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在《德風亭初集》卷七《月食解》一章中對月食這一現象的產生及發展做了詳細的闡釋。
但是王貞儀認為探尋月食之道雖是艱難,但仍有未盡之處,其他歷學書中常常是旁徵博引,卻未能給後世學者一個詳盡的闡釋。並且王貞儀曾經考證過月亮能夠掩住太陽,太陽也可以蓋住月亮,太陽距離遠月亮距離近的運行過程。
歷算學家一直以來認為月亮的運行軌道可達璇璣星的位置,由於黃道斜交,歷時總共二十七日左右,所以日月終會相會。通過太陽的照射,月亮散發光芒,人站在地上才得以看見。王貞儀曾觀測日月的運行,每月初一之時,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恰好處於一條直線上。月球被太陽照射所產生的影子,會剛好投射到地球的表面,所產生的這一現象被稱為日食。
王貞儀在《月食解》一章中心記錄了張衡對月食的看法。「張衡靈憲所云,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避於地也。」「是謂暗虛月過則食,暗虛之為地景故。食分淺深,見者皆同。」王貞儀對這一理論也表示認同。當月球的位置移動到地球被太陽照射的背面,也就是說被地球的陰影所投射到,月球就會被地球的陰影所遮蔽。此時月球外形極圓,半為明半為魄,明魄的分界線為弦直線。
月亮的明魄之界有兩個,一個是被太陽照耀所導致的界限,另一個是被人所見,兩個圈相合為同一個,這也就是西法所說光照與所見相反的道理。農曆十五日之時,月亮的兩個界限也會重合,這也就是西法所說的光照與所見相同的道理。過了每月初一之後,月亮的兩個明魄之界漸漸相離,這也是西法中黃赤二道的距離。推斷月離之法,日月相會,每年中十有二次相會,月光盡暗而為晦,然後又復光亮而為朔。
所以日之精華與月之暗虛,太陽之光無所不照臨,人在地平線上看,太陽的外形尤其之大。僅僅一丸之光,在百步之外照射,仍然大如箕矣,即使太陽之光僅有一豆,從縫隙中照下仍大若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