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望到希望:「不吃不喝」,海底微生物8萬年的生命之旅

2020-12-14 科學大觀園雜誌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海底的「能源荒漠」中發現了微生物賴以生存的綠洲。研究人員探究了格林蘭海和挪威海中斯卡林杜瓦屬(Scalindua)的微生物,它們被埋藏8萬年之久,飢腸轆轆,但在遇到適宜環境後卻能從休眠狀態復甦,並迅速大量繁殖。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

海底的每寸「土地」都生活著數百萬微生物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被上層落下的顆粒覆蓋,最後被深埋在沉積物中,成為深層沉積生物圈的一部分。

來自地表的物質能量來源一旦切斷,隨著深度增加,能量也逐漸減少,微生物種群數量也會越來越少。這時微生物會將新陳代謝水平降到最低,只用於維持基本的細胞活動。

本次研究描述的微生物——厭氧氨氧化菌能在厭氧條件下通過氧化氨獲取能量,在嚴酷的環境下「苟延殘喘」8萬年。

論文作者、挪威卑爾根大學深海研究中心的Steffen L. Jørgensen說:「這些細胞的抗逆性相當之高。從沉入海底的那一刻起,它們便知道要面對怎樣一種殘酷的環境。事實上,表層的氧氣對它們而言是『毒氣』,因為它們的厭氧新陳代謝會受到游離氧的抑制,從而導致能量來源(氨和亞硝酸鹽)稀缺。它們必須在缺乏能量來源的「有毒」區域經歷8萬年的掩埋過程,最後到達一個富含氨和硝酸鹽等能量來源的沉積層——硝酸銨過渡層(NATZ)。由於這一沉積層相對於表層的深度是固定的,而沉積物的下沉又不會停止,因此微生物在過渡層停留的時間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這些細胞歷經艱辛到達了一個『食物豐富』的地區,卻發現自己在吃了個開胃菜後又被趕走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微生物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長時間存活?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對這些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並將其與地表近親基因組進行了對比。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員Sophie Abby說:「這些生物體內的特殊基因使它們能夠利用不同的含氮化合物來獲取所需的銨鹽。此外,它們還能通過厭氧氨氧化之外的其他途徑來獲取能量,這種新陳代謝的多樣性幫助它們成功存活,最終抵達硝酸銨過渡層。」

這一發現對理解深層生物圈的種群動態具有重要意義,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微生物群在不同時期的存活能力。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這些微生物在調節海底碳、氮兩種重要的營養物質的通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提醒,能量豐富的硝酸銨過渡層並不是研究區域內特有的沉積層,它廣泛存在於海底,因此這項研究對於全球環境研究也意義非凡。

原創編譯:攀汗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 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2-microbes-bottom-sea-flourishing-year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呢?海底下棲息在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正在展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些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們對生命能量需求的認識,而且還為定義生命以及我們可能在哪裡找到生命提供了新的方法。在8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展示了海底下神秘的生物圈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畫面。
  • 海參為何幾個月不吃不喝不會死?
    海參為何幾個月不吃不喝不會死? 每到夏天 海參就仿佛從海洋裡「消失」了 一般人很難再見到它們的蹤影 只有潛遊海底才有機會偶遇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我現在幾乎能想像到我在火星上找到生命。」但是,在地球上發現了一種微生物形式的生命,這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希望,並縮小了他們在正在進行的尋找行星外生命的過程中應該尋找的範圍。此前,人們花了10年時間尋找隱藏在海底火山巖裂縫中的生命,以及這一發現是如何導致在從這顆紅色星球收集的火星樣本中發現生命的。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簡介:研究表明火山巖冷卻時產生的裂縫填充的粘土內微生物密度幾乎和人類腸道的微生物密度相同,鑑於這和火星地表的組成有較高相似性,科學家對能在火星找到生命有了更大期望。太平洋海底發現的一小群微生物與1.3581億英裡外的星球的新可能。「我現在幾乎能想像到我在火星上找到生命。」
  • 《鯊海》在什麼樣的絕望裡 還可以殘留一點希望
    兩個美女,姐姐和妹妹到墨西哥度假,姐姐度假的目的一是散心,二是希望改變自己,因為男友覺得自己無趣想和自己分手。而妹妹開朗活潑,生活充滿了冒險激情和新奇。兩個人在酒吧認識了兩個當地人,在他們的慫恿和建議下去海裡看鯊魚,沒想就此陷入噩夢中。破舊的漁船設施設備簡陋陳舊,就在吊車把她們的鐵籠吊起時,意外發生了,繩索斷裂,她們不幸隨著鐵籠下沉到47米深的海底。
  • 海底之下存在大量微生物,僅需極少能量就能活著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微生物僅靠人類所需的小部分能量就能生存下來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海底數據繪製了一幅新的全球海洋生物圈圖像,他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
  • 海底之下存在大量微生物,僅需極少能量就能活著!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微生物僅靠人類所需的小部分能量就能生存下來,這意味著生命存活的能量限制較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海底數據繪製了一幅新的全球海洋生物圈圖像,他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之下的微生物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比之前已知維持生命的能量更少。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存在地點和存在時間的看法。1995年,科學家從一隻保存在琥珀中的蜜蜂身上復活了一個細菌孢子,它的年代在2500萬到4000萬年之間。Yuki Morono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說,在新研究中復活的微生物來自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海洋沉積物樣本。此外,研究人員「通過添加營養物質直接看到了微生物的復甦」,而且很大一部分微生物「不是形成孢子的微生物」,他補充道。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他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生命力極其強悍,在很多極端環境下亦能夠生存下來,海底火山口,高鹽地帶,甚至是高輻射的地方……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並繁衍生息,不會因為身處惡劣環境而有何不同。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微生物除此以外,它們還有一項其他地球生物沒有的天賦技能,就是在不利生存的情況下,它們會進入休眠模式!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直到環境變好,會再次甦醒過來!
  • 科學家從海底1億年的生命中吸取微生物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埋在海底下超過一億年的微生物仍然活著。回到實驗室並進食後,它們開始繁殖。微生物是愛好氧氣的物種,它們以某種方式存在於少量氣體從海洋表面擴散到海床中。研究人員不知道微生物在這幾百萬年來一直在做什麼。他們發現的大多數物種沒有形成孢子,這是一些細菌在不利條件下形成的無生命的生命階段。可能是細菌一直在緩慢分裂,這使得本研究中分離出的細菌成為數百萬年前的遠古祖先。
  • 海底以下千米發現微生物
    圖片來源: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Texas A&M University 據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居住在比海底還要深得多的微生物
  • 馬裡亞納海溝疑似微生物的物質暗示了木衛二或土衛二可能的生命
    當科學家在尋找生活在地球上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的生物時,他們發現微生物能夠適應這些極端的環境——比如酸性溫泉、悶熱的地下環境和億萬年前的海底巖石。現在深海挑戰探險隊對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研究表明,海洋的最深處也能支持各種生物群體的生存。
  • 古老的微生物:賽過恐龍生命力的生命體究竟如何存活?
    我們的科學家們發現,深埋於海底之下紅色粘土有一種微生物,它依靠極其微量的氧氣存活,目前已經有8600萬年的歷史。同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最近在科學雜誌上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表明,這些微生物所用的氧氣是非常的少,他們僅能夠勉強算作是有生命的物體。
  • 科學家們復活了在海底沉睡1億年的微生物,或揭示生命沒有限制
    根據cbsnews新聞網7月30日報導,科學家們將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復活。這項實驗為地球上哪裡可以發現生命以及生命的復原能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海底「熱水煙囪」發現奇特生物 生命源頭掀開面紗
    海底「熱水煙囪」發現奇特生物 生命源頭掀開面紗  兩年前,科學家在大西洋海底發現了一處神奇景觀,並將之命名為「失落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有許多被微生物團團包圍的白色尖塔,並不時向外噴射高溫水流。這些就是被俗稱為「煙囪」的海底熱水噴發系統。現在,這些「煙囪」的年齡已經被確定為3萬年。科學家們相信,這種系統可能已經延續了數百萬年,並孕育了最初的生命。
  • 斑鳩孵蛋不吃不喝?
    5月30日9:11,黃先生來電:斑鳩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老早就死了。我拍過斑鳩孵卵的,是公斑鳩和母斑鳩輪流孵卵。早上8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交接班,很準時的。孵卵的話整個過程半個月左右。我是鳥網的會員,對鳥非常熟悉。鳥不會那麼傻,七天不吃不喝。這是常識性的問題,下次你們再登的時候應該查一下核實過。
  • 拋棄煩惱,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樂也有痛苦,就看我們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鬆,心往好處想。人總是避苦求樂的,都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當我們快樂時,不妨留一片空間,以接納苦難;當我們痛苦時,不妨想到往昔的快樂。心往好處想,才能幫我們衝破環境的黑暗,打開光明的出路,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人生樂趣。
  • 這種魚堪稱小強,即便沒有水,不吃不喝在土裡都能活3到5年
    地球上的生命,在億萬年的進化中都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存能力,只有更加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存活並繁衍至今。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一種魚類,堪稱魚中小強。就算是沒有水,沒有食物,它也能在土裡存活3-5年時間,耐心等待雨季的來臨,這種強悍的魚類就是傳說中的非洲肺魚。
  • 「殭屍」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
    海底下的沉積物微生物(可能超過海洋本身發現的微生物細胞)正在提供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這種生物不僅挑戰了科學家認為他們了解生命能量需求的知識,而且暗示了定義生命是什麼以及我們將在何處找到生命的新方法。總的來說,這些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在一些地方可能延伸到海底以下幾公裡,總共只消耗了海洋上200米消耗的十分之一的功率。平均而言,每個細胞在沉積物埋藏中存活的功率水平都明顯低於&34;,正如勞埃德所說,其數量級比實驗室環境中測量的任何生物體都低。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