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甲烷對陽光的影響因地區而異

2020-12-02 愛吃榴槤的小空

【科學:甲烷對陽光的影響因地區而異】

導語:與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等沙漠地區相比,甲烷對太陽能的吸收能力比地球上其他地方強10倍,而且在雲層存在的情況下幾乎是其強度的三倍。研究人員在評估了木星和土星衛星土衛六的觀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

點擊

研究人類引起的大氣甲烷增加如何增加我們氣候系統中該氣體吸收的太陽能量的科學家發現,這種吸收比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等沙漠地區的吸收強10倍於地球其他地方,在有雲的情況下,它的強度幾乎是其三倍。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評估木星和土衛六(土星衛星)的觀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其中甲烷濃度是地球上甲烷濃度的千倍以上,以量化甲烷在地球上的短波輻射效應。這些研究結果今天在線發表在「 科學進展 」雜誌上,發表在一篇題為「由木星觀測資料通過人為甲烷強迫大區域短波強迫」的文章中。該論文指出甲烷作為太陽能吸收劑的方式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發現甲烷吸收或「輻射強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明亮的表面特徵和雲。

「當我們測量甲烷排放對地球的影響時,我們錯誤地認為很容易應用當地採集的甲烷計算來預測天然氣對全球產生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兼氣候主任威廉柯林斯說。伯克利實驗室和生態系統科學部。「我們的工作代表了考慮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不僅具有普遍影響,而且具有區域確定性的影響的重要性。」作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主要吸收地球大氣排放到太空的熱量或長波輻射。然而,甲烷和其他氣體也吸收入射的太陽能或短波輻射,並將其轉化為熱量,從而使大氣層再加熱25%,同時冷卻地球表面。人們對二氧化碳短波強迫比甲烷的了解更多,主要是因為甲烷的相對複雜的四面體形狀使其物理吸收特性在實驗室中難以量化。

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小組開始評估以前的氣候評估是否受到甲烷人為短波強迫計算的不確定性的影響,甲烷被廣泛認為是甲烷極端效力導致的二氧化碳含量更高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科學家分析了以前對木星行星和土衛六最大月亮土衛六的吸收數據。這個木星行星和月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至少比地球上的甲烷濃度高三個數量級,因此使用掩星測量很容易檢測到甲烷的吸收特性。該分析表明,使用來自Earthbound實驗室的不完全甲烷吸收數據的強迫估計與使用從木星和土衛六收集的更全面的甲烷吸收數據的估計一致。基於這一發現,目前的光譜學足以計算歷史氣候分析和未來預測中的甲烷輻射強迫。他們的工作還擱置了一個以前未解決的問題,即氣候模型可能低估了甲烷的短波輻射效應,因為這種氣體的現有實驗室測量值存在局限性。

木星和泰坦的測量結果表明,在氣候評估中可以準確計算甲烷輻射強迫的程度,目前的氣候模型已經這樣做了。然後,該結果使團隊能夠利用現有的能力,利用真實的大氣和邊界條件對該強迫進行首次全局空間分辨計算。他們通過解決其季節性和可觀的空間變異性,超越了現有的全球甲烷年平均估算值。他們的分析表明甲烷強迫在空間上不是均勻的,並且表現出顯著的區域模式。甲烷強迫的第一次綜合計算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由於低緯度沙漠區域具有明亮的暴露表面,向上反射光線以增強甲烷的吸收特性,局部甲烷短波可增加10倍。強迫。這種影響在撒哈拉沙漠或阿拉伯半島等地區最為明顯。

這些區域由於接近赤道而受到的陽光最多,並且具有極低的相對溼度,這有助於進一步增強甲烷的影響。雲層覆蓋也被證明會影響天然氣的輻射效應。發現甲烷疊加雲層的強迫增加量幾乎是全球年化強度的三倍,並且與南部非洲和北美洲和南美洲以西的海洋層云云層以及近熱帶匯聚帶的雲系相關聯。赤道。高空雲可以減少對流層低層甲烷上的太陽通量,相對于晴空條件減少其強迫,但是在地球表面近90%的地方,雲輻射效應增強了甲烷輻射強迫。

總結:研究人員認為,有關甲烷對太陽能進入的影響的信息有助於推進氣候變化減緩戰略,既考慮到二氧化碳和甲烷之間溫室效應的相對強度,又可以確定不同地區的相對脆弱性。世界對大氣變暖。該研究由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資助。

相關焦點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 根據《自然》雜誌科學報告指出,科學研究人員們通過在格陵蘭島冰芯研究之中,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從冰芯之中發現了微小而古代氣泡,表明我們已經嚴重高估了甲烷的自然循環,同時大大低估了對我們人類地球的影響。 甲烷的影響力有多大?
  • 北極釋放甲烷對我們普通人有影響嗎?
    2020年2月有資料顯示,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員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冰川大約出現了200萬個冒泡點,而裡面釋放出的氣體正是甲烷。北極釋放的甲烷地點眾多聽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因為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愈演愈烈
  • 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原標題:乳腺癌基因風險因突變類型而異 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為防乳腺癌和卵巢癌先後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輸卵管,引起世人對兩個相關基因BRCA1和BRCA2的關注。研究人員7日說,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具體風險程度因突變類型而異。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 冥王星的顏色變幻終於搞明白了,原來是由於在陽光中的甲烷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甲烷在冥王星上發生的奇妙反應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美國西南研究院,加深顏色的冥王星。氮和水都可以在陽光中升華,甲烷冰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反應。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美國西南研究院,沿著冥王星赤道的顏色變化,從新視野號拍到的全景圖最上面可看到紫外線離子化甲烷,引發了一系列反應產生了託林—紅色的氫氧化合物-在各種地方留下了。
  • 甲烷影響氣候更大?局部短波輻射吸收增加10倍,提升25%的熱效應
    在科學界中,說到溫室氣體,大家都認為大多數都是歸功於二氧化碳,當然確實該氣體排上也是地球上最多的,其實還有一個比它影響更大的氣體就是「甲烷」,甲烷雖然整體上的數據佔比不了那麼多,但是在局部地區(例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甲烷吸收熱量的能力比地球其他區域的強度高出了10倍左右,這是美國實驗室通過評估了木星和土星衛星土衛六得出的結論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南極甲烷冷泉研究更新了對甲烷循環的認識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22日,《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刊登了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人員發現,在南極發現的第一個活躍甲烷冷泉(active methane seep)表明,南極甲烷冷泉周圍的微生物與世界上其他海洋的微生物存在根本差異。這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甲烷的循環、確定甲烷是否會進入大氣,並分析推動大氣變暖的因素。
  • 十年甲烷增加9%,地球升溫有什麼影響,霍金預言有道理嗎?
    有數據顯示,甲烷(CH4)升溫效果是二氧化碳(CO2)的28倍,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加了一倍。當然,人類並不能對所有的甲烷排放負責,因為溼地,湖泊,海洋,凍土正在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甲烷氣體,近幾年來,很多科學報告指出,北極凍土大量融化從而出現小型湖泊,湖泊就像燒開了一樣,不斷向外冒泡,它們就是甲烷氣體。
  • 甲烷在十年內增加9%,地球升溫有何影響,霍金預言有道理嗎?
    當然,人類並不能對所有的甲烷排放負責,因為溼地,湖泊,海洋,凍土正在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甲烷氣體,近幾年來,很多科學報告指出,北極凍土大量融化從而出現小型湖泊,湖泊就像燒開了一樣,不斷向外冒泡然而人類排放卻是甲烷氣體的主要來源,有數據顯示,人類排放甲烷氣體佔比達60%,甲烷氣體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電力,農業,化石燃料行業,曾有科學文章指出,一頭成年牛每天可排放1000公升甲烷,有科學家希望人類通過少吃牛肉的方式來降低排放。
  • 冥王星克蘇魯地區白雪皚皚的山峰「積雪」或是甲烷凝結結冰
    「冥王星被眾多的甲烷沉積物所覆蓋,這些甲烷要麼被稀釋在氮氣中,要麼是富含甲烷的冰,」研究人員寫道。「在冥王星黑暗的赤道區域內,觀察到含有甲烷的明亮冰霜覆蓋在隕石坑邊緣和壁面以及山頂上,與陸地上的雪山壯觀景象相似。然而,這些沉積物的來源仍然是個謎。在這裡我們報告說,它們是由富含甲烷的冰組成的。」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就拿南北極來說,這兩個地方是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因為極低溫度上升的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有餘,冰川退化速度要比我們以往想像的快很多。而且冰川的快速融化也嚴重影響了內陸地區的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平衡。今年南極創下了20.75℃的高溫,邊緣地區的冰蓋融化,新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巖石島嶼。6月份北極西伯利亞小鎮Verkhoyansk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38攝氏度。乾旱高溫也造成了北極地區在今年的五月份野火就開始復甦蔓延。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新途徑
    ,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一研究於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趙和平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水汙染控制相關研究。
  • 鴿子無定義 因鴿而異!
    鴿子無定義,因鴿而異。這是幾年前接觸刁老師的時候,老師最常對我講的一句話,但是當時並沒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 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為了評估COVID-19活動對甲烷排放的影響,研究小組從2020年3月至4月觀察了濃度,與去年同期相比。ESA的Copernicus Sentinel-5P任務負責人克勞斯·澤納(Claus Zehner)說:「對此的一種解釋可能是,由於COVID-19導致對天然氣的需求減少,天然氣被燃燒並排放出去,導致該地區甲烷排放量增加。」
  •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樊曦、王優玲)23日是第47個「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 全球海洋也出現了問題,海底正在釋放甲烷
    就拿南北極來說,這兩個地方是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冰川的大面積消失不僅僅是海平面上升,它會加劇全球變暖,因為地球的南北極戴個雪白的帽子,能夠有效的反射太陽光,如果帽子越來越小甚至沒有了,那麼陽光就會直接照射大地,地面會吸收更多的熱量,然後這些熱量又會反射回大氣;大氣溫度升高,又加快了冰川的退化,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而且冰川的快速融化也嚴重影響了內陸地區的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平衡。
  • 11月23日山東地區甲烷氯化物市場暫穩
    原標題:11月23日山東地區甲烷氯化物市場暫穩
  • 【論文】陳強等:塊狀甲烷水合物分解動力學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摘要: 與冷泉相關的塊狀甲烷水合物是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的重點目標之一。,孔隙水溶液礦化度對水合物分解速度的促進作用弱於溫度的影響;④對影響去離子水溶液中塊狀甲烷水合物分解速度的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排序,結果依次為分解表面積、溫度、壓力。
  • 生意社:11月23日魯西地區甲烷氯化物價格
    生意社11月23日訊   11月23日魯西地區甲烷氯化物生產企業二氯甲烷報價3120元/噸,三氯甲烷報價2450元/噸,實際成交價格以商談為準。  目前市場以震蕩調整為主,業內交投情況一般,市場現貨供給平穩,上遊液氯市場高位,對甲烷氯化物價格支撐較好;下遊市場整體採買剛需平平,對市場支撐不足。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作者表示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長趨勢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在這個世界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相關成果7月15日發表於《環境研究通訊》。 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因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存續時間相對較短,排放量也比二氧化碳少,但因為吸收熱紅外輻射的效率更高,因而溫室氣體效應更強。在100年的尺度內,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