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對月食這一現象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細的闡釋

2021-01-18 魚兒讀書會擺尾

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七《月食解》一章中對月食這一現象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細的闡釋。

但是王貞儀認為探尋月食之道雖是艱難,但仍有未盡之處,其他歷學書中常常是旁徵博引,卻未能給後世學者一個詳盡的闡釋。並且王貞儀曾經考證過月亮能夠掩住太陽,太陽也可以蓋住月亮,太陽距離遠月亮距離近的運行過程。

歷算學家一直以來認為月亮的運行軌道可達璇璣星的位置,由於黃道斜交,歷時總共二十七日左右,所以日月終會相會。通過太陽的照射,月亮散發光芒,人站在地上才得以看見。王貞儀曾觀測日月的運行,每月初一之時,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恰好處於一條直線上。月球被太陽照射所產生的影子,會剛好投射到地球的表面,所產生的這一現象被稱為日食。

王貞儀在《月食解》一章中心記錄了張衡對月食的看法。「張衡靈憲所云,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避於地也。」「是謂暗虛月過則食,暗虛之為地景故。食分淺深,見者皆同。」王貞儀對這一理論也表示認同。當月球的位置移動到地球被太陽照射的背面,也就是說被地球的陰影所投射到,月球就會被地球的陰影所遮蔽。此時月球外形極圓,半為明半為魄,明魄的分界線為弦直線。

月亮的明魄之界有兩個,一個是被太陽照耀所導致的界限,另一個是被人所見,兩個圈相合為同一個,這也就是西法所說光照與所見相反的道理。農曆十五日之時,月亮的兩個界限也會重合,這也就是西法所說的光照與所見相同的道理。過了每月初一之後,月亮的兩個明魄之界漸漸相離,這也是西法中黃赤二道的距離。推斷月離之法,日月相會,每年中十有二次相會,月光盡暗而為晦,然後又復光亮而為朔。

所以日之精華與月之暗虛,太陽之光無所不照臨,人在地平線上看,太陽的外形尤其之大。僅僅一丸之光,在百步之外照射,仍然大如箕矣,即使太陽之光僅有一豆,從縫隙中照下仍大若卵也。

相關焦點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通過她的研究,她一共寫下了三卷書,為當時的國民解釋了這種算籌方式,並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去掌握這種算籌方式,而她寫成的這三卷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的,這些書的用詞通俗易懂,讓人看著簡單,學起來也輕鬆。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局限,這些書籍並沒有被廣為流傳。
  • 清代女子英年早逝,而解釋出月食現象,後世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雖然晚清中國愚昧無知,但還是有一些能認清局勢的能人,例如民族英雄林則徐;此外還有一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試驗與理論,完美解釋出了日食、月食現象,在後世看來她真是一位了不得的天文學家;此奇女子名叫王貞儀,出生於南京一個醫生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還做過宣化知府。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大家好,這是有趣的文字。前一陣子,是南仁東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日。曾經的吉林省狀元郎,深扎大山,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間,打開了中國人追問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成長於這樣的儒生之家,王貞儀自幼有幸接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但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這樣的家學環境仍不足以造就一位學識過人的女科學家。若不是後來的一系列遭遇,王貞儀恐怕也會成為如《紅樓夢》中林黛玉一般的大家閨秀角色。
  • 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年的清朝第一才女——王貞儀
    王貞儀在數學上充滿靈性,於是她就自己動手,精煉了偶像梅文鼎的書,將其中繁雜論證,用更為簡單的方式進行了詮釋,寫成了《籌算易知》。在闡述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王貞儀還有很多創新,比如將西方的數學運算方法,引入到中國的數學體系,還先後寫了《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象數窺餘》《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一系列數學著作。
  •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發現1顆行星,於百年後以她的名字命名
    王貞儀這裡就有人會問了:那王貞儀是誰呢?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的傳奇人生。王貞儀,字德卿,生於江寧府上元縣,籍貫安徽天長。她還寫了《月食解》,裡面清楚地記載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在2008年,北京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於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 清朝奇女子僅活了29年,卻科學解釋了日食月食,擁有自己的星星
    閉關鎖國除了跟世界交流斷絕,最嚴重的是自然科學及武器的嚴重落後,因此清朝中後期實際上在科學上發展較少,但是如果說有一個女子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你會相信嗎?雖然難以置信,但是這個人確實存在,她就是王貞儀。
  • 清朝奇女科學家王貞儀: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說起清朝女子,人們腦海中大多會反映出清宮戲裡的各種人物形象,比如瓊瑤筆下那一動一靜,一位活潑伶俐的還珠格格,另一位楚楚可憐的紫薇格格;又比如歷史上那一前一後,輔助一代帝王康熙帝,成就霸業的孝莊太后,以及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一力主宰晚清的慈禧太后;亦或者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上不絕如縷的清宮戲裡的各式美女們,當我們為影視作品裡的女主人公與阿哥們的故事牽動著心的時候,
  • 王貞儀用凹鏡代替渾天儀,模擬黃赤二道的運行,推驗古書記載
    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五《黃赤二道辨》一章中對於有關黃赤二道的理論進行了詳細地闡釋。「黃道何中道也?一曰光道黑道者,何九行也?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北,赤道二則出於黃道之南,白道二則出於黃道之西,青道二則出於黃道之東。」黃道為何被稱為中道呢?
  • 清代一女子曾登上外國雜誌,被譽為世界頂級科學家,她有何本事?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夢想過,自己要當一名科學家,但長大之後才發現,做科學研究不僅需要深厚的知識沉澱,還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在當前的科學領域,大多是男科學家,女子的足跡很少,而在世界頂級科學家的行列當中,女子更是少之又少。
  • 中國古代最傑出女科學家 僅活29歲 死後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一)科技世家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會憑空出現,它的誕生必然有一定的條件或者環境。人才亦然。毫無疑問,她誕生在一個有科學基因的家庭。她叫王貞儀,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長縣。王貞儀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蘇江寧上元縣(今屬南京)的一個醫生家庭。
  • 為什麼會有日食和月食現象出現?
    有時太陽和月亮途經到交點處,就會發生日食現象。 日全食成因示意圖   當月亮從太陽面前經過時,月影投射到地球表面(月亮的投影與其他任何物體在燈光下的投影一樣,是實心的,也就是浸在燈光裡,而本身是黑暗的)。它投影在地球上的面積很小,只能遮住地面上一小片區域,這一小片區域只有約160 公裡,甚至更小一些。
  • 天狗食月的故事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天狗吃月亮的月食現象
    天狗食月是古人對「月食」這一天文現象的簡稱。  月食是指:當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軌道運行位置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因為陽光被地球所遮閉,月球處於地球陰影的區域無法反射陽光。在地球上觀察,會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 公務員行測常識考點:「日食與月食現象」
    一、日食1.產生原因: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