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機體器官到底有多老?驚人發現!器官實際上是年輕...

2020-11-25 生物谷

2019年6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曾經認為神經元細胞,可能是心臟細胞是機體中最古老的細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小鼠的大腦、肝臟和胰腺中含有超長壽命的細胞和蛋白質,有些甚至和神經元一樣長壽,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年齡鑲嵌現象」(age mosaicism),文章中,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能應用於到機體幾乎所有的組織中,從而提供機體中非分裂細胞終生功能相關的信息,以及細胞在衰老過程中如何失去對蛋白質及重要細胞結構完整性和質量的控制。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

研究者Martin Hetzer表示,我們很驚訝地發現,細胞結構基本上與其所處的生物體一樣古老,這就表明,細胞的複雜性要比我們之前想像地大得多,同時這對於我們考慮器官老化的機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比如大腦、心臟和胰腺等。在成年期,大腦中大部分的神經元並不會發生分裂,其會經歷較長的壽命及與年齡相關的衰退過程,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於技術限制,研究者很難確定大腦外部細胞的壽命。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在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有機體中細胞的壽命到底有多長?研究者普遍認為,神經元細胞壽命較長,而機體中其它的細胞則相對年輕,並且其在有機體整個生命周期中都會再生,如今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來確定特定的器官是否也擁有與大腦神經元一樣長壽的細胞。在壽命周期中,神經元並不會被替換,因此研究者利用其作為年齡基準類對比其它不分裂的細胞,文章中,研究者將電子同位素標記和混合成像方法相結合,對年齡和老年嚙齒類動物模型進行分析,對其細胞和蛋白質的年齡及大腦、肝臟和胰腺的周轉率進行了可視化研究量化。

為了證實這種方法,研究者首先確定了神經元細胞的年齡,他們發現神經元似乎與有機體一樣古老,然而讓他們驚訝的是,排列在血管中的內皮細胞與神經元一樣古老,這意味著一些非神經元的細胞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並不會進行複製或替換自身;此前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個體處於成年期階段,肝臟有能力進行再生,因此研究人員專項觀察相對年輕的細胞,讓她們驚訝的是,健康成年小鼠機體中絕大多數肝臟細胞實際上與動物一樣古老,而且排列在血管中的細胞和另一種星狀樣細胞的壽命卻要短得多,因此,肝臟也表現出了年齡鑲嵌現象,相關研究結果或為科學家們進行器官再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在分子層面上,研究者觀察到的長壽細胞中包含有能夠展現年齡鑲嵌現象的蛋白質複合物,比如胰腺β細胞和神經元中的初級纖毛就含有壽命並不相同的蛋白質區域,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肝臟中的細胞根本並不含有這種長壽蛋白質。研究者Hetzer說道,確定成年有機體中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年齡或能提供成年期關於細胞維持、修復機制及機體蓄積效應改變的相關信息,研究者希望最終能利用這些信息來預防或減緩細胞更新有限的器官年齡相關的功能下降。

下一步,研究者計劃通過研究來解析核酸和脂質在壽命上的差異,他們想通過更為深入研究理解年齡鑲嵌現象與機體健康及諸如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提供資助。(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Rafael Arrojo e Drigo,Varda Lev-Ram,Swati Tyagi,et al. Age Mosaicism across Multiple Scales in Adult Tissues, Cell Metabolism (2019). DOI: 10.1016/j.cmet.2019.05.010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人類新器官 發現了一個未知新器官人體秘密還有很多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發現人類新器官 發現了一個未知新器官人體秘密還有很多 在生物學如此發達的今天,雖然我們已經攻克了很多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是分子的層面上對人體進行研究,甚至能夠利用基因編輯的手段來改變一個生物體的性狀,但是對於人體來說依舊有很多的未解之謎.
  • Sci Adv & Cell Death & Dis:揭秘特殊轉錄因子LRH-1在機體炎性...
    2019年8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LRH-1蛋白或在機體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抑制該蛋白的功能或能有效幫助治療多種炎性疾病。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類器官來自於人類胚胎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或者是直接來源於病人樣本,而且具有一定的三維結構,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大大擴展了實驗室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可以使用的工具。相較於直接進行臨床試驗,類器官的興起給了科學家以及醫生更多的空間去篩選藥物,成為了各個實驗室爭相應用的一個重要工具。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受到由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引起的物理傷害以後,可以通過激活生長過程完成組織和器官再生。然而,人們尚不清楚植物遭受機械損傷以後激活器官再生的分子機理。在特定逆境脅迫下,植物通過茉莉酸途徑抑制主根生長而促進側根發生(Sun et al., 2009, Plant Cell; Chen et al., 2011, Plant Cell)。
  • 科學家發現的「新器官」到底是中醫裡的經絡、湊理、還是三焦?
    替換高清大圖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科學家發現的「新器官」間質,到底是中醫裡的經絡、湊理、還是三焦?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1995年,美國因為有良好的供體器官而完成了26萬例各類器官移植,因而拯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相比之下,我國只做了2萬多例手術。    在發達國家,供體器官也不盡如人意。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全世界需要緊急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數量與所捐獻的人體器官的數量比為20比1,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靠藥物維持可以等待但又必須做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
  • 皮膚下發現新的痛覺器官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導,科學家們在皮膚下發現了一個新器官,它可以幫助人們感覺到針刺的疼痛,新發現有望催生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案。        研究資深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組織生物學教授派屈克·恩福斯說:「我們早就知道,皮膚中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器官,但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器官只與觸覺有關。
  • Cell Stem Cell:新型類器官平臺或能加速早期肺癌的研究 有望幫助...
    研究者指出,類器官能幫助他們追蹤一種常見且難以研究的肺部腫瘤—肺腺癌(adenocarcinoma),其是由KRAS基因突變所驅動的,同時研究人員還能捕捉到腫瘤進展過程中所發生的分子改變。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了四種早期肺癌的平行模型進行研究,即來自於1A階段肺癌患者的腫瘤樣本、遺傳修飾的小鼠模型、衍生自小鼠肺部幹細胞或來自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所產生的肺部細胞的肺部類器官。
  • 人體到底有多少個器官?
    人體到底有多少個器官?如果將每顆牙齒也計算在內,那麼這個名單就有315個器官,許多器官只作為一個器官,儘管它們遍布全身。如果將它們單獨計算的話,韌帶和肌腱的數量都可以擴大人體器官總數。人體有多少器官?主要取決於你是否將牙齒視為一組身體組織,還是一個。自古以來,人類就試圖了解人體內臟結構,古埃及人將死者器官取出進行防腐處理,考古學家在中國古墓中發現的古代醫學手稿可能是迄今最早的人體解剖文字,幾千年後,我們知道人體有多少器官嗎?
  • Cell Stem Cell:操縱PTEN基因培養出具有表面褶皺的大腦類器官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懷特海德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Yun Li說,「我們發現增加的神經祖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 NPC)增殖促進人大腦類器官中的皮層組織擴大和皮層褶皺。再者,我們確定剔除PTEN基因允許NPC細胞中生長因子信號增加,從而釋放它的生長潛力和促進增殖。」
  • 《自然—醫學》:新方法有望讓器官「永葆青春」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停止老化過程前進的腳步,那麼身體的器官就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永遠年輕。這正是美國一組科學家最新在小鼠肝臟實現的事情,而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將該方法應用於人類。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在活動上,一名67歲的老教授拿出自己的醫療卡,握著醫生的手激動地說,「我一直想登記捐獻器官,今天終於找到你們了。」、移植的事宜  現場諮詢登記,相信會有更多人參與器官捐獻  在本場活動中,不少市民前來諮詢人體器官捐獻的事宜。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幹細胞療法在美容領域、生物修復、器官移植、疾病治療的應用範圍!
    幹細胞的概念在很多年就開始傳播,現在更是人盡皆知,但是幹細胞到底有怎樣應用呢?可能很多人還不了解,為此小編搜集整理這篇幹細胞應用推文,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更多知識!
  • 知道人體有多少種器官嗎?隨著人進化,未來是否會增加新器官?
    在人體內部,有多種器官已被確認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心臟,大腦,還有用來呼吸肺等,但有些器官至今還沒有搞清楚實際功能和用途。那麼截止到21世紀今天,我們所知道的人體器官到底有多少種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事實上人體器官數量的多少,這取決於你用何種觀點來計數。現在,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副教授Lisa MJ Lee表示,人體器官數目為78個。
  • 【年輕一代】智慧型手機變「器官」,00後成「賽博電子合成人」?
    【年輕一代】智慧型手機變「器官」,00後成「賽博電子合成人」?正如遊戲設計師、遊戲編劇陸馬球所說: 00後成長於虛擬世界,算法是他們的智力延伸;智能設備也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他們的一個器官。雖然由於學業牽絆,00後還需要偶爾下線,把這個器官封存起來;但當這一世代集體成年,社會或許將驚奇地發現,他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批「賽博電子合成人」。而且,隨著一代又一代「賽博電子合成人」出生,人類早晚都會「肉體過著主流生活,而精神漫遊在虛擬世界。」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這個研究還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癌症多見於女性,而其他則多見於男性。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上,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臨床醫學中心(CSC)的科學家在果蠅中進行研究。CSC團隊檢查了果蠅腸道幹細胞。他們使用的遺傳學工具,使他們能夠打開或者關閉這些細胞中的某些基因。這允許他們改造這些幹細胞變得更「雌性化」或者更「雄性化」。然後他們試圖擴增這些細胞。他們發現,「雌性化」的細胞能更好地增殖。
  • Nature:實驗室中的類器官——「腎」
    研究者表示,這種組織並不是一種有活力的組織,但可以用於其它用途,比如在藥物毒性試驗中用來替代動物模型。研究者在文章中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製造出了腎臟樣的結構。目前由於嚴重缺少捐獻的器官來移植事故或疾病受損的患者器官,因此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來製造人類器官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研究障礙。
  • 【學術前沿】JMCB類器官專輯 | 精準搭建人體器官微模型
    >JMCB科學前沿分享生命發現,走近科學前沿。>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導讀類器官是一種由不同類型幹細胞通過自組織方式製備,能夠模擬原生器官結構和功能的一類三維「微器官模型相比傳統的二維培養模型,類器官代表著一種能夠概括整個生物體生理過程的創新技術,具有更接近生理細胞組成和行為、更穩定的基因組、更適合於生物轉染和高通量篩選等優勢。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針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及應用潛力,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 最新推出了類器官專輯。
  • 器官移植研究得出驚人結論 人體細胞有記憶功能
    據英國《每日郵報》、《每日明星報》13日報導,美國亞裡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裡·希瓦茲歷經20多年研究調查,得出驚人結論: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變,「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性格。  美國前芭蕾舞蹈家克萊爾·西爾維亞1988年接受了心臟和肺臟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