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新聞
—分享—
6月20日晚,星城長沙流光溢彩,樓宇亮化錯落有致。「金融引擎」助力我省又好又快發展。記者 李健 攝
開欄語
2016年是「十三五」起點,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轉型期的關鍵之年。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金融領域的改革顯得尤為矚目。作為中部經濟大省,湖南金融業處於怎樣的態勢?新形勢下,湖南金融業又做了哪些突圍和努力?從今日起,本報推出「湖南金融新觀察」系列報導,向讀者呈現湖南金融改革發展的創新實踐。
■記者 劉永濤 潘顯璇 蔡平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湖湘熱土上,金融綜合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
金融改革發展不僅關係到湖南經濟的未來,更關係到企業的彈藥是否充足、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否豐滿。
放眼全省,對比經濟發達省份,湖南金融的血液還不夠充沛,甚至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短板。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行進在又一個五年交替的時空坐標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湖南金融補短板路徑圖已清晰可見——今年以來,湖南成立了金融改革發展領導小組,打出了壯大地方金融產業、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等「組合拳」,湖南金融業正加速突圍。
現狀
湖南金融業尚需補短板
近年來,「金融引擎」在助力湖南又好又快發展中碩果纍纍,但融資渠道單一、本地金融機構實力不強等不足隱現,金融成了湖南必須儘快補齊的短板。
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47.2億元,同比增長8.6%,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穩中有進、穩中趨優態勢。
不過,金融對湖南經濟的支撐力度卻遠遠不夠。
2015年,湖南新增社會融資規模4196.3億元,只佔全國的2.72%。截至2016年6月20日,湖南境內上市公司84家,佔全國總數約2.93%。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超過7000家,湘企為154家,佔比約2.19%。這幾項指標,與我省經濟規模佔全國4.29%的地位嚴重不相稱。
數據表明,湖南融資總量擴大依賴於以銀行為核心中介的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力度偏弱。過去10年中,我省直接融資佔比有6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直接融資佔社會融資規模的23.1%,低於全國0.3個百分點。
「十二五」末,湖南金融體系規模、完備程度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居中,但銀行業整體實力不強。統計顯示,湖南銀行業資產總額排中部第4位,低於湖北,僅相當於河南的72.6%;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機構資產總額僅佔全省的7.25%;村鎮銀行年新增貸款額僅相當於河南省的40%。
同時,中部六省中,唯獨湖南尚未成立金融租賃公司,其他部分中部省份還成立了金融消費公司。
此外,我省小貸公司等準金融機構規模偏小,截至2015年末,全省共有小貸公司216家,從業人員3100人,貸款餘額不到180億元,機構數量、從業人數、貸款餘額在中部六省中均排名末位。
牽頭
成立領導小組
引領金融改革
中國金融領域改革一直備受關注,中央屢次強調要「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金融改革刻不容緩。
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縱觀全國,為了更有效地推進金融改革,多個省份相繼成立了金融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山東率先成立了金融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湖北也跟進成立了金融改革領導小組。
善弈者謀勢。為加快湖南金融補短板,今年3月14日,我省也成立了金融改革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面協調推進我省各項金融改革工作,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向群擔任組長,省政府副秘書長陳仲伯以及省政府金融辦主任石建輝擔任副組長,金融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等22個單位的負責人,集結精兵強將,湖南金融改革大幕正徐徐開啟。
此外,省政府金融辦已牽頭制定了我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湖南省加快金融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全省金融改革的目標、思路、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湖南省「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則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將明確「十三五」我省金融業發展思路,確定銀行、證券、保險業業務發展的關鍵指標和實現路徑。
路徑
深化意識,金改路線圖浮出水面
思之深,則行之遠。今年6月3日,省黨政領導幹部金融管理專題研修班第一期在長沙開班,目的之一就是要從意識開始「補短板」。
開班儀式上,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向群作了主題報告,指出近年來我省金融業發展取得較好成績,但存在產業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不高、風險隱患增多、發展環境仍需改善等短板。
針對如何補齊金融短板,陳向群在報告中給出了思路:要圍繞將金融業發展成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的目標,著力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壯大地方金融產業;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社會融資規模;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增強金融服務能力。各地要加強對金融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管理隊伍建設。
擴容
擬增4塊金融牌照,本土金融機構將擴容
本土金融機構之所以備受重視,除了它是一個城市的金融名片外,還在於它能通過「總部經濟」效應為地區和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不過,客觀來說,湖南面臨的現狀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偏少、規模偏小、實力較弱,發展水平遠低於沿海其他省份。
因此,省政府金融辦2016年金融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了要支持本土機構做大做強,推動湖南信託、財富證券、吉祥人壽、長沙銀行及省資產管理公司增資擴股,發展壯大。
目前,我省已擁有長沙銀行、吉祥人壽、華融湘江銀行等多家本土法人金融機構。年內,有望再增加4塊金融牌照,分別是財信控股牽頭成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三一集團牽頭設立的民營銀行,長沙銀行牽頭成立的金融租賃公司,中聯重科牽頭設立的專業財產保險公司,這對湖南構建多元化金融體系將有重大幫助。
探索
農村金融改革初顯成效
金融,一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2008年3月,我省首家村鎮銀行湘鄉市村鎮銀行開業,運營一年後即實現盈利。截至今年4月,浦發銀行、長沙銀行、滙豐銀行等已在我省設立村鎮銀行31家,覆蓋了我省38個縣(市),年內還有22家村鎮銀行將籌建。
湖南銀監局表示,村鎮銀行是走本土化、專業化、民營化路線,會成為專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社區性銀行。
「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金山、荒地變寶地、資源變資本」。這是懷化市沅陵縣農村金融改革交出的一份成績單。2011年12月,沅陵縣成為全國首批6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之一,開始多維度推進改革,包括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設立風險基金;成立助農融資擔保公司;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等。
2014年,湖南開始推進農信社改革。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已組建農商銀行73家,另有43家機構啟動改革,產權制度改革進度居全國農信社系統前列。
2012年,在邵陽市隆回縣山界回族鄉朝陽村,農行「助農取款服務點」掛在了村民錢躍民的小店鋪裡,村民不出村就能辦理業務,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
這只是我省農村普惠金融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村村通惠農工程」,目前已在全省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