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姚昱臣: 「力不從心」 世界第二
姚昱臣
左圖 姚昱臣在獲獎瞬間。
右圖姚昱臣與教練袁有平。
5大奧賽
世界金牌得主 ③
金牌得主小檔案:
姓名:姚昱臣
獎項: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IBO)
學校:浙江寧波鎮海中學
教練:袁有平
在7月下旬結束的第29屆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IBO」)上,中國隊4名選手全獲金牌,其中,排名中國第一的是寧波市鎮海中學的姚昱臣,他的成績在世界排名第二。
從兩年前並不特別喜歡生物到覺得「生動、有料」,姚昱臣一路闖關,進入浙江省隊、國家集訓隊、代表國家隊出徵,直到以個人史上最好的參賽成績拿下IBO金牌。這名未滿十八歲的學子說:「我不喜歡做筆記,不喜歡刷題,不喜歡死記硬背,主要就是多看書,看懂就是記住了。」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裕嫵 實習生邵文清
獲得資格代表中國參加IBO是萬裡挑一。在寧波市鎮海中學的生物選修教室,不到18歲的姚昱臣身著白色T恤、一副黑框眼鏡,言行舉止沉穩,但眉宇間又透著一股機靈勁。
生物競賽之旅
沒感情到被「有料」打動
教室明亮寬敞,四張課桌組成一個方塊「陣地」,七八個方塊排成兩排,桌面上堆著一些「大塊頭」生物書,似乎在無聲地訴說曾經有過的「備考硝煙」。進門右側靠牆立著一個鐵皮書櫃,書櫃最上面兩格屬於姚昱臣的。打開櫃門,裡面整齊擺放著他備戰競賽的資料。兩年前,剛升入高一的姚昱臣就是在這間教室,正式開啟「生物競賽之旅」。
姚昱臣是指導老師袁有平親自挑選而來。彼時,姚昱臣還是一名初三學生。袁有平回憶:「當時他的綜合成績挺好,面試印象不錯,但有擔心,怕他靜不下心,孩子看起來靈活,開朗外向,怕進來之後管不了。」
姚昱臣最初對生物並沒有太多特別感情,各學科成績較為平均,但袁有平老師的生物課講得生動、有料,打動了他,他最終選擇了生物興趣小組。
「所有想像的事情最後跟現實不太一樣,但真的進入生物興趣小組後,我意識到要讀的書確實很多,相當於提前學習大學生物知識。」姚昱臣如是說。
曾讓小學老師頭疼
從坐不住到靜心啃「書」
姚昱臣說自己:「在小學時就讓老師頭疼,覺得老是不學習,一有機會就往外跑。初中後,班主任很嚴厲,從初一嚴加整治,但不會讓我當眾出醜,所以收斂不少,但不喜歡成天坐在書桌前,一有時間就喜歡找人聊天,一起去散散心。」
這種「進步」在袁有平看來顯然是不夠的。「雖然我們會鼓勵覺得學累了可以休息,出去走走放鬆,但剛開始時,姚昱臣是課間去玩,體育課去玩,經常找不到人,不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後來慢慢就把控得比較好,累的時候才出去休息。」
對於終於可以靜心坐下來啃「大塊頭」的生物專業書,姚昱臣幽默地說:「這是高中生普遍的覺悟吧。」
覺得自己是學霸嗎?姚昱臣回答:「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因為要準備比賽、參加比賽,他平時會落下一些課程,「有些我非常佩服的競賽生,他們瞬間就可以跟上常規課,而且是跟上創新班的課程,我並不是很能做到這一點。」
競賽感悟
特別不想做一個書呆子
對於姚昱臣的學習特點,袁有平評價道:閱讀能力比較強,「比如大學本科四年的生物專業書,大致都能掌握。他的理解能力比較強,好像沒見他一直去背書,但比一般的同學掌握得快,資料整理得好。」
姚昱臣說,自己不喜歡做筆記,不喜歡刷題,不喜歡死記硬背,最主要的就是多看書,從小就喜歡看書,「其實看懂了,本身就記住了,有些東西記下來並沒意義。」
他認為,記筆記是梳理知識點,但梳理知識點並不一定靠筆記,「我比較多的是畫線,或者想起前面的知識點,想不太清楚,就會在書旁邊再抄一遍,翻書時看到就再想一遍。」
姚昱臣特別感謝父母從小到大的理解支持,包括支持他選擇生物競賽。「我從小做作業快,做完了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出去玩,學過畫畫、學過竹笛,但幾乎沒有上過課外補習班。」
回頭看兩年前選擇走競賽之路,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姚昱臣認為,還是適合自己的選擇,「我比較適合生物競賽,但也是非常冒險的事,一些好素質的學生可能並不適合競賽。」
在這段奇特的學習經歷中,姚昱臣也獲得很多啟發,「比如生物方面的專業知識,中國的學生可能非常擅長,但和國外的同齡學生相比,他們的氣質會成熟不少,對世界的認識也豐富很多。所以,我不要做一個書呆子。」
高一時,姚昱臣就已經被保送清華大學,對於未來,他說:「拋開研究的難度,未來希望能從事腦神經科學或者腫瘤的研究。」
教練袁有平
2年備戰,
師生奮鬥數百天
在成為4名國家隊成員之一、前往伊朗德黑蘭參加此次的IBO比賽前,姚昱臣一路經過了全國生物聯賽(浙江省賽區)、浙江省隊、全國生物競賽、國家隊的層層選拔,最後在今年三月份,從50名國家集訓隊隊員中脫穎而出,正式進入國家隊。
教練袁有平說,過去兩年備戰中,姚昱臣基本都沒有休息,「去年上半年整個學期只回過一次家,付出的努力比平常人要多很多。」
「最擔心的是省隊選拔的那場比賽,只有8個名額,畢竟如果進不了省隊,那就意味著競賽之路就止步於此了」,袁有平如是說。之前,姚昱臣參加了全國生物聯賽,這次比賽要從浙江的1200個學生中選出60個人,他在這次比賽拿了一等獎,排第十名,然後浙江省隊的選拔是從這60個人中選8個。最後,姚昱臣考了第一,順利進入浙江省隊。
用解剖鏡辨小花種類
在袁有平看來,姚昱臣不僅理論知識掌握比較到位,實驗動手能力也非常強,「他的植物切片切得又快又好,給他一個解剖鏡,他就能辨認出一朵小花是哪一科的植物;給他一隻小蜜蜂,就能極為熟練地將小蜜蜂的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取出來。」
為了給姚昱臣準備實驗標本,袁有平煞費苦心。有一種植物叫「毛茛」,通常生長在水溝旁邊,為了找到一株「毛茛」來觀察它的根結構,袁有平遍尋了寧波數條大小水溝都沒有找到,結果有一次在學校食堂吃早飯時不經意間發現了幾棵,他趕緊挖出來,又去找種菜的人,才挖到足夠多的標本。還有一次為了找到稻蝗,袁有平騎了幾公裡的自行車才找到。
世界第二完全沒想到
最意外的一場比賽是全國生物競賽,全國有240名學生參加,這一次考試,姚昱臣只考了30多名,「成績不理想,因為有項實驗數據他忘記給老師籤名了,但他是進入國家集訓隊的唯一一名高一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袁有平說。
今年三月,從這50人中再選出4人組成國家隊參加IBO,姚昱臣當時的成績是第三名。對於IBO的成績是世界第二,姚昱臣直言「完全沒有想到」。
「國際賽和國內賽差異比較大,實驗考試總共分四門,每一門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就是題沒法做完,只能盡力發揮。」
當晚成績是從銅牌開始,從後往前公布。按照近年中國隊的水平,基本上預期可以拿金獎。姚昱臣原本期待自己或許可以拿金牌,但完全沒想到是很前的名次。當工作人員宣布到第十名還沒有公布他的名次,他已經很開心。
「到公布第三名時,老師已經讓我披著國旗準備領獎。等到宣布我成績時,特別開心。」 姚昱臣說。
對話姚昱臣
要有十足毅力與努力
廣州日報:準備競賽是枯燥、漫長的過程,有什麼方法給自己打氣?
姚昱臣:不煩躁就行,並不說要特別開心才能學習,只要能靜下心來就可以。
廣州日報:對自我的要求高嗎?
姚昱臣:只要盡力,有些地方必然會有不足,如果沒辦法盡力就沒必要糾結,坦然一點。我對專業性的東西要求比較高,畢竟自己經歷了足夠長時間的培訓,經歷了很多比賽,如果實驗水平到不了應到的水平,肯定是自己沒有做好。該做到的做好就行。
競賽成績有一定隨機性
廣州日報:對想實現的目標會很努力?
姚昱臣:對,目標擺在那,自己要盡力,但不會說達不到就會怎樣。畢竟有太多真正優秀的同學落選,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身有特別顯著的缺陷,並不是有實力的人一定會走到最後,競賽成績有一定的隨機性。
廣州日報:對想選擇競賽道路的學弟學妹有什麼建議?
姚昱臣:真的有遠大的目標和打算,就要有十足的毅力,付出十足的努力。
競賽結束後離興趣更近
廣州日報:現在會不會對生物課的興趣更高一點?
姚昱臣:會更加不排斥,畢竟現在學習起來會比較輕鬆,也接觸到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尤其是現在競賽全部結束後,就沒必要再鑽研那些為競賽而準備的問題,就可以離興趣更近一點。
小連結:
考智力也考動手能力的IBO
建立於1989年的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IBO),旨在考參賽者的生物實驗技能和解決生物難題的能力,是世界學生在生物學領域的最高水平展示。IBO不僅是對智力的考驗,也是對體力、動手能力的挑戰。在實驗考試這一天,需完成4個實驗,每一次實驗都需要閱讀數十頁的中英文背景材料,並需要在90分鐘內完成實驗作答。
今年有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名選手參加了比賽,有25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觀察員。經過4門實驗(植物解剖和生理學、動物系統和解剖、生化和分子生物學、行為和進化)和理論的激烈角逐,最終產生金牌27枚。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