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長安十二時辰》的唐代硬科技:水運渾天儀比外國早六百多年

2020-11-29 騰訊網

西安網

2019年,最熱的電視劇來了,就是近來一直霸屏的《長安十二時辰》。鑑於大家都在關注劇中的美食,美妝,美顏,那今天我們來聊聊劇中的硬科技!

★ 唐代大數據——大案牘術

靖安司最厲害的辦案武器——大案牘術,

這個簡直就是那個年代的大數據分析。

通過大批書吏(也算是那個時代的「人工」智能了)

匯總並調閱長安各個部門記錄的人員往來、

錢糧貨物流水,

靖安司便可以從數據與信息間發現諸多關聯,

進而找到線索。

這種辦案思路也是夠先進了。

★ 無線電通訊和莫爾斯電碼——望月樓傳訊

一千多年前,

如何有效管理一個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呢?

馬親王為我們推想了至少三種唐代「高科技」:

第一便是唐代的無線通訊——望樓體系,

發明人是負責長安城防的靖安司丞李泌。

望樓是八丈高的瞭望塔,

星羅棋布的安置於長安城中,

樓與樓間靠旗語、鼓聲或燈火光來傳遞息,

信息基於《唐韻》解碼,

就像是莫爾斯電碼一般。

依靠這一體系,

坐鎮靖安司大望樓

便可統一遙控調度全城的城防力量。

★ 唐代的虛擬實境——長安城大沙盤

另一樣城防利器——長安城大沙盤,

和現代的虛擬實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普通百姓手裡連坊圖都沒有的情況下,

這個真實復現長安(除了皇城)的大沙盤

便顯得極其有價值,

結合望樓體系,

靖安司總部的人就好比擁有了

一個可以鳥瞰全長安的無人機,

隨時可以了解被追蹤的目標當下的位置,

從而做出及時的指揮調度。

★ 石油——黑色骨頭,闕勒霍多

原來突厥狼衛的圖謀,

是用油作為引火料放火燒城。

這個油也並非普通的食用油,

而是大名鼎鼎的石油。

中國最早提及石油的,

應該要算是《易經》,

易經中記載「澤中有火」。

到了唐朝,

軍隊更是將石油(延州石脂、酒泉火油)

製作成火雷,

在守城時使用。

此時的石油,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件。

石油燒起來,

用水非但不能滅火,反而適得其反。

突厥狼衛手上的石油,

是從外部(延州)偷運進長安。

當時長安城中,

絕大部分建築都是木質結構,

一旦利用石油縱火,

後果確實不堪設想。

★ 天文、大地測量——僧一行 水運渾天儀

僧一行

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上刻有二十八宿,

注水激輪,每天一周,

恰恰與天體周日視運動一致。

水運渾天儀一半在水櫃裡,櫃的上框,

有如地則自然撞鐘。

整個水運渾天儀

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視運動,

又能自動報時,

有二木人,

每刻(一晝夜分做一百刻=14,4分鐘)擊鼓,

每時辰(合現在兩小時)撞鐘。

這是世界上最早將擒縱應用於計時的裝置,

比外國自鳴鐘的出現早了六百多年。

開元十五年(727年),

一行為修訂出一部新的曆法《太衍歷》。

上書玄宗皇帝,

請求「實測地球子午線」。

子午線是連接地球南北極的線,

由於地球是橢圓的,

所以對應的兩條子午弧線,

就可構成一個子午圈

(實際上是地球大圓的周長)。

為了這次測量工作,

他認為不可把小範圍、

有限空間裡獲得的數據,

不加分析地擴大到無限的空間中去。

僧一行的測量活動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的活動。

其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西方人進行同樣的實測活動,

比中國晚了近100年。

★鍛造術——唐刀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

漢刀多為單手刀,

刀柄較短,

長度為58~114釐米不等,

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環狀

唐刀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

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裡雜質的處理方法

並運用了"包鋼"的技術,

使唐刀外硬內軟,

擁有極強的韌性。

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

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

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

讓刀身加寬,

並且延長刀柄,

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

以上的改進,

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

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

並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

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

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

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

有許多當時的名人,

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下盡血本。

而唐代之後,

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

就算以現代工藝,

也無法複製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文化昌盛——新竹造紙術、印刷術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

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

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是現代紙的淵源。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

我國除麻紙紙、楮皮、桑皮紙、藤紙外,

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

和新式的竹紙。

正如劇中所說,

盛唐以來,

用紙量劇增,

幾乎快到無紙可用的地步。

徐賓認為紙關係國本民生,

用心五載,試用新竹製新紙。

剛好南方產竹地區,

竹材資源豐富,

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

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因此興起了印書業,

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

價格也不斷下降,

各種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

伴隨著印刷術的轉播,

文明也得以更廣泛的傳播,

印刷術被稱為也被稱為文明之母。

★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長安城、108坊

唐長安城,

其興建於隋朝,

唐朝易名為長安城,

為隋唐兩朝的首都,

是中國古代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

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面積達84平方千米,

是漢長安城的2.4倍,

比同時期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大7倍,

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

它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

城內百業興旺,

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

唐王朝的建立後,

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

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

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

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佔有高亢而優越

的地理位置。

站在龍首原上,

俯瞰全城,

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範。

大唐盛世之所以是盛世,

之所以萬國朝拜,

與文化的博大和科技的發達是分不開的,

一千五百年前的唐長安城屹立

在當時世界之巔,文化之巔,科技之巔。

而今日至西安,歷久彌新,重拾輝煌,

因其歷史和區位教育優勢,

再次以硬科技閃耀全球,

並連續舉辦硬科技大會,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貢獻力量,

堅定文化與科技自信,自主創新,

打造真正的硬科技之都!

本期見習編輯 常琛

相關焦點

  • 水運渾天儀、雕版印刷術,《長安十二時辰》裡竟然有這麼多硬科技
    最近一部《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電腦檢索,純靠人腦 還要很快得出結果 《長安十二時辰
  • 讓《長安十二時辰》中葛老念念不忘的寶藏,到底值多少錢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地下城的主人葛老,為了找出從郭利仕倉庫裡偷出的大批金器,讓張小敬說出當年是誰殺了他的人。葛老在電視劇地下城中可謂是土皇帝,日進鬥金不是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金器讓他念念不忘呢?其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地址,就是「何家村」。
  • 宋代重寶「水運渾天儀」毀於戰火,這位科學家費盡力氣才複製成功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900多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歷經數十年,才成功的複製出來,那「水運渾天儀」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家們為何難以複製成功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看看這段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備受期待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迅速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有網友評論稱,該劇以「24小時的爭分奪秒」令人「腎上腺激素爆表」。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常州姑娘參演《長安十二時辰》 網友:神仙選角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她是婀娜多姿、人見人愛的李香香。扮演者高葉,也因為把這一角色演繹得十分出彩,被網友們稱為「神仙選角」。高葉飾演的李香香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場時間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這得益於她為角色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高葉所飾演的是唐玄宗時代平康坊的一位「花娘」,是拯救長安主要人物張小敬的紅顏知己。她說,自己之前曾數次飾演類似角色,但之前的角色大都性格剛烈,是「獅、豹一樣的人物」,而這次的角色正好相反。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時期的開疆拓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匯聚長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在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可以說這座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今天我國任何一座城市。
  • 《長安十二時辰》可媲美美劇《24小時》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犯了死罪的張小敬(雷佳音飾)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要在十二個時辰之內,緝拿混入長安的可疑人員,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電影質感的鏡頭畫面,細節考究的服裝道具,一眾演技在線的主演配角共同上演了一出節奏緊湊、情節跌宕、懸疑燒腦的「長安版《24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更新了,想二十四小時玩轉西安,看這裡!
    口碑炸裂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終終終……於又更新了四集,專門充錢買了會員的小編等得花兒都謝了!這部神作近兩周來牢牢佔據各類話題榜顯眼位置,要說原因,除了流量小生易烊千璽+「前夫哥」雷佳音的強強聯手,還得感謝劇中像畫卷般精美的每一幀畫面,讓千百年前的長安盛景浮於觀眾的眼前!
  • 七夕夜訪碑林 馬伯庸將揭秘《長安十二時辰》前世今生
    張小敬等人來到景寺門前,門口正站著十幾個身著白袍的景僧,個個笑容可掬,向路過的人贈送小小的木製十字架和手抄小軸經卷……」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這段描寫隨著同名網劇的熱播被人們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嗎,這部小說跟西安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走紅 穿越唐朝 你的一天怎麼過
    《長安十二時辰》刷爆朋友圈,劇中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來推進,既突出了劇情的緊張感,又有濃濃的傳統文化烙印,無論是服飾、儀制、器物,還是宮城、集市、裡坊,無不讓人有一種夢回大唐的衝動。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有哪些名貴香料?麝香、龍腦香、乳香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有哪些名貴香料?麝香、龍腦香、檀香、安息香、乳香《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幅唐人生活的畫卷,無論是衣著服飾,飲食習慣,社會交往,還是胡人貿易,歌舞盛宴,宗教活動都是歷史真實再現。
  • 《長安十二時辰》伊斯上演高難度追逐動作戲
    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伊斯上演高難度追逐動作戲   目前,《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中,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憑藉懸疑吸睛的劇情、精細考究的道具以及生動真實的人物收割眾多好評。
  • 你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疑問,這裡有答案
    近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又引發了觀者一波「穿越潮」~本期聚珍君說叨說叨,其中的那些知識點。一、十二時辰制具體如何?辰時·食時07:00-09:00食時,亦稱早食、宴食。這一時段,正是古人吃早飯的時候。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並以『朝食』為主餐。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便已出現了。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 《長安十二時辰》憑藉什麼好評如潮?單這三點就很難超越
    說到最近的影視劇,可謂是頻頻上映,幾乎沒有劇荒的可能性,但是影視劇雖多,能獲得好評如潮的卻是屈指可數,像是最近的美好時光,九州縹緲錄,以及長安十二時辰,全網都是在激烈的討論,畢竟能看到好劇也是實屬不易,而今天小編主要講述的則是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簡介
    距離上元節花燈大會只剩下短短的幾個時辰了,張小敬必須在上元節花燈大會前抓住搞破壞的刺客。在調查與追捕中張小敬還發現靖安司中竟然有敵人的內應,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張小敬終於在最後關頭揭穿了背後主謀,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長安城裡的黎民百姓。
  • 《長安十二時辰》良心服化道,我醜我有理!
    長安十二時辰》自播出後就好評如潮,熱度一直只增不減。除了主演們的絕佳演技加持,劇組對歷史的考究和服化道的設計可以說是十分良心了。被調侃最多的當屬主角李必的上清芙蓉冠。預告片一經播出就在網友間炸了鍋。此外,《長安十二時辰》還被網友戲稱為「舌尖上的長安」。看「大腦袋」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一出獄就來了一份水盆羊肉,吃完又要了兩火晶柿子。這柿子顏色火紅,果皮光鮮,亮如水晶,光是聽大腦袋這吸溜的聲音,口水就止不住了呀。再看檀棋給李必拿來的「油錘」,是不是有些眼熟呢?
  • 《長安十二時辰》已過子時,剩下十幾集該怎麼拖?
    ,相互安利,《長安十二時辰》便是如此。《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對歷史文化有多麼考究這些點我都不用再贅述了,能吹的大家都吹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長安十二時辰》這十二個時辰「該」是怎麼度過的。如果《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電影的話,把篇幅擴大到160分鐘左右,想必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觀眾坐在影院,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去感受電影中的十二時辰,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
  • 胡風、和風、西風各歸其位,《長安十二時辰》擺正了大國文化心態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沙盤化敘事」的底色很難改動,除了帶著讀者在「一百零八坊」遊竄,馬伯庸在故事中嵌入了不少長安的風物、世俗、人情。可以說,高密度的文化信息幹擾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這是它的缺點,也是它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