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之下存在大量微生物,僅需極少能量就能活著

2020-08-20 新浪探索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微生物僅靠人類所需的小部分能量就能生存下來,這意味著生命存活的能量限制較低。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海底數據繪製了一幅新的全球海洋生物圈圖像,他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研究小組稱,該研究對理解地球生命極限條件以及推測太陽系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將地球生物圈中碳和微生物數量分布數據與化學反應結合起來,利用這些信息,他們能夠確定單個微生物細胞的「能量消耗」,換句話講,這就是它們利用能量的速度。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在不斷地使用能量,從而保持活力,維持新陳代謝,並進行必要的生命機能,例如:生長、修復生物分子。研究結果表明,海底微生物所需的能量比以往地球任何生命形式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

  通過擴展「生命可居住邊界」至低能源環境,研究小組希望能幫助他們弄清楚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是如何孕育誕生的,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環境科學講師詹姆斯·布拉德利博士稱,當我們想到地球上的生命時,通常會聯想到植物、動物、藻類和細菌。

  然而,我們在這裡展示的是整個微生物圈,與地球所有土壤或者海洋包含的細胞一樣多,令我們驚奇的是,這裡幾乎沒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微生物存活。它們中許多僅是處於一種不活躍狀態——不生長、不分裂、也不進化,這些微生物消耗的能量比我們之前認為的地球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更少。

  研究人員解釋稱,人類平均使用100瓦的電能,這相當於一個吊扇或者兩個燈泡的功率。布拉德利說:「我們計算顯示被困在深海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平均所耗能量僅是一個人的500億分之一。」

  南加州大學暗能量生物圈調查中心(C-DEBI)主任簡·阿蒙德稱,以前對海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那裡有多少生命,現在我們更深入地探究生態問題:這些神秘生物在做什麼?它的速度有多快?了解生命的能量極限將為地球和其他星球微生物生命建立一個必要的基礎。

  這些發現對於我們如何定義生命,以及地球和其他地區生命的極限提出了根本性問題,由於可用能量非常少,生物體不太可能繁殖或者分裂,而是將這些極少量的能量用於「維護」,替換或者修復它們受損部分。

  因此,在海底深處發現的許多微生物很可能是數千至數百萬年前生活在淺海區生物的生物殘留,與地球表面的生物體不同,這些深層微生物存在的時間尺度更長,例如:構造板塊的運動。

  這項研究還揭曉了微生物是如何與海底深處發生的化學過程相互作用,雖然氧氣為微生物提供了最多能量,但它的供應極其短缺,在海底沉積物中僅有不足3%氧氣。

  然而,缺氧沉積物分布更加廣泛,它們通常包含著通過產生甲烷來獲取能量的微生物,儘管這些微生物實際上並不活躍,但地球海洋沉積物中包含的微生物細胞數量非常多,存活時間很長,以至於它們成為地球的碳和營養循環的重要驅動因素。

  它們甚至影響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數百萬年時間,布拉德利博士強調稱,這項研究發現不僅對地球性質和生命極限提出置疑,還對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孕育微生物帶來了新希望,例如:如果火星或者木衛二上確實存在生命,它們很可能會在這些能量有限的行星表面之下避難。

  如果微生物僅需少量能量就能生存下來,那麼海洋沉積層之下可能存在生命殘留物,它們處於長期休眠,但從技術上講仍然是活著的。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葉傾城)

相關焦點

  • 海底之下存在大量微生物,僅需極少能量就能活著!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微生物僅靠人類所需的小部分能量就能生存下來,這意味著生命存活的能量限制較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海底數據繪製了一幅新的全球海洋生物圈圖像,他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呢?海底下棲息在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正在展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些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能量需求的認識,而且還為定義生命以及我們可能在哪裡找到生命提供了新的方法。在8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展示了海底下神秘的生物圈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畫面。
  • 北極海冰之下4000米隱藏什麼?或許類似木衛二海底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存在許多海底熱液噴口,它們也被稱為「海底煙囪」,它被獨特的生態系統包圍,裡面有蛤蜊、盲蝦、鬍鬚海蟲和極端微生物。在這裡的生命無法從太陽獲取能量,而只能從地球內部獲得能量。微生物利用熱液噴口產生的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製造有機物,就像植物和藻類吸收太陽光子一樣,體型較大的動物與這些微生物達到一種共生關係。
  • 「殭屍」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
    能量驅動地球,它是所有生物成長、發展和運轉所必須的東西。但是細胞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呢?海底下的沉積物微生物(可能超過海洋本身發現的微生物細胞)正在提供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種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認為他們了解生命能量需求的知識,而且暗示了定義生命是什麼以及我們將在何處找到生命的新方法。
  • 僅使用2-3種微生物就能夠實現生物質能量轉換,科學服務計劃
    僅使用2-3種微生物就能夠實現生物質能量轉換,科學服務計劃由艾德蒙德科學部門負責運行管理 1 標題:僅使用2-3種微生物就能夠實現生物質能量轉換 摘要: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木衛二的海洋中是否存在生命,目前不得而知,不過,科學家在地球海底深處發現了一個,發現在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也就是說,在深海沉積物下的這些微生物,可以在能量極少的情況下,依舊能夠生存下來。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僅僅是我們人類個體所消耗能量的500億分之一,基本上可以認為這些微生物在極少能量的情況下也不會「餓」死。
  • 同濟最新研究表明:冰冷的海底巖石裡存在微生物圈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海底堅硬的巖石圈內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它們依靠什麼方式維持生命?昨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聯合美國學者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過去近20年間,地球深部生命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便是發現了海底洋殼生物圈。
  •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是怎麼回事?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當它們被科學家帶回實驗室,並進行培育時,這些微生物居然開始繁殖了。 這一發現引發了瘋狂的設想,這些微生物是否是在海底沉積物中休眠或者進行非常緩慢的,沒有分裂繁殖的生長,
  • 科學家從海底1億年的生命中吸取微生物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埋在海底下超過一億年的微生物仍然活著。回到實驗室並進食後,它們開始繁殖。微生物是愛好氧氣的物種,它們以某種方式存在於少量氣體從海洋表面擴散到海床中。研究人員不知道微生物在這幾百萬年來一直在做什麼。他們發現的大多數物種沒有形成孢子,這是一些細菌在不利條件下形成的無生命的生命階段。可能是細菌一直在緩慢分裂,這使得本研究中分離出的細菌成為數百萬年前的遠古祖先。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北極海冰之下4000米:隱藏了一個神秘世界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存在許多海底熱液噴口,它們也被稱為「海底煙囪」,它被獨特的生態系統包圍,裡面有蛤蜊、盲蝦、鬍鬚海蟲和極端微生物。在這裡的生命無法從太陽獲取能量,而只能從地球內部獲得能量。微生物利用熱液噴口產生的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製造有機物,就像植物和藻類吸收太陽光子一樣,體型較大的動物與這些微生物達到一種共生關係。
  • 古老的微生物:賽過恐龍生命力的生命體究竟如何存活?
    我們的科學家們發現,深埋於海底之下紅色粘土有一種微生物,它依靠極其微量的氧氣存活,目前已經有8600萬年的歷史。同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最近在科學雜誌上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表明,這些微生物所用的氧氣是非常的少,他們僅能夠勉強算作是有生命的物體。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埋藏在海底一億年的微生物甦醒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移動,海洋,類人猿出現,最終人類憑藉好奇心和挖掘技術的改進,使得這些古老微生物得以被發現。現在,在日本的一個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已經能使單細胞生物復活。放大後的圖像顯示了復活的微生物10年前,鑽井船上的研究人員從海底採集了沉積物樣本,這些樣本來自南太平洋環流底部20000
  • 科學家在乾旱沙漠發現大量微生物,表明了火星生命的存在?
    很明顯沒有宏觀意義上的生命,但是科學家堅信有微生物的存在,這就是為何我們一直在探索火星的原因,除了這個原因外,火星也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探索,花費低、技術難度也低。 科學家如此堅信火星生命存在的原因並非是一廂情願,而是在探索的幾十年間發現了很多生命存在的證據,這些證據都在支撐著科學家的猜測。
  • 埋藏在海底一億年後,睡眠中的微生物會醒來
    放大的圖像顯示了再生的微生物。十年前,研究船JOIDES Resolution上的研究人員從海底收集了沉積物樣本。樣本來自南太平洋環流的20,000英尺深(6,000 m)底部下方的328英尺(100米)。那是太平洋地區,幾乎沒有營養物質,也沒有氧氣可以生存,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有關微生物在世界這麼遙遠地區如何生活的數據。
  • 從絕望到希望:「不吃不喝」,海底微生物8萬年的生命之旅
    研究人員探究了格林蘭海和挪威海中斯卡林杜瓦屬(Scalindua)的微生物,它們被埋藏8萬年之久,飢腸轆轆,但在遇到適宜環境後卻能從休眠狀態復甦,並迅速大量繁殖。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海底的每寸「土地」都生活著數百萬微生物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被上層落下的顆粒覆蓋,最後被深埋在沉積物中,成為深層沉積生物圈的一部分。
  • 科學家們復活了在海底沉睡1億年的微生物,或揭示生命沒有限制
    根據cbsnews新聞網7月30日報導,科學家們將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復活。這項實驗為地球上哪裡可以發現生命以及生命的復原能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它們還活著!海洋深處發現一億年前微生物,科學家成功將其復活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在這些單細胞生物剛剛誕生的時候,可以說地球上根本沒有任何其他生命形式存在。它們在幾乎沒有食物和氧氣的海洋沉積物中完成了它們的生存壯舉。因為在那裡可利用的營養物質非常少,以至於幾乎沒有任何生物形式存在。不僅如此,該研究小組還利用特殊工具在海底以下328英尺(100米)深的地方收集了樣本。科學家認為,這裡絕不是人類能夠發現生命形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