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從去年年初開始使用哈勃(Hubble)分析參宿四(Betelgeuse)這顆龐然大物。
他們的觀測是哈勃望遠鏡為期三年的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旨在監測恆星外部大氣的變化。
參宿四是一個可變的恆星,在420天的周期中會膨脹和收縮、變亮和變暗。
哈勃望遠鏡對紫外線的敏感度使研究人員能夠探測到這顆恆星表面上方的層,這些層是如此之熱(超過20000華氏度),無法在可見波長下被探測到,這些層被恆星的湍流對流單元鼓泡到表面部分地加熱。
哈勃光譜是在2019年初和2020年拍攝的,並通過測量鎂II(單離子鎂)線探測了恆星的外部大氣。
在2019年9月至11月期間,研究人員測量了從恆星表面進入外層大氣的物質每小時移動約200000英裡的速度。
這種熾熱、稠密的物質繼續行進到參宿四的可見表面之外,從火星升到了數百萬英裡。
研究人員說,在這樣的距離下,材料冷卻到足以形成灰塵的程度。
這種解釋與哈勃在2020年2月的紫外線觀察一致,該觀察表明恆星的外部大氣的行為恢復了正常,即使可見光圖像顯示它仍在變暗。
儘管科研人員不知道爆發的原因,但他們認為這是由恆星的脈動周期所輔助的,可見光記錄表明,恆星的脈動周期一直持續到整個事件。
科研人員使用了自動望遠鏡,來測量在脈動期間恆星表面上氣體上升和下降時氣體速度的變化周期。
在對流單元上升的同時,恆星正在膨脹,從參宿四向外跳動的脈動可能有助於推動流出的等離子體穿過大氣層。
科研人員估計,在爆發的三個月中,損失了南半球正常數量的材料的兩倍,像所有恆星一樣,參宿四一直在失去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其質量比太陽高3000萬倍。
參宿四如此之近,如此之大,以至於哈勃望遠鏡已經能夠分辨出表面特徵-使其成為唯一這樣的恆星,除了我們的太陽(可以看到表面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