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大學劉巧泉團隊在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農學院劉巧泉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題目為「Creating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科技成果 | 揚州大學:新的等位基因讓水稻更好吃
近日,《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布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劉巧泉團隊創製的多個微調直鏈澱粉含量的新Wx等位基因,為優質育種提供了新種質與新方法。蠟質基因(Waxy,Wx)是控制水稻胚乳直鏈澱粉合成、影響稻米蒸煮食味品質的關鍵因子,Wx變異是水稻直鏈澱粉含量變化和蒸煮食味品質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稻米品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品質往往相對較差,而優質水稻的產量相對較低。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這兩天,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後餘曉文被送上了水稻的「送子觀音」綽號。時隔3年,團隊又一次「先聲奪人」,運用極強的科研想像力,在雜交優勢利用的科學難題上挑戰經典,首次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雜交不育現象,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促進新物種的形成中的分子機制。為什麼說水稻基因「自私」呢?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資料圖片)1949年~1953年,袁隆平就讀重慶相輝學院(今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的研究論文,解析了蘋果側根形成調控分子生物學新機制,認為蘋果SUMO E3連接酶MdSIZ1可以促進側根形成。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
中國農業科學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家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並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的難題。該項研究成果於6月8日在國際學術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
-
印度創紀錄高產水稻為拜耳雜交品種
然而經調查發現,新種植技術的作用被誇大了。因為在2011年的生產中,Sumant Kumar實際使用的是拜爾集團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此前網上流傳稱他沒有使用雜交技術,經查系誤傳。Kumar在種植過程中只使用了農家肥,但他在插秧前,先在田裡使用了磷酸二銨、鉀鹼和尿素來提供植物必須的磷、鉀、氮。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國約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啟動多倍體水稻研究以來,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踐行「中國人飯碗要裝中國糧」的理念,以「讓原創性多倍體水稻首先在湖北培育成功」為目標,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發競賽中率先取得突破,引領未來水稻育種方向。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李自超/張洪亮團隊解析水稻抽穗期與產量三要素...
隨著水稻單個產量因子的提升趨於飽和及大量功能基因的克隆,複雜性狀的研究及其與其他性狀的平衡發展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重視。例如穗粒數的增加伴隨抽穗期的延遲,大穗必定伴隨穗數的減少。
-
華中農業大學在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取得...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汙染修復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silicon and selenium on the alleviationof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
十年育一種 四川超級雜交稻「德優4727」平均畝產超850公斤
「這算是今年我們成果的一部分,我們基地每年用於試驗的水稻雜交新材料超過萬個,要在這上萬個的新材料中通過雜交配組選育出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再經過多點、多年試驗和嚴格的區試,最終才能用於大面積的大田生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中心副主任張林介紹,他們基地篩選後達標的組合會馬上送到海南基地再進行今年的秋繁和冬繁。
-
...追記水稻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期間,盧永根考入嶺南大學就讀。經歷全國院系調整後,他來到華南農學院,與一生的恩師——華南農學院第一任院長丁穎教授相遇,畢業後更成為丁穎開展水稻研究的得力助手。丁穎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留學海外,致力於水稻育種研究,有「中國稻作科學之父」的美譽。丁穎是院長,盧永根是學生,年齡相差40多歲。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未來超級水稻:若新品種成功或使產量提升50%...
與會者興奮地發現:根據研究進度時間表,幾乎可以肯定,三年之內能夠實現雙細胞碳4(C4)水稻的代謝原型,其不再僅僅是個「計劃」。 四年前,這些科研團隊組成了「國際C4水稻聯盟」(下稱C4聯盟),希望將玉米(2445,2.00,0.08%)中的高效光合作用機制,安裝進水稻中,以提升水稻產量。這個新品種水稻被稱為C4水稻。
-
香港中文大學破解水稻基因G蛋白 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左四)、教授林漢明(左三)與其研究團隊。圖自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稻米也要提升抗逆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類G蛋白」結構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項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領導研究團隊的教授林漢明表示,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G蛋白的運作機制,希望將有關發現實用化。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Rice在線發表了貴州大學農學院方中明實驗室題為「Th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OsAAP4 contributes to rice tillering and grain yield by regulating neutral amino acid allocation
-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