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新方法有望讓器官「永葆青春」

2020-12-01 科學網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停止老化過程前進的腳步,那麼身體的器官就可以在今後的日子裡永遠年輕。這正是美國一組科學家最新在小鼠肝臟實現的事情,而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將該方法應用於人類。相關論文8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當機體衰老時,被破壞的蛋白逐漸在細胞中積累,但到目前為止,無人知道這是否是造成器官功能衰落的原因。在新的研究中,由美國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na Maria Cuervo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細胞清潔機制的不良好運轉導致了蛋白累積。通過基因工程令衰老小鼠的清潔系統持續運轉,研究人員阻止了它們肝臟的老化。

 

衰老的蛋白由體內一種名為「伴侶」(chaperone)的分子負責清除,該分子可以進入充滿酶的細胞器——溶酶體。為了延長該清潔系統的工作壽命,Cuervo小組為年老的小鼠增加了一個額外的基因副本,它負責編碼使「伴侶」進入溶酶體的受體蛋白。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基因改造小鼠的肝臟功能與年輕正常小鼠的一樣好,且遠好於那些沒有導入該基因副本的同齡鼠。

 

由於科學家尚且無法安全地向人類體內添加該基因,因此該技術能否應用於人類還不確定。不過,Cuervo解釋道,找到一種能夠阻斷已存受體蛋白分解的藥物,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她說,「我們目前正在以這種思路進行藥物篩選,以期能夠找到穩定這種受體的化合物。」

 

除此之外,Cuervo認為,單純通過飲食控制也有望更好地維持該清潔路徑。她說,科學家已經知道該蛋白受體的穩定性與脂類的變化相關,因此低脂肪飲食可以延長受體壽命。

 

鑑於該蛋白清潔路徑是整個肌體通用的,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將新發現推廣到其他的器官中去,比如大腦。在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中,腦細胞內都存在著異常高的蛋白量。因此,如果能夠改善這些蛋白的清潔機制,或許能夠推遲病症的發作。

 

不過,其他一些人仍存在懷疑。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ouglas Schmucker說,「我們尚且不能在非人靈長動物的相同酶中證實類似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齧齒動物的肝臟或許不是最適合的模擬人類相應變化的模型。」(科學網 任霄鵬/編譯)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doi:10.1038/nm.1851,Cong Zhang & Ana Maria Cuervo)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生物光電子系統有望治療器官功能障礙
    體內裝盞「燈」,恢復神經功能生物光電子系統有望治療器官功能障礙科技日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6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物醫學工程新突破經過進一步研發和測試,該系統或能成為一種治療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礙的新方法。生物電子醫學採用工程系統刺激神經系統,以緩解疾病症狀。這類系統可能也融合了光遺傳技術,即利用光控制活細胞(一般是神經細胞)。但是,目前的生物電子系統缺乏靶向特定器官所需的特異性,因此有可能產生意外的副作用。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這項新的臨床前研究首次展示了胚胎幹細胞如何將CMA保持在低水平,以促進這種自我更新,而且向我們揭示了兩種可能操縱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方法來關閉這種抑制,以增強CMA活性和讓它們分化成特化細胞。這在幹細胞生物學領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合理的幹預或引導這些功能可能成為提高再生醫學方法效率的有力途徑,讓研究人員和醫科學家獲得更好地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
  • 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原標題: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本報訊(記者劉歡)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對於已經拿到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如果在兩年之內未能好好開展器官移植工作,要吊銷醫院執照,處分醫院院長。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種類、移植能力、移植相關研究、移植質量和數量均居於世界的第一方陣。我國器官移植數量不斷增加,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
  •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德國基爾大學最近宣布,該大學醫學教授弗雷德·弗德李奇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避免人體器官移植中經常發生的危險性很高的異體排斥現象。 通常在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後,病人的免疫系統會很快識別出外來的新器官,並對移植的新器官產生強烈排斥,這種排異現象會導致器官移植手術徹底失敗,嚴重時會奪取病人的生命。弗德李奇教授發明了一種可以使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的免疫系統處於安靜的狀態,並將新器官視為病人原有的器官一樣被完全接受的新的方法。
  • 培育出一種特別的豬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
    本報訊(記者 陳怡希) 9月21日,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團隊與啟函生物楊璐菡博士合作的「豬3.0」科研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發表,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人類器官移植有可行性替代方法
    圖片來源:《自然》 近日,一個日本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使用培育出的肝臟前體細胞,生成了功能性人體肝臟,然後將其移植到老鼠體內,以便完成相關發育過程。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將前體細胞移植到人體內,並使它們發育成為病變或損傷器官的替代部件。 目前人體肝臟捐贈數量非常匱乏。2011年,美國進行了5805例成人肝臟移植手術。
  •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新治療方法的研究由珍妮·岡頓(Jenny Gunto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將胰島移植到四頭肌的肌肉中和通過門靜脈(portal vein)將胰島移植到病人的肝臟中的方法是一樣成功的。
  •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彭茜)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相關成果已於2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這是啟函首例兼備兩種特性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通訊作者、啟函生物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楊璐菡對新華社記者說。
  • 人體最大的新器官被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研究團隊已識別出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器官,它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從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2017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他們將與國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蘇州諾普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醫療、研究機關和企業合作,在3D列印裝備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列印技術,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臨床前試驗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
  • 中國科大發現納米材料的新用途,新型雄性避孕方法有望實現
    中國科大發現納米材料的新用途,新型雄性避孕方法有望實現   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中心孫斐教授課題組與王均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發現通過納米材料的光熱效應,可以對雄性哺乳動物進行高效安全的避孕控制
  • 損失的腦細胞有望恢復
    原標題:星形膠質細胞首次轉為功能性神經元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一項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研究人員首次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成功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為人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巨大希望。 再生醫學為人類面臨的大多數醫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
  • 基因編輯「豬3.0」,有望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獲取最有價值行業趨勢信息日前,在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研究下,十幾隻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豬3.0」成功問世,這些小豬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不僅安全且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該研究於9月21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Lutolf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BATE,該方法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腸管結構、分支血管系統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網站近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三維(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有望用於開發新療法,同時減少研究中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       新設備基於導電聚合物海綿「支架」,研究人員將其組裝成三維的電化學電晶體。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厲害了中國科技:誘導多能幹細胞助推再生醫學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供圖如何又快又好地誘導多能幹細胞,最近有了新方法。科研人員們開發了一套「魔法藥水」,用它依次為細胞「洗澡」,便可又快又好地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的「返老還童」。以幹細胞為「種子」,培育出可替換自身病變或衰老的器官組織「返老還童」是一個有魔力的詞語,幾千年來,古今中外的許多君主帝王都為之痴迷,現代人也在不斷地追求永葆青春。如今,細胞水平的「返老還童」在實驗室裡成為現實,關鍵的技術就是製備幹細胞。那麼什麼是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