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隨著國產旗艦手機的密集上市,大家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手機屏幕尺寸越來越大,但解析度依然是多年不變的1080P。
現在,僅有三星以及新入局的一加在用2K屏,包括vivo、華為、小米等一線品牌,在旗艦機上使用的均是1080P屏。
但在兩三年前,除蘋果、OPPO外,幾乎所有的一線手機品牌都嘗試了2K屏手機。
對於放棄2K屏的原因,vivo官方的解釋是,過去推出的2K屏手機的體驗並不算好。華為的回答則更為耿直:2K屏耗電,而且1080P屏就夠用了。
2K屏意味著需要電流驅動更多的顯示像素,比1080P屏耗電是肯定的。但是否我們的眼睛只有消費1080P屏的能力,用2K屏是一種浪費呢?
人眼解析度能力
這個問題牽涉到人類眼睛的解析度。
對人類眼睛來說,顯示屏幕能被看到像素點就意味著不清晰。反過來說,顯示屏上每英寸像素至少要達到多少時,才能滿足人類眼睛的解析度?儘管沒有行業標準,但賈伯斯在iPhone4發布會上推出的營銷術語「視網膜屏幕」可做參考。
實際上,現在以像素衡量顯示屏幕是否清晰時,「視網膜屏幕」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但如果我們深究一下,會發現人類的眼睛真的不是那麼好伺候的。
「視網膜屏幕」的定義,用賈伯斯的話說是:「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12英寸(筆者註:約25-30釐米)時,它的解析度只要達到300ppi這個『神奇數字』(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
由於iPhone4的PPI是326,所以他的言外之意是,iPhone4的屏幕像素密度是超過了視網膜屏幕標準的。
這裡不去分析賈伯斯炮製出「視網膜屏幕」(和三星將自家生產的OLED屏命名為Super AMOLED異曲同工)營銷概念後,對iPhone銷量的提升。這不是本文重點。
重點是,賈伯斯計算出300PPI的前提是,他假設了一個擁有「20/20」視力水平的人在使用iPhone 4。
「20/20」是美國的一個視力評估標準,相當於我們熟悉的5.0視力水平,並且是非近視的。實際上,調查表明,大多數非近視人(不包括視力正在發育的幼兒)的視力水平是超過5.0的,只有到60歲後,視力才會逐漸退化到5.0水平。
也就是說,賈伯斯使用了一個老年人的視力水平來作為計算「視網膜屏幕」的前提條件。看來,要使大多數人在25——30釐米距離看不到顯示屏像素,「視網膜屏幕」的標準還得提高。
提高多少呢?
由於視力5.0的人(正常視力的老年人)的視角是1分(1/60度),大多數人的視力是多少呢?,美國光學學會的J·布萊克威爾(J·Blackwell)在1946年指出,人眼分辨能力能達到0.35分視角,醫學界的大多數研究得出的數據和它相近。
由於0.35分視角的像素點比1分視角的要小65%,這就意味著,賈伯斯口中的「視網膜屏幕」的標準還得往上提高65%,即屏幕對角線每英寸像素數為495。當手機的PPI達到495時,眼睛離屏幕20到25釐米時,大多數人才看不到屏幕上的像素點。
OLED屏的標稱解析度不是實際解析度
到這裡,話題並沒有結束,因為495的PPI是基於LCD屏幕計算,而現在高端手機的OLED屏一般都採用三星的A屏,這種屏的像素採用鑽石排列。
這就涉及到廠商標稱的解析度和實際解析度問題。OLED的實際解析度相對於標稱解析度是縮水的。
縮水多少呢?我們可以從OLED像素排列特點計算出來。
LCD採用RGB排列,顯示三個完整的點時,子像素排列是「紅綠藍紅綠藍紅綠藍」,一共9個子像素,即紅綠藍三種子像素每種都要用到三個。
同樣顯示三個完整的點,OLED的子像素採用鑽石排列,即「紅綠藍綠紅綠藍」(見下圖紅框處),一共7個子像素,比LCD的RGB子像素少2個,減少幅度大約22%。
其他採用非RGB子像素排列的OLED屏,原理和三星類似,都是共用子像素,如大家熟知的P排(見下圖),也是採用共用壽命更長的綠色子像素,而且減小了綠色子像素的面積,思路和三星的鑽石排列異曲同工。
回到正題。
換句話說,三星OLED屏的實際解析度只有標稱的78%,號稱1080P解析度,實際解析度要低22%。
五大旗艦手機屏幕距離餵飽人眼有多遠?
下面我們分別計算比較,看目前發布的旗艦手機離真正的視網膜屏幕標準有多遠:
1、華為Mate 30 Pro的OLED屏幕為6.53英寸,解析度2400X1176,PPI為409,實際PPI為319,略超過賈伯斯所說的視網膜屏幕的300PPI標準(以下簡稱喬標),但離真正的視網膜屏幕標準的495PPI(以下簡稱真標),還有大約35%的距離;
2、vivo NEX3的OLED屏幕為6.89英寸,解析度為2280X1080(比屏幕更小的NEX的2316X1080解析度還低),PPI為366,實際PPI為285,落後喬標5%,落後真標大約42%;
3、iPhone 11 Pro的PPI為458,實際PPI為357,超過喬標一丟丟,落後真標大約28%;
4、三星Note10+的PPI為495,實際PPI大約為386,超過喬標一大截,落後真標大約22%;
5、一加7Pro的PPI為515,實際PPI大約為401,把喬標遠遠甩在身後,但還是落後真標大約19%;
可以看出,目前解析度最高的OLED屏,即使是2K屏,清晰度仍然達不到真實視網膜屏幕的標準,有很多手機的屏幕,連蘋果的營銷概念「賈伯斯視網膜屏幕」標準都沒有達到。
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現有的手機屏幕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市場對高清晰屏幕的訴求,遠遠不是一句夠用就能打發的,說白了就是對人類眼睛分辨能力的蔑視。
最後說一句,OLED屏解析度低的毛病,在看圖片時不明顯,看文字時小短腿就暴露了:字體邊緣容易有彩邊(見下圖),正常看的話,會感覺邊緣不夠清晰、銳利。
參考資料:
《Cultofmac: Why Retina Isn’t Enough》,作者:John Brownlee,由果殼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