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 Neurosci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來源:BioArt
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解析神經突觸受體蛋白原位結構與組織分布
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
11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Mesophasic organization of GABAA receptors in hippocampal inhibitory synapses,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闡釋了GABAA受體和支架蛋白在抑制性突觸中具有層級化的介態相分離的組織規則。
閱讀連結:
2,Sci Adv| 鄭萍/孟飛龍合作揭示神經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因子Filia
來源:BioArt
Filia-/-小鼠海馬中NSPCs的增殖和神經分化受損
在前期工作中,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在胚胎幹細胞中鑑定了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了其不同的作用途徑,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
近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鄭萍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孟飛龍研究員的研究成果:「Genome integrity and neurogenesis of postnatal hippocampal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require a unique regulator Filia」。研究解析了小鼠神經幹/祖細胞(NSPCs)中Filia的表達和功能。功能研究發現,Filia調控海馬NSPCs的基因組穩定。作者利用高通量全基因組易位測序技術(HTGTS),對Filia缺失誘導的DNA雙鏈斷裂位點進行了定位研究。發現很多調控神經發生和神經功能的基因受到影響,產生了雙鏈斷裂熱點,由此可影響基因功能。最後,在獼猴NSPCs中,也發現同源基因在猴NSPCs中具有保守功能,提示人類該基因的功能變異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發育疾病。
閱讀連結:
3,Adv. Sci.:幹細胞療法治療致命性的卡納萬病
來源:奇物論
卡納萬病(CD)是由天冬氨酸醯化酶(ASPA)基因突變引起的致死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導致ASPA活性降低、底物N-乙醯-L-天冬氨酸(NAA)積聚、脫髓鞘和腦海綿狀變性。這種疾病既沒有治癒的方法,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
美國希望之城貝克曼研究所Yanhong Shi等人以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為基礎,對CD進行細胞治療。研究人員通過慢病毒轉導或TALEN介導的基因工程,將功能性ASPA基因導入患者iPSC源性神經祖細胞(iNPCs)或少突膠質祖細胞(iOPCs),產生ASPA iNPC或ASPA iOPC。立體定向移植到CD(Nur7)小鼠模型後,植入的細胞能夠以穩健和可持續的方式挽救CD的主要病理特徵,包括ASPA活性不足,NAA水平升高,廣泛的空泡化,髓鞘形成缺陷和運動功能障礙。此外,移植小鼠的存活時間也大大延長。
閱讀連結:
4,雙十一當前,Nature告訴你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選擇?
來源:生物通
雙十一到來,你可曾陷入選擇困難中,比如猶豫去看佳琦薇婭誰的直播,當我們權衡選擇時,眼球上方的大腦細胞會急速運轉中,動物研究表明,每種選擇都會激活大腦中一組獨特的神經元。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做出了最後的決定的呢?
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猴子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神經元的活動編碼了選項的價值,確定了最終決定,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動物在不同的果汁口味之間進行選擇,通過改變神經元的活動,研究人員改變了猴子發現每種選擇的吸引力,從而導致動物做出不同的選擇。研究於11月2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作者Padoa-Schioppa博士說:「當涉及到這種選擇時,猴腦和人腦看起來非常相似。我們認為,同一條神經迴路是人們做出各種選擇的基礎,例如選擇餐廳菜單上的不同菜餚,金融投資或選舉中的候選人之間。甚至是重大的人生決定,例如選擇哪個職業或與誰結婚,每一次選擇是基於主觀偏好,這個神經迴路就是負責任的那個。」
閱讀連結:
5,甜菜根肽或可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候選藥物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由維也納醫科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的Christian Grub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從甜菜根中分離出一種肽(小蛋白質分子)。這種肽能夠特異性抑制脯氨醯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 ,POP),此酶負責分解體內的信使分子。POP參與體內蛋白質激素的分解,因此能夠調節炎症反應。甜菜根肽由於其特殊穩定的分子結構和藥理特性,可能是開發治療某些炎症性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的良好候選藥物。研究於10月29日發表在《自然產物雜誌》(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上。
閱讀連結:
6,柳葉刀子刊:精神障礙與暴力風險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精神障礙是否升高暴力風險?這一課題不僅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是精神醫學領域數十年來始終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一項近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 · 精神病學》的綜述中,英國牛津大學Warneford醫院Daniel Whiting及其合作者對探討不同精神障礙與暴力相關性的證據進行了匯總分析,並著重關注了研究設計質量較高及結果得到複製的研究。
核心結論如下:就相對風險而言,相比於無精神障礙人群,大部分確診的精神障礙與各種暴力轉歸風險的升高存在相關性;調整家族及其他混雜因素後,相對風險比約為2-4,提示風險為一般人群的2-4倍;就絕對風險而言,精神障礙患者發生暴力犯罪的實際風險實際上很低;對於很多精神障礙而言,既往犯罪史及共病物質誤用是未來發生暴力行為的強預測因素。
閱讀連結:
7,女孩更擅長「偽裝」自閉症
來源:大話精神
根據英國國家自閉症協會的數據,大約每100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自閉症,在英國大約有70萬名自閉症成年人和兒童。然而,與女性相比,男性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機率要高得多(4:1),而且診斷的年齡也更早。研究者認為,患有自閉症的女性之所以能躲過診斷,是因為她們非常善於掩飾自己的行為。
南安普頓大學、利物浦希望大學和倫敦大學的研究者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闡述了女性隱藏的技巧,或所謂的「偽裝。這種行為會使她們躲避診斷並無法獲得所需的幫助。總的來說,自閉症女孩可能會更安靜,隱藏自己的情感,在社交場合可能表現得更好,這意味著她們可能不會表現出與自閉症相關的刻板行為。
閱讀連結:
8,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樂觀的人記憶力好!研究發現積極的態度預示著更少的記憶衰退!
來源:Bio生物世界
10月22日,美國西北大學Claudia Haase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ositive A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Memory Decline: Evidence From a 9-Year Longitudinal Study 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積極樂觀的人——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積極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記憶力下降的可能性更小。這一結果為越來越多關於積極情緒在健康老化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佐證。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