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的腦細胞有望恢復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星形膠質細胞首次轉為功能性神經元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一項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研究人員首次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成功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為人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巨大希望。

再生醫學為人類面臨的大多數醫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其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受損的組織和器官,使之具備正常的結構和功能。再生醫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替換神經退行性疾病中丟失的神經元,並促進新的神經元整合到功能性的神經環路中。

譬如說,帕金森病的明確特徵,就是多巴胺能神經元丟失,分泌多巴胺的特殊神經元出現進行性死亡。可惜的是,目前人們仍不清楚導致這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的確切病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致病過程。

此次,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人員付向東及其同事通過實驗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轉化為功能性多巴胺能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是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能夠產生一種名為PTBP1的RNA結合蛋白,這種蛋白能防止星形膠質細胞變成神經元。這項最新研究認為,去除PTBP1可以讓星形膠質細胞變成功能正常的神經元,並重建丟失的神經元環路。與此同時,這種做法還能恢復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多巴胺水平,治療它們的運動障礙。

研究人員表示,用反義寡核苷酸短暫抑制PTBP1也有效果,目前這種療法在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表現出巨大前景。

再生醫學標誌著醫學將步入重建、再生、「製造」、替代組織器官的新時代。而此次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其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再生療法。但研究人員也警告稱,在該療法實際用於人類之前,需開展更多相關研究。在進一步完善後,該療法有望幫助人類攻克帕金森病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總編輯圈點

人體的組織和器官受損後,還能通過生物學和工程學方法獲得再生?這是科幻電影中常用的橋段,很多人可能也曾幻想過利用這種「黑科技」來應對疾病和衰老。如今,這種帶著濃濃科幻味道的美好願景,已開始步入現實。與這項最新研究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利用幹細胞技術幫助受損子宮內膜的功能性修復。但不得不說,再生醫學也面臨不少倫理爭議,在充分利用它為人類謀福祉的同時,也需要做好相關監管。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相關焦點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在使用腦組織的實驗室研究中,催產素似乎逆轉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對腦細胞的影響。這種激素可以恢復細胞的「可塑性」,而可塑性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激素催產素起源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分。催產素在分娩、母乳餵養和社會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可能促進浪漫的依戀。身體在性活動過程中釋放激素,從而獲得了它作為「愛激素」而聞名的化學物質。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腦損傷後,大腦內幹細胞會分化生成腦細胞,以修復損傷。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
  • 《自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自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Emma Chou • 2020-04-16 10:26:
  • 研究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時的狀態……
    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
    4月15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研究,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
  • Nature:成年腦細胞受損後,會恢復到胚胎狀態進行自我修復,且再生還...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傷時,它們會恢復為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新的連接。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以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此前研究發現,海馬和心室下區不斷產生新的腦細胞,並在一生中不斷地補充這些大腦區域。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自我修復或自我替換能力不僅限於這兩個區域。相反,當一個成年的大腦皮層細胞受到損傷時,它會(在轉錄水平上)恢復為胚胎皮層神經元。在這種不成熟的狀態下,只要提供一個可以成長的環境,它就可以重新生長軸突。
  • 研究顯示成人腦細胞可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1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8月19日電(記者葛秋芳)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腦細胞被植入實驗鼠大腦後可生長出新的神經細胞。
  • 中風一次腦細胞死亡數百萬
    核心提示  人們經常看到中風後留下的惡果:偏癱、失語、神經麻痺,原來,是管這一部分的腦細胞死去了。與缺氧腦細胞賽跑,是保證減少損害的重要舉措。  國外科學家以前所做的一些研究曾表明,一年中的12月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月。與其他月份相比,這類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在12月份也是最高的。
  • 德國科學家找到使腦細胞再生的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德國慕尼黑GSF國家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所的馬吉達娜·戈特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發現,使用特殊的調節蛋白,星形膠質細胞能分化成功能性神經細胞,這有望成為替代因傷痛或疾病而受損的腦細胞的新方法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 人體只有腦細胞不會再生,如何拯救?
    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時那個數目的腦細胞可供利用,大約140億個,人的腦細胞再也不會生。骨骼、肝臟、肌肉等其它器官或組織損傷後可因細胞分裂增殖很快得以恢復,只有腦細胞不可分裂。腦細胞處在一種連續不斷地死亡且永不復生增殖的過程,死一個就少一個,直至消亡殆盡。這是一種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
  • 成功治療帕金森 幹細胞是腦細胞再生之「原力」
    導讀:目前,面對治療帕金森等腦病,其病變的根源即腦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幹細胞移植技術成功的解決了腦細胞再生的難題,成為治療帕金森使腦細胞再生的「原力」。 綜合外媒11月24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傑弗裡·馬克利斯及其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神經元移植能夠修復受損的大腦迴路。
  • 航空客運量最早有望2024年恢復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楊舒怡)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說,新冠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將持續多年,全球航空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同社16日援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會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的話報導,該協會預計2020年全球航空旅客人數減少55%。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最新預測比今年早些時候更為悲觀。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而且一旦損失了視力,就幾乎註定了無法恢復,當前的治療方案只能儘量延緩眼睛向著最終的失明去發展。好消息是,康普斯頓大學的新研究,就致力於使用基於絲蛋白材料的 3D 列印技術、輔以視網膜活細胞,來嘗試整合併修復損傷的視力。與其它病程緩解療法和實驗性解決方案(比如人工視網膜、仿生眼移植、基因療法等)相比,這種新型人工視網膜可以更輕鬆地與人眼嚙合。
  • 研究顯示小臭鼩為了過冬竟然減少腦細胞
    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它們就進化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機制:儘量多進食食物(它每天要進食的食物重量高達自己體重的八倍),春夏季節日間休眠,秋冬季節減少部分腦區的腦細胞(20%)以減少能量消耗。沒錯,就是減少腦細胞,不過到了春夏季節還會重新長出來。為什麼要減少腦細胞?大腦是代謝最旺盛也是可塑性最高的器官之一,改變腦部功能結構來適應生活環境才能得以生存。
  • 空港關注:航空客運量最早有望2024年恢復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說,新冠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將持續多年,全球航空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共同社16日援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會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的話報導,該協會預計2020年全球航空旅客人數減少55%。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最新預測比今年早些時候更為悲觀。
  • 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密切關係,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決定智商,聰明的父母會生出頭腦聰明的孩子;另一種觀點認為,腦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智商的高低,腦細胞越多,智商越高。但是近期一項新發現表明,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有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驗證新發現為了驗證腦細胞的大小和智商高低的關係,荷蘭的研究人員招募了35名患有腦瘤或者嚴重癲癇的準備動手術的患者(兩種疾病均為神經系統常見病)。
  • 深度刺激可促進小鼠腦細胞再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0日報導,加拿大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用一種名為深度腦刺激的臨床幹預療法向大腦特定區域施加電脈衝,能使腦細胞再生,有望幫助提高認知能力並增強記憶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錯!闢謠:腦力訓練或可改變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確實,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下降的事實,讓我們不斷明白我們的腦部記憶功能不斷再走下坡路。
  • 新藥物有望恢復脊髓損傷者運動能力
    美國波士頓大學兒童醫院何志剛團隊發現,使用這種藥物後,80%脊髓損傷但脊髓沒有完全斷裂的實驗小鼠恢復了行走能力。  此前,研究人員採用硬膜外電擊法刺激脊髓受傷處以下部分,配合恢復性訓練,使部分患者恢復運動功能,他們認為這表明硬膜外電刺激影響了神經元興奮性。但停止刺激後,效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