師,俗名張遂,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是被封為郯國公的張公謹。看過《秦王李世民》或《隋唐英雄傳》的應該對張公瑾有些印象吧。張公瑾原來是王世充手下,後被徐世績、尉遲恭引薦給李世民,在他的輔佐之下,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成功。
  • 張衡兩項發明命運坎坷,渾天儀被印上韓國紙幣,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古代科技也相當發達,有些古人們發明的東西,甚至以現在的科技水平都難以複製,令人著實驚嘆。科學家張衡的名字,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歷史課本上學過他,知道他是古代的一位政客,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
  • 潘捷分享《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奇珍曜變天目建盞過眼錄
    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奇珍曜變天目建盞過眼錄潘捷潘捷 Jay Pan.「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於5日在杭州淨慈寺美術館開展,現國內僅存的半個南宋「曜變天目」殘盞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吸引四方目光。此次展覽匯集了宋代茶事器物114件,器物類別囊括了盞、盞託、執壺、罐、渣鬥、雜件等。整個展覽由三個單元組成,分別為:煎點茶湯、茶具先生、禪茶東傳,以此完整呈現宋代僧家茶事的歷史脈絡。
  • 成就兒時英雄夢想 戰火科學家最新科技
    新的一年,新的《戰火》。擁有完善的即時戰略、角色扮演、競技競速等豐富模式、元素的08版《戰火:紅色警戒》已經拉開帷幕。首創的網遊銀行利息系統、離線掛機系統更掀2008年網遊界的新高潮。更爽快的3C、更好玩的副本、更華麗的時尚戰車都將在全新的一年帶給你更新的享受!
  • 國際烏龍:「渾天儀」被印韓國萬元紙幣上,難道又來爭文化遺產?
    韓國紙幣上的「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天儀的合稱,是一種測繪天體的工具。根據歷史記載,渾天儀是張衡發明的,由於渾天儀是當時極為罕見的科學測繪儀器,因此一直被中國人引以為豪。現如今,張衡所製造的渾天儀已經失傳,而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渾天儀是明代的渾天儀,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在2017年,韓國發布了新型的紙幣,在大多數國家的紙幣一樣,韓國紙幣上也印有具有韓國代表性的圖像,比如歷史人物。這本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很快,中國的網友就發現韓國新版萬元紙幣上印的的圖像,竟然是張衡發明的「渾天儀」。
  • 世界最早天文儀器,發明者中國宋代蘇頌,領先科技九百年舉世聞名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座根據原始實物複製的能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天體時空運行,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的大型天文儀器,它的名字叫「水運儀象臺」。這座受到國際上高度評價、蜚聲中外的「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是後來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祖先,它的主要設計、製造者,是宋代的蘇頌。
  • 我國古代最牛「穿越者」,製造出現代科學家都無法複製的機械
    歷史記載中,張衡善機巧,尤其是天文、陰陽,歷算等,是個籠罩著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意識到要真切地尋找到宇宙的大道,單憑純粹的哲學思辨是不夠的,只有以數學為工具、以機械為軌齒、以群星為目標,才有希望觸摸到大道的邊緣,尋找到終極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