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李檬相對論,作者李檬,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近日,有一個大型零售商的boss私下跟我講了一個概念——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什麼意思呢?他公司有一個員工剛去韓國休完年假,回來時,旅行包裡一頂帽子990、一條褲子6000+,而且發到朋友圈裡生怕別人不知道。可是,boss推薦這位員工一套商務課程99元,員工嫌貴,只願意花5塊錢到淘寶上買一套盜版的。
這種情況,我更喜歡用「都市中的新窮人」來描述。
TA們掙錢不少,但花得更多,頻繁出入高檔辦公場所,追求品質、追隨時尚,外表光鮮,但存款極少,甚至要靠信用卡來維持支出。
結果,很多在5A寫字樓裡上班的,沒有一些送外賣的有錢。
仔細想想,這似乎也不只是錢的問題。
今年2月,我到上海辦事期間,親眼看到大隊人馬在星巴克店門口排隊,要買一個什麼杯子。
朋友告訴我那是一款「貓爪杯」,光看外表感覺也就是一款普通的玻璃杯,只不過杯子內部有一個貓爪設計。聽說,為了買到這個杯子,很多人睡在星巴克門口,甚至有人大打出手,差一點砸了星巴克的店。
很久以前,我就聽Papi醬說過,現在年輕人買東西多麼不講道理。
場景一
「吃日料去嗎?人均200」
「去!」
「吃火鍋去嗎?人均100」
「去!」
「吃烤串去嗎?人均50」
「去!」
「外賣20:搶錢啊!」
場景二
買青菜一路從6.5殺價到6.2,還是覺得不夠便宜,甩手走人。
買口紅,500?1000?實在不行用「花唄」支付。
生活上可以節衣縮食,「精緻」上不能打折。
新一代人的精神氣質變了,現在觀念要與時俱進。「精緻主義」已漸成潮流,你我無法獨善其身,精緻消費已經成為這一代人構建身份認同的渠道。
下面,我想簡單回顧一下最近20年消費市場的變化,談談臨近核聚變反應的品牌營銷邏輯。
01曾經的「螞蟻鍊金術」
最近,阿里巴巴宣布要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涉及盒馬、釘釘以及阿里文學、音樂等等業務。
外界普遍關注,誰誰誰職位發生了變動,或者調整中透露的戰略方向變化。
不過,我更看重阿里巴巴精神氣質的變化,很多調整都是氣質變化的產物。
注意:一個企業的精神氣質與主要用戶的精神氣質是相通的。
如果你的主要用戶是農民工,那麼,你肯定只會打價格戰;如果你的主要用戶是精英貴族,無疑,你的產品和品牌也會格外精緻。
企業的氣質與用戶的氣質,是相互影響、相互映射的,阿里巴巴這些年來的精神氣質變化,也是新一代人精神氣質的一種折射。
很長時期,崛起中的阿里巴巴特別看重兩點:一是「金字塔底層(BOP)的寬度」,二是奮鬥者的遊戲。
1)拓展「金字塔底層(BOP)的寬度」
多年以來,你不可否認阿里巴巴是靠廉價取勝。
外界在炒作O2O、網際網路金融、社交電商等等風口的時候,阿里巴巴的金礦始終在無風口地帶——廉價市場。
這可能超乎你的常識理解。
日本的首富是優衣庫的boss,西班牙的首富(一度還是世界首富)是ZARA的boss,德國的首富是廉價超市ALDI的boss。
馬雲旗下公司幾乎都是「螞蟻XX」、「菜鳥XX」、「平頭哥XX」……生意做那麼大,仍在堅持瞄準底層的草根路線。
曾經,阿里高層很喜歡講「低端市場的螞蟻鍊金術」,有人特別佩服印度的首富拉丹·塔塔竟在汽車市場上擊敗了德國寶馬、日本豐田。
拉丹·塔塔看到印度窮人,全家貼在一輛機動車上,父親騎車,小孩站在前面,母親坐在後面,懷裡還抱個嬰兒。
能不能製造一輛窮人買得起的轎車呢?
2008年,塔塔公司的Nano車終於上市了,售價不到2000美元,是當今世界上最便宜的轎車。
Nano車的成本控制達到極致。它只有一個雨刮器,沒有電動車窗,沒有自動座位調整等一般舒適性設施,座位由塑料和織布材質做成,發動機是雙缸0.6升排量,沒有空調系統,沒有音響……
印度街頭經常是汽車與牛車同行。Nano車儘管很簡陋,但很適合印度的路況。因為Nano車在印度實在太暢銷,日本車、德國車在印度的市場份額節節下降。
拓展「金字塔底層(BOP)的寬度」,螞蟻可以搬動大象。
2)奮鬥者的遊戲
擔任過阿里巴巴B2B業務總裁的衛哲,在阿里巴巴工作時建立了一支被稱作「中供鐵軍」的銷售團隊,負責地面推廣業務,若干年後,包括滴滴CEO程維、美團COO幹嘉偉、大眾點評COO呂廣渝都是從這裡面出來的。
為什麼「中供鐵軍」出了那麼多的一流戰將?
當年衛哲在做招聘的時候,只要「苦大仇深」的人,「苦大」是指小時候餓過肚子,對貧窮有清晰記憶,「仇深」表示翻身做主人的志向十分強烈。只要這樣的人,才有堅韌、頑強的特種兵攻堅能力。
2005年以後,「苦大仇深」的人不好找了,而且越來越不好找,阿里巴巴開始轉型——尋求轉變精神氣質。
什麼BOP(金字塔底層)早已是過時的觀念了,現在年輕一代,只要認為好的,哪裡還看價格?只要是覺得不好的東西,再廉價也沒用。
現在年輕人買東西,可以越貴的東西,花錢越不手軟,也可以將不講道理的購買進行到底。
你看,今年諸如「百雀羚」「大白兔奶糖」「六神花露水」等等70後、80後都覺得老掉牙的爺爺奶奶品牌,突然煥發生機,一個個都成了網紅品牌。
你要說產品突然變得有多好,真的未必,年輕人突然就喜歡了,沒道理好講。
現在阿里招聘新人,特別關注網際網路原住民,只有年輕人更懂年輕人,只有女人更懂女人。
以前,淘寶、天貓與京東商城在拼什麼,拼價格、拼效率。他們在物流、供應鏈上做了大量投資,東西還是那麼便宜、到貨越來越快,用訂單規模來攤薄運營成本。用極致的成本和效率讓競爭對手知難而退。
現今,淘寶、天貓要跟京東商城拼「看誰更懂年輕人、看誰更懂女人」。
從「奮鬥者的遊戲」變成了「消費者的遊戲」,支付寶做了網貸和理財,淘寶不斷向「娛樂公司」轉型,阿里還主動向小紅書投資,要使生意變得更社群化、更熱鬧、更好玩。
02、95後如何顛覆你的營銷邏輯
最近,很多數據都顯示:85後還是存錢的、90後不存錢、95後敢借錢。
滙豐銀行公布了一組數據,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按90後人口總數1.715億來算,這一代人負債總額高達22萬億元。
花唄用戶中,90後年輕人佔比47.25%,平均每4個90後,就有一個會開通花唄,而把花唄作為支付方式的人群裡,90後超過四成。
《彭博商業周刊》更有一個顛覆常識的商業洞察:中國的95後是富養的,美國的95後是窮養的。
中國95後和00後的消費額在中國家庭整體收入裡能佔到15%,但是美國這個比例只有4%。
中國這個群體,僅僅花在奢侈消費(比如蘋果手機、出境旅行等)上的錢,平均每人每年能達到4萬5。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
而且中國95後、00後的儲蓄率比美國、英國、法國、巴西等等這些國家的同代人都要低,完全逆轉了上幾代人世界第一高儲蓄率的狀況。
尤其是上一代人越來越想不通,一些網紅快餐、網紅冰淇淋50元、100元,年輕人排隊買,超市裡5元、10元的冰淇淋可以在冰櫃裡安然度過整個夏天。
我看到一些電商數據,諸如飛利浦電動牙刷、雷射虛擬鍵盤、Bose耳機、戴森吹風機和吸塵機等等網紅產品,功能沒啥特別,就是貴,屬於「小商品中的奢侈品」,但這些恰恰是買不起大件(房、車)的年輕人選擇自己承受範圍內最貴的商品,來製造一種內心的安慰。
他們不富有,甚至負債很多,但仍不願忍受平庸的產品、粗糙的生活。
是的,現在賣東西啊,你一定要滲透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我將這個時代的營銷分成三個層次:
最低層次:哪裡有流量往哪裡擠。
電視流量上來了,使勁打電視廣告,流量到了微博上,又使勁聯絡網紅大V。這只會使人群的基數越變越小,信息維度不斷收窄,也不符合新一代人的精神氣質。
一般層次:差異化的飽和攻擊。
比如,你要推廣一個牛奶品牌,選擇將很多網紅和KOL組合搭配,有用戶可能更關注食品安全、營養,而去關注一些科普博主,有用戶可能更關注牛奶口感,而去關注生活類大V,有用戶可能更關注牛奶的喜感,而去看網紅主播的飲品調製……你將這些不同類型的傳播方式,組合成為一個傳播矩陣,用戶的想法再怎麼差異化,經過「飽和攻擊」以後,也總有機會觸達品牌。
最高層次:「做同路人」是最佳策略。
在我看來,網紅對品牌的意義,其實就是消費對年輕人的意義。
1、年輕人更願意花錢買安慰、買陪伴,網紅則幫助用戶找到「買東西的靈感」,促成更喜歡的生活方式;
2、年輕人往往希望用錢換來一種歸屬感,對,就是社群歸屬,網紅則幫助品牌錨定潛在用戶,實現精準營銷;
3、年輕人有意無意地在社交網絡中打造自己的人設,消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網紅則幫助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人營造多樣化的人生體驗、消費需求,擴大整個社會的購買動力。
在精緻生活、網紅消費的驅動下,90後、95後、00後,哪怕收入在增長,也可能成為「都市中的新窮人」。
正如英國學者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新窮人》一書中提出的「新窮人」來形容現在的年輕人:年輕人的窮有時候是無可奈何,有時候是心甘情願,有時候是自作自受,但沒有年輕人願意用消費代替真情實感和真人的陪伴。
所以,最高明的營銷不是輸出產品和品牌,而是注入「同路人的真實情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