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一直走著神秘又熱門的路線。藉助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始終戴著朦朧面紗的黑洞前兩天又高調了一把。此前有過關於黑洞的問答和文章,很多網友評論或私信問黑洞為何如此難以理解。
黑洞其實不難理解,只是因為距離太遠又難見真容,以致帶有許多神秘色彩。其實真正難以理解的,卻是圍繞在我們身邊所有物質的微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構造。
你有沒有想過,當物質細分到分子、原子、夸克等,微觀粒子還能不能繼續分割下去?若能,更小的粒子是什麼樣子?
或者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把這些微觀粒子比作肉眼可見的事物,那同樣比例的人類將是什麼樣的龐然大物?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層一層,走馬觀花的看一看微觀世界的「樣子」!
(本文有少量數據演算,可能略有枯燥,全文共計約3千字,閱讀需耗時5~10分鐘,敬請耐心瀏覽。)
微觀世界入門
人類與地球之比,相當於一粒芝麻之於55個鄱陽湖(水容量)或15個青海湖(水容量)的比率;而地球與太陽對比,則是一粒芝麻與足球的大小;再拿太陽與銀河系比較呢?那又是一粒芝麻與地球的關係......
每當我們仰望浩瀚星空,都不禁要感嘆人類的渺小。然而我們換一個方向去比,又將是另一番場景。
一個成年人大約有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一個常規細胞又可以裝下1.6萬億~12.5萬億個水分子。
計算1:常規細胞直徑10~20μm,水分子直徑4×10^-4μm。根據V∝R,有 ◆10/(4×10^-4)=1.5625x10^13;◆(2×10)/(4×10^-4)=1.25×10^14
我們知道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原子約3.2個氫原子大小(質量相差16倍),那麼一個水分子就相當於5.2個氫原子體積。
如果把一個成年人與一個氫原子相比,同樣把氫原子比作一粒芝麻,那麼人差不多就是半個水星至半個火星大小。人的大小直接與行星同級別,不得不算龐然大物了吧!
計算2:V人:V原子=(4.0×10^14 ×1.6×10^13 ×5.2)~(6.0×10^14 ×1.25×10^14 × 5.2):1=(3.33×10^28)~(3.9×10^29):1。補充(選擇瀏覽):一粒芝麻大約0.85mm,為方便計算假設芝麻為整數1mm。地球體積約1.1×10^12km,則 V地球:V芝麻=(1.1×10^12):(1.0×10^-18)=1.1×10^30:1,另外地球:金星:火星:水星=1:0.86:0.15:0.056。
顯然,這還沒有完全進入微觀領域,「分子」頂多著微觀世界的大門口。我們再稍微細究下原子。
原子是由核外電子和內部原子核構成,質量佔比超過99.95%的原子核,其大小卻只有整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
補充: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從質量方面來說,質子質量比中子還略小0.1%,但質子質量卻高達電子質量的1836.5倍。拿電子質量佔比最大的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沒有中子)為例,電子質量佔比只有約0.054%。事實上,除了氫氣原子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核都含有中子,也就是說電子質量的平均佔比只會比0.054%小更多。
那麼,如果把原子核大小比作芝麻的話,一個人的體積將幾乎充滿地球公轉半徑的所有空間。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簡單點說,此時人的大小勝過1百億個地球,與太陽相比至少也是太陽的1萬倍。
計算3:由於數據龐大,我們只考慮數量級。則V人:V原子核=10^29V原子:V原子核≈10^29 :10^-12=10^41:1。而V地-日:V芝麻=(10^8):(10^-6)=10^42:1
此時,你還感覺人很渺小嗎?
微觀世界正廳
1、繼續深扒
宏觀物質的特性,微觀到分子或原子就已足夠。然而科學的探索,遠遠不止停留在物質特性的原子層級。
如上述,小小的原子核又是由p個質子和n個中子構成(p為正整數,n為自然數)。其實質子和中子又都可以再細分,質子是由2個上夸克和1個下夸克通過膠子的強相互作用構成,中子則是由1個上夸克和2個下夸克通過膠子連接構成。
夸克和膠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質量屬於費米子,有靜止質量。膠子屬於玻色子,無靜止質量。
補充:夸克常見的有六味,根據電荷、色荷(紅/綠/藍三色)和自旋的不同,又分為正/反共計36種。由於除上/下兩味夸克的質量最小、性質最穩定外,其他夸克最終都會衰變成這兩味,故在此就不一一羅列。可參考後文的粒子列表截圖。
在真正的微觀粒子世界,由於粒子間不像分子、原子那樣具有較大比例的空白(活動)區域,且半徑/體積等數據幾乎無法準確測量,也沒有太大實際意義。此時比較兩者大小,主要依據是粒子的靜止質量。如上質量最小的上/下兩味夸克中,上夸克又比下夸克質量更小,只有2.01±0.14兆電子伏(eV/c)。
補充:什麼是電子伏?電子伏又如何表示質量?電子伏又稱電子伏特,是能量的單位。1 eV ≈ 1.6022×10^-19J。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可以將質量與能量相互轉化,所以 1 eV/c≈ 1.783×10^-36kg。電子伏是利於簡單計數的一種方式。
現在我們幾乎無法用體積之比,將夸克類比為芝麻。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質量這一物理量上看看他們的數量級大小。
氫原子核質量為1.673×10^-27kg,上夸克的質量為3.584×10^-30kg,也就是說一個氫原子核(一個質子)是一個上夸克的近500倍。太陽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以一個60kg的人為例,地球質量是人的1,000萬億億倍,而人又是氫原子核的3,586萬億億億倍。是不是有點暈?
換個簡單點的說法,如果把夸克按質量比率放大到人的大小,則人同比率放大後將是太陽系質量總和500倍。
計算4:用m表示人同比例放大後的質量,有m:m人=m人:m夸克 m=1.0 × 10^33kg。而太陽系總質量約2.0 × 10^30kg。
對,沒錯,是整個太陽系的500倍。不過留意,此時討論是質量比,不是半徑或體積大小。
2、微觀粒子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和規範玻色子兩種,規範玻色子在費米子之間通過強/弱核力起連接作用,形成不同的複合粒子。質子和中子就是複合粒子中的一種,也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
複合粒子一般都是比複合前的基本粒子質量要大,故複合粒子和其他大質量的基本粒子就不逐一闡述,大家可以參考下圖大致了解下種類和分類。我們接下來的重點是繼續選擇更小粒子。
規範玻色子種類比費米子要少很多,表面看似乎比較簡單,其實不然。其一是規範玻色子像彈簧一樣在費米子間起連接作用,自身形態顯得更「虛無」。其二是規範玻色子質量差異範圍非常大。如光子,其質量一般不超過10^-54kg,只有電子質量的千萬億億分之一。而Z玻色子質量卻有約為91.2GeV,是電子質量的近2萬倍。
如果說世界的盡頭是「空無」,是「0」,很顯然光子、膠子都不負眾望。然而光子和膠子由於各自都有一些特殊性質,相對還是比較容易被感知或被探測到。這個世界真正的「幽靈」,其實是中微子。
當一個中子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可以產生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一個中微子。這個叫電子中微子,因為它總是喜歡伴隨在電子周圍。電子中微子最初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的預言,過了26年才最終得到證實,且在2013年首次捕捉到太陽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我們已經知道電子質量是非常小的了,而中微子的質量更小離譜,只有電子的百萬分之一,是氫原子核(一個質子)質量的十億分之一。同夸克的質量類比法,一個成年人同比例放大後將是整個銀河系的質量。
計算5:此處只取數量級計算,中微子質量約10^-38kg,由m=(m人)/(m中微子) m=10^41kg。銀河系總質量約4.2 × 10^41kg。
質量之小還完全是中微子的全部特色,同時中微子運行速度又極快,接近於光速。中微子還有一個特點是自身不帶電,與其他物質(粒子)相互作用極其微弱,故而幾乎沒有辦法探測到它的存在,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
由於個頭小,隨意穿越任意空間不會被幹擾或發生碰撞,加之速度又極快,中微子可以輕鬆穿越整個地球而幾乎沒有損耗。
我們每個人每秒鐘都要受到大約1,000萬億個太陽產生的中微子穿越人體,即使你再地球的另一端也是一樣。如果你把大拇指豎起來,每秒也有700億中微子從你的拇指中穿過。對此,你卻毫無感知!
這就好比人類的飛行器「旅行者一號」,一直在宇宙中穿梭,而「宇宙」可能對此並沒有任何感覺!
寫在最後的三個疑問?1、從電子中微子總是喜歡伴隨電子周圍來看,人們以為是單純粒子的電子,會不會最終也如原子構成那樣,是個組合體呢?2、組合體如此廣泛存在,那這個宇宙到底有沒有不可再分割的例子?3、人類在宏觀世界是滄海一粟,而在微觀世界又巨如銀河,人類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存在?
(內容粗糙,但創作不易,點讚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歡迎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