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戴維發現「特殊」毛皮,法國動物學家說:難道還有這種動物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世界上最稀奇、最可愛的動物是什麼?1929年之前,外國人可能會給出各種答案。直到美國人戴維僱傭獵人,將這種動物的毛皮走私到國外,讓世界知道還有這種動物的存在,大家統一認為:最可愛的動物就是它。您可知道這是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讓·皮埃爾·阿曼德·戴維是法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生於法國庇里牛斯山旁的一個小城艾斯布萊特,這裡風景秀麗,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植株、毛茸茸的野生動物,所以戴維非常親近大自然,也很喜歡探險,在他36歲的時候,因為機緣來到清國傳教。清國地大物博,各地奇景都很漂亮,戴維開心極了,他終於可以利用來清國的機會好好遊覽一番。

1867年也就是清同治六年,戴維來到四川成都華西壩工作。四川雅安市寶興縣不僅有隆起的山川,大片大片綠色的森林,還有非常多珍奇的動物。戴維在這裡發現或命名的動植物模式標本,竟然達到數十種,其中就有很多人都喜歡的金絲猴、珙桐。

毛皮光滑、行為靈動的金絲猴很快引起世界各地生物學家的重視,戴維對於自己的成績欣喜不已,他對於四川的自然資源更有興趣了。

戴維接下來,從成都經過蘆山大川鎮,又不辭辛苦地翻越大甕嶺抵達寶興鄧池溝,在當地的竹林茅屋中,他竟然發現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毛皮。戴維謹慎的拿起毛皮,觀察毛茸茸的毛髮、顏色,不由自主地感慨:「這可能是一個有趣的新動物」。

從這一天起,他就通知自己的助手,以及當地的獵人,希望他們可以抓住這種黑白相間的奇怪動物。在1869年5月4日這一天,戴維還在竹林裡尋找動物痕跡,遠處的助手們突然發出一陣歡呼聲:「抓住了!」戴維趕緊過去,竟然看到一隻圓滾滾的「黑白熊」,在場的人又驚訝又好奇,戴維更是久久移不開眼睛,他知道,這「黑白熊」恐怕要成為震驚世界的物種了。

戴維接下來,就讓助手將黑白熊看管起來,並想把它運回巴黎,他要讓法國的專家們好好研究,可惜當時的生產力落後,山路又顛簸,人們也不知道怎麼照顧黑白熊,就這樣,它死在了途中,戴維只好忍痛,將它的皮送到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沒想到,當時人們看到圓圓的大白臉及眼圈的黑斑,便斷定這個皮是假的,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種皮毛的動物?但是博物館主任米甘勒·愛德華茲卻對皮毛深信不疑,他還特意研究了這種物種的分類,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多年前,他在藏邊發現的小熊貓近似,所以他將黑白熊定名為「大熊貓」。從此以後,大熊貓的形象漸漸豐滿,清國有大熊貓的傳說也越傳越廣,世界上的許多專家、學者不遠萬裡,甚至是想花費千金購買清國的這種珍奇動物。

從那以後,戴維作為「向世界介紹大熊貓的第一人」,也成為了享譽世界的生物學家。回國後,他被任命為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地理學會、法國社會學學會又向他授予金獎和大師稱號,畢竟戴維不僅發現了大熊貓,經他鑑定的哺乳動物還有200種之多,新的種類就佔63種,其中包括著名的麋鹿,因為是他發現而又名「戴維鹿」。沒想到,戴維卻幾次拒絕這些榮譽,表現得非常謙恭。戴維後來也曾想再次回到清國研究,可惜身體健康卻越來越差,只能留在法國整理資料,不過戴維在清國的故居卻一直被保留下來,到現在還有戴維廣場。

當然了,戴維當年採集的那具標本,作為大熊貓的模式標本,至今還珍藏在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而1949年以來,四川雅安市已向世界輸送大熊貓138隻,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有了很好的推動。

雖然戴維捕獲的大熊貓,曾經在運輸的過程中意外死亡,或者當初,不少外國人對大熊貓很不友好,但萬幸的是,但是隨著人們對大熊貓的認識度越來越高,保護這種等珍稀動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要知道,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就是保護地球,保護未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相關焦點

  • 動物學家譚衛道
    二、動物學家譚衛道 西洋傳教士中,對中國動物研究最具成就者,當屬譚衛道。譚氏精地質學、軟體動物學、飛禽學及哺乳動物學。他在華於動植物方面發現新種甚多,有多種被國際生物學界以譚氏之名定名。 譚衛道,現法國巴約納(Bayonne)市人,1826年生,1900年病故巴黎。幼年時入天主教修道院,1848年入遺使會,1862年受教會派逍來華。
  • 最帥的化學家——戴維!(下)
    可是一切並不像戴維想的那麼順利,電流經過的導線上似乎出現了金屬的薄膜,但瞬間就變暗了。他建造了更大的電池組,可是事倍功半,只得到幾小粒新的金屬,還是跟鐵絲的合金。▲鈣的發現者又是戴維。(哎,我為什麼要說又啊?)在戴維一籌莫展的時候,貝採尼烏斯出馬了。
  • 原來這種神奇動物,背負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
    1985年8月24日 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24日 在紀念麋鹿回歸祖國三十四周年之際 第二屆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將如期舉辦 麋鹿擁有珍貴血統 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義深遠 如今 已是「鹿丁」旺盛 這種神奇動物
  • 清代中國人對海洋動物毛皮的迷戀撬動北太平洋的全球化
    但莫裡斯等人從中發現了開闢對華貿易的新商機,促成1784年「中國皇后號」的中國之行,由此開始了中美之間的直通貿易。繼而,利雅德又赴巴黎會晤了託馬斯·傑斐遜,尋求支持和幫助。儘管傑斐遜的幫忙也沒有給利雅德帶來新的機會,卻對今後幾十年美國太平洋擴張意識和戰略的形成帶來了直接的影響。而與此同時,西北海岸和中國廣州之間的海洋動物毛皮貿易業已開始運行。
  • 滅絕動物重現人間,發現地點竟是在餐桌上,動物學家快心疼哭了
    從人類學會製造武器後,其它動物就開始走向滅絕,而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無疑是地球動物滅絕的巔峰時代,成百上千種動物因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原因走向滅亡,還有更多的生物瀕臨滅絕。到了現代,動物學家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於是開始著手保護其它將要滅絕的生物,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種保護實在太片面了,除了一少部分著名的生物外,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什麼動物是保護動物,什麼動物應該受到保護。
  • 動物福利示範場再添新軍,高標準毛皮經濟動物養殖蔚然成風
    2020年1月6日,第三屆國際動物福利(水貂/狐/貉)示範場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國際動物福利示範場認定工作,是由中國皮革協會(CLIA)和國際毛皮協會(IFF)於2017年推出,旨在推動我國毛皮經濟動物養殖行業規範化、標準化和現代化,樹立行業良好形象,截至今年已連續舉辦三屆。
  • 動物學家發現北方巨鼠狐猴擁有驚人巨型睪丸
    這種瘋狂交配的行為與其它狐猴物種,如馬達加斯加的長尾狐猴,完全不同。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布裡斯託動物學協會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在靈長類動物中,以體重與睪丸的比例來說,北方巨鼠狐猴的睪丸尺寸最大。而且它們性慾無比旺盛,雄性巨鼠狐猴們為了與其它同類競爭,一年到頭都儘可能地與雌性瘋狂交配。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是造成北方巨鼠狐猴巨型睪丸的原因。
  • 這種長得像驢的動物被稱為四眼羚羊,20年時間從兩萬隻降到300隻
    羊是很常見的草食動物,但是常見的羊都是家養的羊,野外的羊如今都不常見,因為羊這種草食動物很容易受遭到人類以及狼、豹、野狗等的捕食,再加上野外生存環境條件的縮小,致使野生的羊類數量不斷減少。比如下圖這種被叫做四眼羚羊的野生羚羊,已經從上世紀70年代時的數萬隻減少到了如今的幾百隻左右。這種羚羊的學名叫亨氏牛羚,又稱為「四眼狷羚」,其眼部下面有一個較大的腺體,看上去就像眼睛一樣,因此得名。
  • 不可思議的神秘動物(八)
    神秘動物,又稱隱匿動物、傳說動物,由神秘動物學研究,這類生物是被少數人發現其足跡但未被真正發現,是否存在備受爭議
  •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1965年得主:發現了乳糖操縱組的三位法國科學家
    人物小故事:莫諾於1910年2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父親盧森·莫諾(Lucien Monod)是畫家,愛好音樂和讀書,對達爾文進化論有特殊興趣,對莫諾影響很深。母親是蘇格蘭血統的美國人。莫諾是家庭四個孩子中的第三個。1917年幾經輾轉後全家定居於法國東南地中海城市坎城。在進大學前莫諾一直在這裡受教育。
  • 為何肉食動物不敢攻擊大熊貓?專家:且看大熊貓上古時期都叫什麼
    而令大熊貓真正蜚聲海外,重入人類視野的則得益於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的發現。1862年阿爾芒·戴維來到中國,一開始居住在上海,而在聽聞了四川物種種類繁多,甚至還包括一些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之後,阿爾芒·戴維選擇從上海來到了四川寶興。1869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遇之下,他在一戶李姓獵戶家中發現了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毛皮。
  • 香奈兒宣布不再使用鱷魚皮等珍稀動物毛皮(雙語)
    如果你看過供應動物皮毛的工廠給動物剝皮的過程,你一定會被那血淋淋的殘酷場面所震驚。在了解真相後,越來越多人開始拒絕使用動物毛皮製品,時尚品牌也紛紛承諾不再使用動物毛皮。不過,此前行動起來的品牌多為平價品牌。日前,香奈兒順應時勢,成為首個停用稀有動物毛皮的奢侈品牌。
  • 動物怎麼養成食糞這種特殊的愛好呢?
    我們常用「狗改不了吃屎」來比喻惡習難改的人,這是古人長期觀察總結狗的習性得到的生活經驗,但是現在我們發現不止狗吃屎,還有許多動物也有這種特殊的愛好,我們親切地把它們稱為:食糞動物。那麼它們怎麼養成了這種特殊的愛好呢?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然而,經眾多動物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在我國的這個地方,猞猁的食物有近1/3是植物,這裡就是內蒙古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馬達加斯加的考古發現說明了問題
    英國廣播電視(BBC)主持人、生物學家戴維.弗雷德裡克.阿滕伯勒於上世紀60年代,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枚巨蛋蛋殼,腰圍超過了90釐米。顯然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巨鳥所產下的卵,跟現存的鴕鳥相比那簡直差距太大了,難道歷史上真的存在像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的那種巨型&34;嗎?
  • 馬達加斯加的考古發現說明了問題
    英國廣播電視(BBC)主持人、生物學家戴維.弗雷德裡克.阿滕伯勒於上世紀60年代,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枚巨蛋蛋殼,腰圍超過了90釐米。顯然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巨鳥所產下的卵,跟現存的鴕鳥相比那簡直差距太大了,難道歷史上真的存在像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的那種巨型"象鳥"嗎?
  • 豚——對話動物學家周開亞
    在一聲聲的拯救吶喊中,這種古老的水生動物,最終還是走向了衰亡——           資料圖片:白?豚    去年年底,多國科學家攜帶最先進儀器,在長江進行了為期38天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但未發現一頭白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