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可曾到過美洲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帶?如果你有機會在五、六月間雨季的時候,到那裡去觀光旅行,那麼你所見到的將是一片碧空萬裡、滿地鮮花的「花園」景象。在這些地區生長著以仙人掌類植物為主的種類繁多的沙漠植物,真是千姿百態。
家族龐大,形態各異 仙人掌類植物的家族非常龐大,它包括的成員在兩千種以上。但是,說來也怪,這樣龐雜的家族中,僅除了極個別的種類外,大都產在美洲,尤以墨西哥分布的種類最多,約近T種。人們常把基西哥看成是「仙人掌的王國」。在那裡,除了我們常見的肉質片狀的仙人掌外,在開闊地帶,一些高達十多米、 直徑一米多、重約一萬至一萬五千公斤的高大柱狀種類2弁 慶柱平地拔起,有如威武雄壯的「沙漠衛士」巍然屹立。但是,它們與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的更加粗大的「巨人」一武倫柱相比, 卻又顯得有點遜色了,武倫柱高十五、六米,分支很多,比弁慶柱還重二、三千公斤。在烈日灸人的沙礫地區,一些 長著粗壯強刺的仙人掌壽命長達五、六百年以上,可以長成直徑二、三米,重達數千公斤的巨球。在灌木、草叢或巖石縫隙裡,棲息著一些小巧玲瓏、直徑只有二、三釐米到十幾釐米的小球類,它們就是憑藉著灌木草叢與巖石的庇蔭,而減弱了乾旱酷熱的惡劣環境對它們生存的威脅。星冠、鸞風玉等星球屬類,外形長得和星星樣。在中、南美洲的熱帶森林裡,蛇鞭柱屬的仙人掌類,變態莖細長彎曲,長著很長的氣生根,攀附在其他樹木或巖石上,旅遊者常常以為是碰著遊動的長蛇而虛驚一場。 在墨西哥、德克薩斯陽光充足的石礫地帶,散生著一類巖牡丹屬的小仙人掌類植物,如果不是在雨季看到它們非常豔麗的紫色花朵,就會常被人們誤認作是一些巖石琢磨而成的工藝品了。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在中、南美洲炎熱、清溼的地區,還有一類長得和基生醬被樣的仙人掌類植物,它們有完全正常的葉片,並開著白色成粉色的花朵,十分好看。
在加拿大西部冬季取雪覆道的嚴寒地區,居然也有著仙人掌的足跡,它們可以忍受零下15C的低溫。在南關安第斯山海投三千米的高山地帶長著 一些刺翁柱局的仙人家類。男外, 還有些形如領鏈、細胞,狀如層疊山巒的各種奇形怪狀的仙人掌類,這些都給旅行者以深刻的印象,而使他們在旅行之後,往往也對這類植物的搜集栽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成了仙人掌類的愛好者。
結構奇特,耐旱驚人
仙人掌類植物大多生長在經常乾旱、很難獲得水分的條件下,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它們在形態結構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的莖幹都變得非常肥厚,好像一個「天然貯水器」一樣,可以大量地貯存水分,以備幹早時之需。它們的「皮膚」也角質化或者有蠟層,好象皮革一樣不大透氣,另外,很多種類還長滿了刺叢與絨毛,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生長在非常幹早地區的仙人掌類,外形大多是球形,這是完全符合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以球形表面積為最小的數學原理的。無論球形或柱狀的仙人掌類植物,體表都像手風琴的褶箱一樣,有許多突出的豎稜, 這種豎稜結構使柱狀或球形種類的體積有一個伸縮的餘地。在雨季,植株充分吸收水分時,乾癟的豎稜都漲了起來,整個球、柱都「漲圓」了;到旱季時,由於體內的水分逐漸消耗而又得不到補充,豎稜也收縮變薄。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這種褶狀豎稜結構根據外界水分狀況改變而產生的張縮調節作用,則仙人掌類植物一旦充分吸收水分後,就象打足氣的輪胎樣, 容易被漲破。這些堅稜還有另外的作用,在強烈的陽光下,豎稜可以增加植株的蔭蔽面積,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降低體表溫度的作用。這也許是仙人掌類植物適應乾旱、炎熱等惡劣條件的一個「絕招」吧!

仙人掌類植物的根系在適應乾旱、少雨的條件上也發揮很大的作用。塊根柱屬的種類,有著發達的胡蘿蔔狀的塊根,可以貯藏三、四十公斤的水分。大部分仙人掌類的根系都分布很淺但卻很廣,一般都在五一十釐米的表土層裡,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降雨與露水。曾有人實地測量了一株、米高的仙人柱的根系分布,根系可延伸到周圍五米多的範圍。南美安第斯山二、三千米的高山地帶,降雨很少,然而空中的溼氣與露水卻很大,因而生長在那裡的仙人掌類植物,體表都密生很細的刺、毛,這些刺、毛不僅可反射、減弱高山強烈陽光對植株的危害,還可使溼氣不斷積聚凝成水珠,滴到地面被分布得很淺的根系所吸收。這種奇特的吸水方法,真令人讚嘆不已!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的仙人掌類植物還有一種休眠的特性。在乾旱季節時,它們可以「不吃不喝」地進入休眠,把體內的生理活動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度過不利的環境條件。一旦乾旱季節過去,雨季來臨時,它們就立刻「甦醒」過來,迅速地吸收水分,重新生長並開放出豔麗的花朵。由於有這樣一些獨特的結構和「本領」,才使仙人掌類植物有著驚人的抗早能力。有人在亞利桑那的沙漠中見到一株被大風吹倒的弁慶柱,在乾旱的沙堆。上裸根躺了好幾年,也沒有乾死,當人們把它扶起來種好時,它又長出了新根,恢復了生機。
那麼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自己對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