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人說香港文壇出過三大奇蹟人物,創作武俠的金庸,創作玄幻的倪匡和創作言情的亦舒,但仍改變不了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的說法。
「文化沙漠」是香港文化人的自嘲。魯迅曾在應大公報邀請赴港演講中明確反對,「不可以這樣說,即使是,也是可以改變的。」可以訛傳訛,後來竟被文人們附會成是魯老爺子的「發明」。
香港人實在想甩掉這個標籤,不僅僅是因為這幾個字讓城市的氣質顯得淺薄,而是當文化、藝術成為經濟新熱點時,一向敏感的香港並不願意置身事外。
於是,三年前,作為亞洲最大書展的香港書展,設立了「年度作家」這一稱號,表揚他們對本土文化創作的貢獻。
從94歲的劉以鬯,到74歲的西西,再到64歲的也斯,無一例外,都是香港純文學的作家。
「這些年來,大陸的創作比較注重外在,注重寫大時代;臺灣注重內在,寫內心,而且越寫越深;香港呢,主要是寫內在,但也不放棄對時代的言說。所以,香港文學走著它自己的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輝煌。」也斯相信,香港文學可以寄望於年輕人寫出更好的作品。
沙漠裡也是會有仙人掌。
而仙人掌成片之後,是否也會成為綠洲呢? 本報記者 王湛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